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要提高高考文言文的解题技巧和得分率,首先要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能阅读浅易的古文。近年来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史传类文章,以记人记事为主,如2000年选自《三国志》,2001年和2002年均选自《史记》,而2003年则是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上各选取一节组成一篇文章。其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其次要明确高考文言文试题的  相似文献   

2.
一、文言教学渊源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的骚人墨客,经典的文学作品灿若星辰,无疑古代的语言文字是我们继承以至发扬光大古文明的一个通道,文言文扮演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重要上具,必然与教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书,如《孝经》《四书》《五经》,古文则以散文诗赋为主,如《左传》《国语》《国策》《史记》等,主张熟读、精思、博览,教学方法有自学及教师传授式的,三千多年的文言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习惯。王国维说:  相似文献   

3.
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就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出战略上要文、言和谐,侧重于文,教学设计上应诵读与知人论世巧妙结合,处理好教学细节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一、“知人论世”的含义。“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作品 ,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 ,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知人论世”见于《孟子·万章》。《孟子·万章》说 :“一乡之善士斯友—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不足 ,又尚论古人。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根据朱自清《诗言志辨》的分析 ,“知人论世”并不是说诗的方法 ,而是谈交友方法和修身原则。“尚”是“上”的意思。就是说 ,一个称得上…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第1期刊登了耳东、章楚祥两位老师的《指向致用的文言文教学》一文(以下简称《指向》),笔者以为有多处偏误。偏误之一没有弄清“什么是文言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必摆起做学问的架子,但是,我们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对于“什么是文言文”这样的常识还是应该具备的。这样,我们才能弄清现实中的问题有哪些,才能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向》在论述过程中,主要的例子有:“譬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广为日本人所喜爱和推崇,成为他们经营管理的必读书目;再如,今人成君忆借《三国演义》的旧瓶创编出…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去年四、五月刊登的《中学文言文通假字百例》,力图整理出中学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这种方法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中学文言课文中的通假字,但是《百例》所用“通假”这一概念是混杂的。只要文字的形体有分歧,《百例》无不用“通假”以包容。请看:  相似文献   

7.
一、命题预测1.文本范围,渐有拓宽。近几年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大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如:2003年第一个文本《裴矩传》选自《旧唐书》,第二个对裴矩进行评论的文本选自《资治通鉴》;2004年四份全国卷有三份试卷的文本分别选自《后汉书·孟尝传》、《汉书·疏广传》、《晋书·吴隐之传》。可以肯定,2005年高考文本的选择依然会以“二十四史”等正史为主,尤其要注意《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但2004年文言文阅读文本的选择也有一个不能不引起师生重视的新变化,就是全国卷中有一份试卷的阅读材料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相似文献   

8.
高三语文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文言文复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挑战。因此,复习中必须以"有效"为原则,深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当好加油站,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一、了解背景,知人论世了解文言文的背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继而加深对全文的印象。如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屈原的满腹才华和爱  相似文献   

9.
拾遗:对原作者作品中某方面的见解、主张或知识的遗漏之处加以搜集和补充完善,以便读者对问题有更全面了解的文章。如《高中文言文虚词释义拾遗》。拾零:将散见于各类资料中的同类零碎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并加以阐释后编辑而成的文章。如《现代汉语方言字音拾零》。偶拾:将偶然拾取到的材料进行阐述的文章。如《唐代边塞诗典故偶拾》。刍议:谦称自已发表的对某一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费时甚多,收效甚微。究其实是教学要求偏高偏难,结果“欲速则不达”。对此,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90年修订本)对初中文言文教学降低了过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不对古汉语知识提出要求,降低了实词教学的要求,突出了以诵读为主的文言文教学。也就是读读背背,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能熟读或背诵就可以了。新《大纲》对初中一年级没有提任何要求,将原《大纲》(87年春季审定并实施)初中二年级要求“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改为“阅读文言课文,能了解基本内容”,将原初中三年级要求“能够翻译文言课文的一些片段”“掌握一些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了解一些文言句式”改为“能顺畅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营造出一种亲近文言文的课堂氛围,充分展现文言文的情感魅力,用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之变得喜欢学,主动学。一、充分地“知人论世”,努力实现“亲其人,信其文”不少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将“知人论世”理解为三言两语的背景介绍或作者简介。殊不知,学生认为文言文阅读费时、费力而产生畏难甚至厌弃情绪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实际与古文之间不可逾越的时空距离。古文是中国古人的生存记录,是古人生活的真实再现,是古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这些是学生难以感悟和体验的。古语有云:“一人之…  相似文献   

12.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如下一类句子: 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黔之驴》) ②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今》) ③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比之如父,拟以如天(《原君》) 在这类句子中,加点的动词与它后边的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要顾及字词的落实,还要考虑文理上的通达。根据笔者了解,当前,农村学校的不少老师,在古文翻译的“文理”是否通上达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译文只求字面上通得过,没有顾及客观事实。如《捕蛇者说》中的“以啮人,无御  相似文献   

14.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特征是一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性质和语法特点。初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下面几种:1.名词用作动词。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三章(域:限制)②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始得西山宴游记》(际:连接)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双宾语句,既有与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相同的规则,又有它自己的特点,认识文言双宾语句,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很有用处。一、带双宾语的动词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能带双宾语的动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授与”义动词,如“予、遗、赐、授、赍、赏、偿”及反义的“夺、取、罚、受”等。另一类是“告示”义动词如“教、告、语、言、示”及其反义的“问”等。与“授与”义相关的,还有“称谓”义动词也可带双宾语。例如《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梦溪笔谈·采草药》:“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谓”解作“称”,《马氏文通》卷四:“‘谓  相似文献   

16.
[单元概说]本单元所选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反映作者思想认识,蕴含深刻哲理,如《山民》、《篱笆那边》;其二,反映个人内心情感,如《再别康桥》、《死水》、《我爱这土地》、《赞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孤独的收割人》、《我愿意是急流》、《致大海》。从形式上看,也可大致分为两类:其一,以叙事为主,如《山民》、《篱笆那边》,借叙事揭示生活中的哲理;其二,以抒情为主,但又各具特色,如《再别康桥》、  相似文献   

17.
平时作文课,我们常常碰到如《我的××》一类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有一篇习作《我的妹妹》,其中有一个小节是写妹妹很吝啬,她有一本小人书,邻居亮亮想看,但妹妹不肯借。小作者是这么写的:“敏敏,借我看一看好吗?”亮亮问。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独立意识和独特风格的作家,对于女性的探讨是其作品的主题之一。纵观沈从文的作品,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人物形象的解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湘西小说中的自然女性形象,包含美丽纯情的少女,如翠翠、三三等;身世凄苦的童养媳,如萧萧、三翠;沦落到生活底层的妓女,如《柏子》中的妓女、老七;勤劳踏实的寡妇,如黑猫等。另一类是城市小说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如:《绅士的太太》中的绅士太太们。两类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构建了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在中国现代文学长廊上焕发出熠熠光彩。  相似文献   

19.
卜松山先生以中国文学文论为中心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以西方文论和美学的视野,综合运用中西文论研究的方法,如文本解读与范畴阐释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等,对叶燮的《原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独特阐释,成为他跨文化对话观的审美实践的成功典范。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切入论题上的“知人论世”、研究思路上的“考镜正变”到理论视域中的“他者“洞察这三个方面,实践了他以中西文论平等对话为核心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同事之间偶尔说起《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课的教学。我说《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我没落下一篇,每篇课文都给学生上了。有人对此很诧异:"10个单元课文,又是以文言文为主,哪有那么多时间?"是的,如果把《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等同于必修课的文言文教学,这门选修课就不仅仅是时间不够的问题。在一些教师看来,学生有了必修课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再加上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即便应对高考,问题也不大,没有必要在这门课上花太多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