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科学》2019,(5):123-128
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21个典型城市政府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和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对称化处理为政府干预代理变量,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政府干预及其他因素对典型城市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政府干预提高减排成效,其作用存在明显的时空效应。短期内,科学技术支出的减排效果优于节能环保支出,但长期作用效果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同时节能环保支出由于"辐射带动"作用短期内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综合来看,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具有"可持续性",而科学技术支出则可解决"燃眉之急";经济因素始终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结构效应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高于规模效应,且结构效应短期内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结构效应的减排贡献优于规模效应;能源结构与技术创新抑制碳排放,其中技术创新具有"过程性"。  相似文献   

2.
王亚飞  廖甍  王亚菲 《科研管理》2022,43(6):104-112
本文将IFDI与OFDI作为一个系统,测度其耦合协调水平,作为双向FDI协调发展的指标。在Copeland-Taylor的分析框架下创新性地引入双向FDI协调发展,分析了双向FDI协调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基于2004—2016年中国碳排放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的二维视角,揭示双向FDI协调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具有空间上的显著关联和时间上的路径依赖,区域协同、长期治理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传导机制检验表明: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规模效应为正,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为负,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的主导地位是双向FDI协调发展表现出减排效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了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影响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利用2002—2012年中国30个省区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驱动机制,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减排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意味着某个省区的碳排放强度不仅受到邻近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冲击,还受到各省区之间结构性差异的冲击,这种结构性差异体现在各省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其他未纳入模型中的空间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两者碳减排作用的估计会有偏误.  相似文献   

4.
产业协同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毅军  高康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66-1975
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分析路径,基于2007-2016年我国31个分省面板数据,考察了空间关联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本地效应及溢出效应,并对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衰减边界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均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外溢效应,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产生“涓滴效应”,但这种外溢效应具有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征,溢出效应在1000公里内较高,1000公里外则出现衰减;产业协同集聚不仅可以推动本地创新效率提升,通过与研发人员的互动,还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正溢出效应。文章一方面描述了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为实现通过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结构调整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财政与金融联合治理碳排放出发,运用外部性与庇古税、科斯定理和协同治理理论阐释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认为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共同影响碳排放;利用1999—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GMM两步法实证检验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财税政策与碳排放显著负相关,获得金融支持较大的省份,其环境财税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更明显,金融低碳度与碳排放显著正相关。因此,政府应加大环境治理财税改革,加快发展碳金融;同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的碳减排联合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6.
李晖  刘卫东  唐志鹏 《资源科学》2021,43(4):682-692
贸易隐含碳问题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视角下探讨全球贸易隐含碳转移的空间关联,对于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ra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立足全球视角,构建了2000年与2015年包含185个国家/地区在内的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空间关联网络,选取多维度网络测度指标,综合研究全球贸易隐含碳排放网络全局性演化特点及网络板块角色功能特征。研究发现:①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连接稠密,空间关联溢出效应显著,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清晰;与2000年相比,2015年核心节点隐含碳净流入和净流出关系不平衡性加剧。②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资源能源型国家/地区的网络核心作用有所弱化,中国、印度、南非、哈萨克斯坦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中的枢纽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已超越能源资源禀赋成为影响一国(地区)隐含碳净转移核心地位的重要因素。③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可划分为净溢出、双向溢出、经纪人和主受益4个板块。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及周边一些国家/地区构成的双向溢出板块,对板块内部及其他板块隐含碳溢出效应显著,为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的发动机板块。本文可为推进形成各尽所能的碳减排方案,提升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整体减排效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何艳秋  王鸿春  刘云强 《资源科学》2022,44(12):2428-2439
由于碳排放存在空间关联,进行区域协同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农业对资源的高度依赖使其倾向于集聚式发展,而农业产业集聚对碳关联的影响程度、方向和形式仍不明确,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集聚是否引起碳关联的异质性有待回答。本文立足农业,先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专业化集聚和协同集聚对农业碳关联的影响;再利用分区和分组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该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最后以区域技术关联作为中介变量,使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农业产业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对碳关联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农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更多区域减排,且低专业化集聚地间的碳关联程度更高;②农业协同集聚会加重更多地区的碳排放,且高协同集聚地对低协同集聚地的增碳效应更明显;③农业优化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分别选择协同集聚或专业化集聚,可推动减排;④相关多样化集聚和无关多样化集聚通过区域技术互动产生增碳或减碳的空间效应。据此,本文提出:应推动跨省份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选择差异化的农业产业集聚方式;加大对地区的环境考核力度,进而激发减排潜力,促发区域减排合力,最终实现农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8.
朱泳丽  丁利杰 《资源科学》2022,44(7):1373-1387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间产业转移频繁,伴随经济和碳排放的连接,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的影响成为区域低碳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度城市间产业转入和转出量。基于空间全局自相关、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地理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2005—2017年26个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动态、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在空间溢出视角下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②长三角城市群内频繁转移的产业多数为非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并未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产业转移实际上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减少。③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技术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存在“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人口数的增加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二产比重正向作用于碳排放强度。因此在制订碳减排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生产效率、能耗强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做好产业转入、转出的碳排放强度监测,避免盲目进行产业转移;壮大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发展符合城市自身禀赋的低能耗产业。  相似文献   

9.
洪竞科  黄河  王先柱 《资源科学》2023,(11):2103-2116
【目的】在技术创新减排效应边际递减背景下,挖掘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潜力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结构分解分析,构建了一个描述经济转型驱动碳减排的解释性框架,运用中国2007—2017年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的碳排放数据,分别从产业和空间维度,系统分析能源结构、投入结构、中间生产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与出口结构动态调整对碳减排的贡献,并按全国、区域和地区3个层次分别展开讨论。【结果】(1)观察期内由于结构变动带来的碳减排量约为1726.82百万t,中国经济实现了从技术降碳到结构减排的动力转换;(2)中间生产结构优化是结构性减排的支柱力量,且经济部门间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远大于地区间资源要素再配置带来的空间结构优化效应;(3)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地理区位存在先天劣势的内陆地区并未能实现区域协同联动下的碳减排;(4)地区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间主要表现出“尾部效应”和“规模效应”特征。【结论】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路径,生产侧和需求侧结构优化形成的“双轮驱动”效应有助于持续推动中国低碳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弥补目前对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异质性分析以及二者交互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的不足,基于系统关联与空间互动的视角构建流通数字化和制造业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14-201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与广义三阶段空间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的协同发展具有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转变,且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沿海优于内陆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从空间互动来看,二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邻近地区流通数字化改造能够促进本地流通数字化发展,但对本地制造业韧性提升产生抑制作用;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增强由于回波效应阻碍本地流通数字化转型,同时由于示范效应增强本地制造业韧性。今后,我国应加强统筹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耦合发展的协同建设,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树立区域间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的全局思维,形成产业间互利共生的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开始着手健全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但建筑工程质量治理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且缺乏信任,未能实现高效协同,而运用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提升各主体之间的信息透明度、重塑信任,加速协同治理局面的形成。鉴于此,构建区块链平台上政府、建筑企业和公众建筑工程质量协同治理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稳定性分析,结合系统动力学探讨不同因素对协同治理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块链平台建设成本与建筑企业“上链”时的损失不利于协同治理;监管效用系数、质量安全收益提升系数和建筑产品增值系数对协同治理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建筑产品增值系数是应聚焦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推动和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协同治理,建筑企业要加强区块链技术使用,政府和公众应充分发挥监管与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如何实现碳减排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采用200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法分析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作用路径,得出环境规制对碳排放不仅存在直接作用效应,还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路径间接地影响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作用效应的区域异质性以及地方政府晋升锦标赛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水平越高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越显著;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得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与碳排放量呈倒"U"型;以FDI作为门槛,得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与碳排放量呈"N"型。据此对我国利用环境规制实现碳减排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孙慧  王慧  肖涵月  辛龙 《资源科学》2022,44(1):15-31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方联动”中国特色环境治理体系是增强环境主体履行责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异质型环境责任主体的内外部协同视角出发,基于2011—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宏观数据及A股1423家工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采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探析“多方联动”的环境责任主体“提质”“减排”“增效”的协同治理效果;在环保督查力度持续攀升、环境污染治理行政规制适时调整的背景下,考察环境政策不确定性对于环境责任主体协同治理效果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①政府规制责任与公众监督责任的内部协同治理发挥显著“提质”效果,倒逼企业积极履行环境治理责任,提升环境责任意识,提高发展质量。②政府规制责任、企业环境责任、公众监督责任“多方联动”的外部协同治理发挥显著“减排”与“增效”作用,不仅降低地区污染排放水平,提高环境治理效率,而且显著提升地区绿色贡献水平,有效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③环境政策不确定性释放了因时、因地、因事精准施策、适时调整、高效匹配的信号,有效提升了“多方联动”的外部协同治理效果。本文对于加快完善多方协同共治的环境治理机制、推动经济与环境激励相容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对雾霾污染治理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环境规制的"逐底竞争"理论拓展到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理论分析不同政绩考核情形下地方政府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行为变化,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两区制空间Durbin模型对中国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逐底竞争"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方政府在参与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确存在"逐底竞争"特征。当政绩考核以经济利益为主要标准时,地方政府为了在晋升锦标赛中占据优势地位,会竞相放松雾霾污染治理力度,出现"逐底竞争",尽管中央已经将环境质量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但"逐底竞争"现象依然存在。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5.
国家实验室是新时期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其落地和运行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形成地方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动力,需要发挥好中央与地方积极性、统筹好国家与地方利益、兼顾好长远与短期利益。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协同性视角出发,提出了地方政府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策略:重点一是依法依规,明确中央和地方在国家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的权责,二是由地方政府构建基建、科技、产业等领域协同发力的综合保障体系,促进地方和实验室协同发展,三是优化地方政府、企业等的考核方式,调动相关方积极参与。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力争实现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地方高质量发展、支撑国家实验室高效创新等多方面的共赢。  相似文献   

16.
依据"电热碳分摊"原则测算出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碳排放量,基于EKC理论,构建协整空间DURBIN模型,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环境管制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区域人均碳排放量、环境管制等变量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与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EKC曲线关系;本区域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市化率以及环境管制对本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弹性)分别为0.690、0.181、0.029、-0.001,对邻近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弹性)分别为0.090、0.024、0.004、-0.036,本区域环境管制对邻近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溢出效应要明显高于其对本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2—2020年26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SDID)重新检验了试点政策的效果并识别其空间效应表现为虹吸还是溢出。研究发现:(1)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前提下,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仍然显著;(2)试点政策整体上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非试点城市科技创新水平提升;(3)试点政策的空间效应在同一省级政府辖区内同级地方政府间表现为溢出,促进了省内创新共享,但空间效应在跨越省界后表现为虹吸。稳健性检验支持本文结论。本文表明新经济地理(NEG)理论所强调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同时存在,其相对大小决定政策空间效应的形态。因此政府在推动试点政策有序扩散的同时,必须兼顾地区间利益分配关系,保证政策效果在跨省级行政区划间的连续性,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本文为中央纵向干预地方政府协作行为,突破区域束缚打造统一大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孙大明  原毅军  郭然 《科研管理》2022,43(5):154-163
    协同创新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协同创新系统中,由空间溢出视角出发,讨论了不同协同创新系统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而以中国2003—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协同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水平,由此构建面板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各协同创新系统均对区域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政府-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系数更大;(2)基于空间溢出的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是带动其他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该溢出效应呈距离衰减特征;(3)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环渤海和珠三角已形成都市圈效应,是空间溢出重要途径。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推进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立以碳减排速率和碳排放权交易速率为决策变量,以累积碳排放权为状态变量,以减排成本为目标函数的决策模型,运用最优控制技术给出电厂最佳减排速率和天然气使用量,得出电厂在参与碳排放权市场时比不参与时的边际减排成本小,政府更容易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方叶祥  卢一斌 《科学学研究》2023,(5):818-829+885
本文选取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各省逆向技术溢出强度与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度,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过程中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逆向技术溢出会显著抑制本地碳排放强度,也会通过空间效应抑制周边地区的碳强度,且自主技术创新在其中充当中介变量,本地区母公司能对周边地区的绿色技术发展产生杠杆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逆向技术溢出对本地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受到东西部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影响;当投资东道国为“一带一路”部分国家时,逆向技术溢出依然能够抑制中国碳排放强度,但自主技术创新不再发挥中介效应;本文为推动中国经济低碳发展,早日实现碳中和任务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