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探讨科技信息工作者如何在高校、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现代科技信息服务作用。立足于现有优势科技资源,提出了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创新资源与信息;打造专家和经纪人队伍,充实科技人才库;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挖掘企业创新需求,促进产学研合作;开展协同合作,解决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技术需求等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以整合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为科技创新的核心特征.文章应用制度研究和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其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分析为起点,构思出一个“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管理组织结构图示”,侧重探讨该结构的机构组成的职能,以及对于以“科技创新管理中心”为代表的一类科技管理领导机构所呈现的兼具行政和服务的属性进行分析,以其多元管理与专家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特征为探讨现阶段科技管理变革的重点.继而,以纳入成本—收益管理、服务外包、风险投资、多元资金管理为主要线索,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产学研合作制度建设及构建基金会机制两个方面,进行以整合企业战略管理、资本机制和建构多元财政基础为重点的变革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府需要建立科技理论创新机制,科研院所需要建立科技成果创新机制,高新企业需要建立科技产品创新机制。三种创新机制争辉相映,共同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今年51岁的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专家陈家庆坚持这样的信念,并在这一信念的驱使下而全身心地投入着。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是高校利用自身科技优势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标尺。但目前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符合市场需求者少,企业对高校科研项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应完善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沟通机制;积极调动企业参与高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全方位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论文分析了科技档案跟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阐述了科技档案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借鉴、启迪、激励、保障等作用,提出了从树立正确的档案观、进行企业档案体制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到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等措施,努力开发科技档案资源,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生态环境市场失灵、政府对创新主体约束与激励不力、生态产品市场发育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生态化科技创新面临困境。为了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生态化,需要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能力培育机制、社会导向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双高计划”将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地方高职院校缺少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并存在平台缺乏领军人物及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平台管理机制不完善、技术技能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反哺”教育机制未确立、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国家级生产实训基地、省级科研平台协同构建校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中心,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师资团队、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完善平台管理机制、开拓校企合作渠道,并通过社会服务、企业资助、科技项目资助等多渠道解决平台建设与运营经费。目前,初步形成以校内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科技资源共享在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以及服务地方企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资源共享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并提出了地方高校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迫切需要。按照苏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和科技创新工程总体部署,以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为核心,以整合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为重点,加快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培育引进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高效便捷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对进一步促进苏州科技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科技专家是科研评估的主体,科技专家个人综合素质及评估团队的整体知识结构、地域组成、专家人数等都会对科研评估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科技专家信息库建设,完善科技专家信度评价机制,对科技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全面提高参评专家的综合素质,优化人员组成,可以提高科研评估的精准性,引领科研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创新体系中的组织主体要素,是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在这些创新行为主体之间需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才能更好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确保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能量的最大释放。目前,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三是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关系,完善国内外科技资源合作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职工教育》2007,(1):15-15
什么是创新力? 创新力是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价值,是企业体制、机制、管理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企业创新通常包括: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成长活力所必须的,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企业的生命力源于企业的创新力。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2003,(12)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全面实施“金桥计划”,促进人才、项目、资金的多元对接,2001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河北团省委、河北省青联、中共廊坊市委、廊坊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青年专家科技服务团廊坊创新行动”。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和国内的33名青年博士专家和近百家企业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期间,海内外青年博士就电子信息、生物工种、机械制造、新型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探索。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倾注优势资源,并依托政府、科技服务中介组织等的全面支持,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方面的活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能,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活力,最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离不开基础研究的前沿突破。要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重视企业特别是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大型国企的重要作用,利用新一轮颠覆性技术创新契机激发企业创新需求,提升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积极性,推进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要健全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长期渐进支持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天使投资进行风险分担,加强校企沟通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促进校企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阶段的深度对接。  相似文献   

16.
以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是地方农业高校促进自身发展、服务地方建设的需要。地方农业院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现状,积极构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机制体制创新,聚集人才、整合资源、合力攻关,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满足政府科技部门的科技资源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资源整合,完善机制建立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通过对鸡西市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内容、必要性、任务目标、服务社会的功能和科技部门主要职能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鸡西市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模式架构,力求构建基于科技成果共享和科技技术、市场、信息、知识、人才、政策、管理一体化的创新科技管理共享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强化责任担当,勇担服务乡村振兴重任。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明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战场,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推进横向合作、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完善联络沟通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多策略推进科技创新与服务,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时代发展给高校科技档案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科技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势在必行.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队伍、紧跟形势的开发利用工作,是实现上述创新目标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20.
分析科技创新资源公共服务需求,基于互联网思维教育理念,探索互联网+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模式,结合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实践,从推进管理机制改革、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管理队伍建设、优化管理创新服务等方面,阐述推进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创新举措,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