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知识存量排序理论、知识转移共振理论和混沌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集群知识网络中知识存量排序的演化问题,并构建知识存量排序演化过程模型。通过郑新汽车集群知识网络的案例分析,认为集群知识网络状态和知识转移共振度共同影响知识存量排序的演化过程。从案例讨论中发现,在两种作用力的影响下,形成四种知识存量排序,并沿着非线性路径循环演化。  相似文献   

2.
知识网络与企业动态能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勇  史占中  屠梅曾 《情报科学》2006,24(3):434-437
知识网络是形成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知识来源,这一网络具有动态性和根植性,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受到企业自身吸收能力、所转移的知识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应建立知识网络管理机制、构建开放的知识网络,在获取外部知识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三种类型的网络对于企业的知识创造及管理活动的影响。社会网络理论讨论网络内的知识流动,以及网络联结的强度如何影响知识转化过程;外部网络理论讨论企业的互补知识如何形成,企业之间的学习过程如何实现;内部网络理论则关注不同的结构和管理过程如何帮助及促进知识的创造与转化。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19,(4):99-104
运用创新网络理论、领地行为理论和知识存量排序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创新网络中知识存量排序形成机理模型。将知识领地行为分为建设型、渗透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知识存量排序分为并联、串联及并联—串联结构。通过仿真模拟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知识领地行为的组合影响知识存量排序结构的形成,从而推动知识创新和创新网络的升级。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组织知识网络及其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组织内的知识流呈现网状结构,这一结构的形成与知识在组织中转移和扩散的社会属性息息相关.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通过量化描述和度量知识网络以发现组织内知识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将SNA引入组织知识网络研究,分别从"自我中心社会网"和"整体社会网"的角度,以某企业研发团队的知识网络为实例,对组织内部知识网络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包括确认节点的知识交流关系、测度节点间知识交流强度,识别知识团体和关键知识节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知识网络优化的原则及方法,并在实践中通过相应措施,实现了对组织知识网络的量化测评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6.
曹兴  马慧 《科学学研究》2019,37(1):165-174
通过分析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了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机制,构建了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双重双向形成模型。运用仿真方法动态模拟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分析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及其节点动态演进的规律。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创新网络形成依赖于企业间知识转移行为,具有生命周期特性;在网络形成发展期知识状态增速最大并趋于饱和;在网络形成稳定期具有无标度特性,呈现“多核心”网络结构;新兴技术企业扩大知识转移的频率和范围,加速提升企业知识状态,是成为网络核心企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核心资源;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存量有限,为保持竞争优势,知识网络已成为组织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实践工具和实践知识管理的主要平台。文章从社会网络视角入手,探讨了企业知识网络概念及内涵,分析了社会网络三大核心理论——强弱联结、社会资本、结构洞,论述了该理论对企业知识网络的影响,提出了构建企业知识网络交流平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组织知识网络及实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内的知识流呈现网络结构,这一结构的形成与知识在组织中转移与扩散的社会属性息息相关.文章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基础,分别从"自我中心社会网"和"整体社会网"的角度,结合实例对组织内部知识网络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包括节点的知识交流关系及强度分析、知识团体和关键知识节点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9.
企业知识创新网络自组织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企业知识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随机涨落等耗散结构特征和自组织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知识创新网络演化的自组织模型,用于探索企业知识创新网络演化的规律.其耗散性和自组织性主要表现在知识创新网络通过与环境及网络内结点的相互作用,促进知识创新网络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同时认为知识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和均衡期三个阶段,对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2001—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和纵向案例方法开展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网络经历了形成、拓展、稳定和更替等演化阶段;不同阶段呈现企业内部合作型、焦点企业中心型、局部密集型和复杂密集型等结构特征,凸显涌现、多元、集聚和跨界等主导发展特征;随着突破性创新网络演化,网络内部知识扩散速度、广度和深度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且知识扩散速度在拓展期达到峰值,跨学科知识成为演化后期主要扩散源,主体间知识距离越远越有利于深化知识扩散,更替期具有完全显著的空间距离衰减特征。  相似文献   

11.
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知识共享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企业内知识共享网络形成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企业成员之间的社会网络有助于知识共享,企业内知识共享网络的初始状态和激励措施对知识共享网络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完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并创建鼓励共享知识的文化,对企业知识共享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企业知识网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经济视角对知识网络的典型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出知识网络的一般概念并界定了企业知识网络的含义;分析了企业知识网络的特点及其存在形式;并将知识网络视为企业拥有的一项基本的动态能力,能力层面是企业知识网络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条件下知识供应链与知识网络的动力学模型探讨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从知识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提出基于知识供应链的知识网络结构和网络创新能力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知识网络动力学模型,并从知识网络结构优化的角度探讨了知识关联强度矩阵的调整规则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开放式创新网络知识转移拓扑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企业知识转移角度入手,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网络知识转移拓扑模型.认为开放式创新网络是以中心企业为核心的星形拓扑结构,由企业与其他企业构成的横向环形网络结构、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构成的纵向总线形网络结构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公共机构构成的斜向网状网络结构构成.三个网络中不同的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促进了开放式创新网络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协同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协同和知识协同效能的理论基础,从“效能”的含义出发,将效能分为知识协同绩效和知识协同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协同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将创新网络中的企业知识协同效能体现在各个因子上。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检验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协同效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57-1567
 在企业间知识水平动态互补性基础上,通过刻画合作伙伴选择、知识学习及创新机制,建立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模型。运用多智能仿真方法,研究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集群创新潜力与网络演化的内在关系及网络位置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等。研究综合考虑了企业间各知识要素及综合知识的动态互补性。研究发现: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创新网络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性;企业知识水平和创新网络是协同演化的;随着集群创新潜力的增大,企业积极构建“远程”合作关系,网络稀疏性增强,企业间的重复合作次数及网络信息传播效率降低。企业应积极地与不同企业建立创新合作关系并增强局部企业间的合作紧密性,特别是在集群发展的早期阶段,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7.
分布式创新是现代企业面对知识经济及全球化的挑战所构建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本研究首先从企业间知识流动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影响分布式创新的关键因素,包括知识源因素、知识属性因素及情景因素三方面;接着建构了知识集聚、知识创造及知识优势生成的三阶段动态演化过程模型;最后提出了二层面的关系治理行为:一是各阶段内部关系治理,包括知识集聚阶段的知识共享、知识创造阶段的知识整合及知识优势生成阶段的知识场;二是各阶段之间的关系治理,知识网络的管理能力是其中重要的调节性变量,本文尝试打开企业利用各方资源生成知识优势的“分布式创新黑箱”。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知识转化SECI模型的企业知识网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介绍知识转化SECI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内部知识转化所依赖的背景环境--场(ba)的概念及其与知识转化四个阶段的相互匹配关系.最后从场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企业知识网络及建立企业知识网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从知识角度研究提高企业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使其转变为关键研发企业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基于知识基础理论,收集80家中国电子信息企业2009—2015年的发明专利数据,分析技术知识基础网络结构对企业成为关键研发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技术知识基础网络密度对企业成为关键研发者具有负向作用,网络中心势呈现正U形影响,而分解性呈现正相关关系;知识整合能力在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对企业成为关键研发者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0.
论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本质而言,知识网络是一种社会网络,也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的动态能力.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培育需要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还需要领导参与、知识文化、信息网络等保障性措施.本文尝试对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培育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