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崔杰 《现代语文》2008,(4):50-51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的文学观念之一,茅盾和老舍是二十世纪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各自成长过程和文学历程的不同,二人的文学观的侧重点不同.茅盾侧重于客观现实主义的社会剖析, 老舍倾向于"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2.
“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的批判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中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终止,持续数年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这种转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革命文学”的性质及其与五四文学的关系问题并未被正确认识,这也影响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重新考察、重新评价。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二者根本上是“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种种颓势,并非仅仅因为作家们受到“纯文学”观念的误导而丧失了政治性和社会批判性,伦理纬度的缺席也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重要原因。纯文学倡导者朱光潜对文学的审美性与道德性的调适启示我们:在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批判功能时,也不应忽略了文学的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4.
“文革”结束后,适应国人情绪宣泄和政治批判的需要,“伤痕文学”应运而生。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文革”及“文革”前的政治运动给中国人造成的创伤。“伤痕”文学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当代结束了“非人”的文学的历史。伤痕小说在艺术上一般比较粗糙、直露,但它还是提供了大量可以对某种荒谬的历史加以阐释的信息。继之而起的“反思小说”则把沉重的思考带进了文学,它恢复了文学质疑生活的功能。反思文学由于大多浸透了血泪人生的感悟,反映的又是苦难已被超越的审美心理,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悲剧力量中隐含的历史批判,也给了从集体迷误中走出来的人们以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性质与意义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的论点是: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思考与成型是在1985年,二十世纪尚有十五年的文学现象没有被这一概念所涵括,更何这十五年中的沧桑巨变;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论证过程存在一个盲区:对百年文学发展的各种力量的横向关联注意不够,非主流文学现象的论述空缺被虚假叙事敷衍;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在理论观念上是保守的,这种曾经成为时尚的话语逐渐向着保守方向蜕变,已经对学界发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上述栏目建设目标,学校和学报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7.
如何把握和审视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丈学‘现代化”,文学史的研究存在三大理论范式,即意识形态范式,“整体”性范式,现代性范式。意识形态范式认为,一九四九年前后两个阶段的丈学属于不同性质的文学。“整体”性范式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丈学是世界丈学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整体”,并非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九四九年而中断。现代性范式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现代性在文学层面的一种表现和展示。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官场小说”的热潮。从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考察,“官场小说”可以说是百年文学中官场叙事传统在新的时代境遇中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权力异化而导致的官场腐败与自由宽松的话语氛围为它的兴盛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另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官场小说”是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对自身角色的确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批判与建构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9.
顾彬的言论常常让人摸不到头脑,比如,“孙犁的作品是垃圾,它们都是政治政策的图解。”“郭沫若的作品除自传之外,其余都是垃圾。”“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读了刚刚出版的顾彬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多少有些理解他如此这般断言的“底气”,这源于他一直坚持的文学评判标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开宗明义自己的文学评判标准,“我本人的评价主要依据语言驾驭力、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虽然顺应国内外学术语境,注意到文学特征的整一性、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但它自身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文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纠缠、化约文学复杂微妙内涵等困境中。文章认为,应置身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语境中,并展开与当代审美文化的“交往对话”,以此推动中国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后半叶以来,在一种被迫抵抗的驱动力下,"后发外生"的中国现代性起源于西方现代性与本国独特社会进程的双重历史语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20世纪中国文学继承了西方"两种现代性"的既定遗产,参与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总体建构.但在本土化语境的影响之下,"两种现代性"又发生了不同于西方的异质性裂变,从而极大地丰富...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的编选以现代性为线索,符合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历史任务。同时,追求现代性意味着文学必须对时代作出回应。尽管这样会使文学及其研究难逃实用目的,但以现代性的核心——理性精神来回应时代不同于以往政治实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以回应时代为灵魂,以现代性为线索,在论文集的编选上达到了形神兼备,成为论文集编选的学术规范典范。  相似文献   

13.
围绕"顾彬论鲁迅"这一案例,可以考辨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在把"现代性"理论转型为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方法时的学术得失。所谓"得",是指顾《史》能将"现代性"原型,经"中国现代性"这一中介,推导出政论化的"对中国的执迷",且将其视作"中国文学现代性"来史述鲁迅,这表明顾彬作为资深汉学家在方法论上的慎思。所谓"失",则指顾《史》不过是把百年中国文学作为张扬其"现代性"阐释能量的文史道具,故其论鲁迅也就颇失水准,不仅大体规避了对鲁迅文学的纵深述评,即使偶尔言及阿Q,也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人传记文学创作是中华民族传记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十世纪取得了很大成就。笔者在撰写《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时,对海外华人传记文学创作给予了专门评述。现选择其中顾维钧、唐德刚、关愚谦的传记文学作品予以评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是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的著史理念,其以整体性的视角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研究视野狭隘的局限,可以更合理地认知各文学形态。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国内较早以"20世纪"命名的文学史著作,与黄修己、唐金海、雷达、赵学勇、朱栋霖、丁帆以及台湾的皮述民、邱燮友、马森等人的编写共同繁荣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园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化》将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学的关系问题,整合成关于20世纪中国学内部的基督教化的意义追问,揭示了20世纪中国学意义的复杂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女性文学以流行天下的姿态占据了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开端。它的流行有其重要原因,即社会进步与女性地位提高的时代环境;实力作家与作品实力的魅力征服;调情撒娇与话语放纵的市场策略;名家渴盼与隐私窥探的阅读期待。这种流行预示着文学写作“她世纪”的来临。  相似文献   

19.
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应仅仅从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把其放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里和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去审视。 2 0世纪中国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0世纪中国文学既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优秀成果 ,也对外国文学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