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棘求学路李政道祖籍苏州,1926年生于上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科学院院士。1946年,大学尚未毕业的李政道,经吴大猷教授的推荐,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一等奖学金出国留学。由于李政道大学没有毕业,入学成了问题。按照校规,念研究生必须首先取得大学毕业生的资格,而李政道不符合学校的规定,只好先旁听。李政道的确不一样,仅仅听了几次课,物理系的教授们便很欣赏他的能力,跟招生处商榷,改变校规,招李政道为正式生,进入研究院。这可是该校有史以来第一次。费…  相似文献   

2.
《学子》2004,(12):26-26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王迅日前说:“我非常赞成李政道先生的话,博士生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在于一对一的形式。”一对一的形式就决定了博士生的培养是高度个性化的。  相似文献   

3.
孙殿义 《科技文萃》2000,(10):11-14
身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教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马库斯教授、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米歇尔教授,和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8月上旬应邀来北京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咨询座谈;马库斯、丘成桐、米歇尔还在撝泄蒲г捍葱抡铰月厶硵做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4.
67岁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李政道虽已享有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许多荣誉,但他仍将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视为自己莫大的光荣。 1994年6月8日上午,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选举外籍院士的投票活动在京西宾馆礼堂刚一结束,笔者即赶往设在中关村科学城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采访了正在那里讲学的李政道教授。 上午11时15分,李政道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耳机里传来中科院周光召院长的声音:“中科院外籍院士选举结果刚刚出来,我荣幸地通知您,您已经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您的加入,是中科院的  相似文献   

5.
籍本国日姓名职务、职称授予单位授予时间有译广已性别男日本学士院院长、东京J学名誉教授、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会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哥伦此亚大学物理教授马耳他共和国总统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国际著名的实业家中国社会科学院1985.5.18陈省身男李政道男南开大学1985。6.10北京大学国国美美阿加塔·巴巴拉女,‘包玉刚男马耳他英国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985 .7.31985.8.261985.9.27翻.喇脚洲日冲.帝辛带布带殊介沛介辛未沛未带来方谁牵寮…  相似文献   

6.
颜慧 《科技文萃》2000,(11):21-22
2000年8月5日,刚刚在北戴河与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的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于6日又赶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学者、教授、画家共同商讨在2001年如何举办<清华90年:科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艺术作品展.李政道先生是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也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这次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将由李政道先生和吴冠中先生共同主持.为此,记者采访了这位多年来积极倡导科学与艺术结合并身体力行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1994,(2)
北京大学小礼堂内挤满了人群。有满头银丝的老教授,有意气风发的年青人,风度优雅的李政道先生的演讲,时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1986年10月到中国组建世界实验室首批项目的  相似文献   

8.
夏欣 《中国教师》2003,(4):32-33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旅美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曾就读上海清星小学、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大,1946年由吴大猷教授推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9.
陈省身(1911—2004),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杨乐,著名数学家,江苏南通人,1939年11月10日生.现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笔者虽然没有机会见到上述大家,但是读了张奠宙先生于2004年11月对陈省身教授所做的访谈记录以及沙柳先生对杨乐院士所做的访谈记录,如身临其境聆听先生们谆谆教诲,并被大师的这种魅力所折服.  相似文献   

10.
知道深大教授牛憨笨院士领导的光电子研究所和他在国内国际难以取代的超快成像技术吗?知道倪嘉缵院士领导的生命科学学院和他卓有成效的稀土金属分析研究吗?知道李景镇先生主持研制的超高速等待式分幅摄影机  相似文献   

11.
国际     
《中国科技奖励》2013,(10):9-11
12人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第24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大会当地时间10月1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幕,大会选举出新院士52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朱玉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小明等7名中国内地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1名香港地区科学家和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淑珍(女)、台湾"中央研究院"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道时等4名台湾地区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崔琦院士是美籍华人,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从事电子研究工作.1998年10月13日瑞士皇家科学院授予其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院士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从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儿子奋斗成长为摘取世界科学殿堂最高荣誉桂冠的科学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体华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翼双翅,二者的“联姻”,就体现在有一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侨梁横架在理智的逻辑思维与情感的审美思维之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化学家汪德熙教授,就是这一“联姻“的实践者。他不仅在科研上成绩斐然,在音乐艺术上  相似文献   

14.
杨振宁教授 1 92 2年生于中国安徽省 .1 94 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 94 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 94 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 94 9年后历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1 95 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 (和李政道合作 ) ,共获 1 95 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还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 ( 1 986 )等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1 96 5 ) ,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也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杨振…  相似文献   

15.
安徽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臧宏教授任名誉所长,郭淑新教授任所长,彭启福教授、戴兆国教授任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蒙培元先生、薛华先生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潘德荣先生担任学术顾问。研究所拥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9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研究所致力于中华国学经典、中国文化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教授1997年12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在英东楼学术会堂召开座谈会,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刘伯里先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表彰他在放射性化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刘伯里先生是建国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个工程院院士,也是师范院校第一...  相似文献   

17.
李政道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是美国、中国、意大利三国的科学院院士。1957年,当时只有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从而,李政道和杨振宁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8.
李政道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在中国大陆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1946年赴美攻读博士并从事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至今。透过李政道的科学道路和教学生涯,我们不难发现:李政道先生不仅是一位当代卓越的物理...  相似文献   

19.
《商洛学院学报》2005,19(Z1):46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从98年酝酿,在校党、政及相关部门支持下,请中科院硕士侯洵教授揭揭牌于2000年3月正式成立。现有研究人员7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在读博士3名,校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1人。研究所成立以来,先后邀请了候洵院士、西北大学张季岳教授、岳瑞宏教授、杨志勇教授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特聘侯洵院士、彭墀院士等专家作为研究所的指导老师,使我们能够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结合科研项目定期派出研究人员学习进修,不断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拓宽科研方向。研究方向涉及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学和生物光子学等领…  相似文献   

20.
鲁先圣 《语文新圃》2009,(10):15-15
李政道博士1940年到美国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教授。费米教授每周用半天时间跟李政道讨论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训练。让学生对一切物理的问题都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找到答案。费米每次讨论时都问问题,让李政道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