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经典的AJ模型为分析框架,通过引入滞后效应模型对其进行扩展,分别在古诺竞争和伯川德竞争情形下,对企业之间技术溢出的同期效应和滞后效应进行对比分析。以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企业为样本,建立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就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本土企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企业存在同期正向溢出效应和滞后的正向溢出效应,而且同期效应要大于滞后效应,但滞后二期效应并不弱于滞后一期效应。  相似文献   

2.
   政府补贴是国家引导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但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和机制观点不一。本文选取2012年至2016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时滞性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揭示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企业产权异质以及地域特征对上述关系产生的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具有促进效应,在东部沿海地区(vs.非东部沿海地区)和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且完全通过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而传递。研究结论可为政府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为新能源企业合理利用政府补贴、调整研发投入策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政府补助与企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论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价值相关性,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以2010—2014年27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会显著降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提高企业滞后两期的财务绩效以及滞后三期的企业市场价值;滞后一期的政府补助与企业的财务绩效与市场价值显著负相关,但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创造具有增量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如何平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创新实践的资源需求、兼顾资源配置最优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协同,是当前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基于负责任创新、动态能力等理论假说,本文以2010—2016年575家中国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GMM模型实证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的动态交互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非正式制度因素(企业内部责任文化与外部社会声誉)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相比当期企业社会责任,滞后一期的企业社会责任更能促进当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当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显著改善了同期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发现浓厚的企业责任文化能有效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且良好的企业社会声誉提升了创新能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本研究对厘清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兼顾社会责任履行和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借鉴国内外文献,将产业间R&D溢出效应的资金来源划分为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结合技术相近性概念,对上海市大中型企业溢出可能性进行排序,通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矩估计方法,考察内生性创新努力、产业间政府资助R&D溢出效应和产业间企业R&D投入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一期、二期的创新产出对当期创新产出影响为显著的正效应;企业内生创新努力程度对企业创新产出也为显著正效应;产业间企业R&D投入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表现为弱的技术负外部性,产业间政府资助R&D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表现为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赵毅  王楠  张陆洋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131-138
基于科创板上市公司2017-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研发强度与企业成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研发强度与当期企业成长呈"倒V形"的非线性关系,最优研发强度应不超过4.42%;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且只有当研发强度超过6.83%时才能促进下一期企业成长,二者呈"U形"的非线性关系;最优研发强度对当期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比对下一期更大.成果可辅助科创企业理性权衡短期风险与长期收益,实现最优研发强度.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对企业发展壮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14—2015年新三板挂牌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治理、创新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创新投入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但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股权集中度对创新投入和公司绩效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股权集中度的增加将降低公司创新投入的产出绩效;股权制衡度和董事会规模对当期创新投入和下期公司绩效均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3—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在手工收集企业实施“互联网+”指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互联网+”战略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及其对不同企业的异质性作用。结果表明,“互联网+”战略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只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互联网+”战略更能促进国有和民营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对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抑制作用;生产率影响了“互联网+”战略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创新效应更强。扩展检验发现,“互联网+”战略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并且其影响程度逐年增强。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实施“互联网+”战略以及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及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产业政策作用于微观企业创新绩效的传导效果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以2006—2015年我国部委及以上级别部门发布的181项风电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产业政策对风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对风电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研发投入在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时,区域创新环境在上述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且在不同作用路径上调节效应差异明显.引入时滞后的实证分析表明: 风电产业政策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产业政策实施的当年对风电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滞后1~2年则对两者均产生抑制作用,我国风电产业政策实施前期更多表现为政策的促进效应,政策实施的后期更多表现为“挤出”效应.最后,本文探讨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风电产业政策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企业通过研发操纵迎合政策门槛值,可以获取税收减免等政策性优惠,但刻意的研发操纵行为却不一定带来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本文基于2008~2018年ACF法测算的微观企业生产率数据及B-样条基函数展开的非参数分位数模型,更加真实地捕获研发操纵对企业生产率的非线性异质影响,结果发现:(1)研发操纵对企业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影响,随着研发操纵不断增加,会抑制企业生产率。(2)研发操纵在不同分位点存在显著异质效应,在低分位点处对研发操纵敏感程度更高,即企业生产率水平越低,研发操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显著。(3)非国有企业更有动机进行研发操纵,且对生产率负面影响更显著。此外,研发操纵对不同地区或技术类型企业生产率影响不同,其中对高技术类型、中西部地区负面影响更显著。(4)研发操纵对企业生产率影响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中国企业不应盲目研发操纵,应与自身生产率密切结合,为适度研发操纵提升企业生产率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2009—2013年113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混合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及其构成要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OLS模型回归的结果显示: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都与滞后一期企业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但创新环境则并不会显著影响滞后一期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即便采用滞后两期数据,本文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8-2015年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148家企业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分析方法,研究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动态交互效应,以及该效应在国企和非国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政府补贴与研发投入存在滞后1-3期的相互促进作用,国企比非国企表现更显著;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存在滞后1-3期的相互促进作用,非国企比国企表现更显著;政府补贴会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但创新绩效却会抑制企业未来1-2期获得的政府补贴支持数额,非国企比国企表现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政府补贴政策和企业创新研发决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绿色发展背景下,政府补贴已成为弥补资本市场缺陷,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融资方式。然而企业对政府补贴的配置效率却未得到最大化彰显。本文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尝试探讨大股东治理在政府补贴驱动企业绿色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以及该影响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主要分布于成长期和蜕变期;作为大股东治理的有效工具,股权制衡对政府补贴的平滑作用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只有当股权制衡超过门槛阈值时,政府补贴才能显著提升绿色创新绩效;股权制衡门槛效应具有动态特征,从企业成长期、成熟期到蜕变期,股权制衡的门槛效应表现出了由强变弱的递减规律。成熟期样本中,民营企业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比国有企业更加依赖于股权制衡的治理作用。本文基于股东治理视角,为政府补贴未能充分驱动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全新理论解释,有利于丰富科技金融领域相关研究,并能够为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2013年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研发强度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强度对当期企业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研发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一期滞后,并且存在双门限效应。同时,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市场营销强度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3,自引:3,他引:63  
本文研究以进口贸易为传导机制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协整检验结果表明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贸易伙伴国R&D投入、国内科技投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进一步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研发投入、财政科技投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长三角上市公司2006-2010年连续披露R&D投入信息53家公司的面板数据,检验企业R&D投入对营业利润率的影响.检验的结果表明,R&D投入对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率有负向的影响,对滞后一期、滞后二期、滞后三期的营业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滞后二期的相关系数最大.根据检验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白洁 《科研管理》2022,43(7):200-208
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评估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效应和动态效应,并从投资特征视角分析了OFDI生产率效应的差异性。结论表明:(1)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高科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促进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绿地投资对高科技企业TFP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而跨国并购对当期和多期TFP均产生积极作用;(3)技术寻求型OFDI对高科技企业TFP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当地生产型OFDI的生产率效应具有滞后性,而商贸服务OFDI的生产率效应并不显著;(4)在高收入水平国家(地区)投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中低收入国家(地区)投资对企业TFP的作用并不显著。上述研究为高科技企业理性选择对外投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我国中小板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供应链集中度、产权性质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集中度的两个维度,即供应商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客户集中度能够显著促进研发投入强度,而供应商集中度对研发投入强度产生负向影响。进一步地,考虑我国存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客户集中度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同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供应商集中度对研发投入强度的负向影响;而国有企业中,供应商集中度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本研究从企业供应链的视角探讨了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因素,重新认识了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看待供应链集中度以及如何评估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并拓展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从企业异质性视角讨论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双刃剑效应。通过模型推演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双刃剑效应表现为双门槛、三区间效应:对于既有生产率高于研发创新门槛生产率的企业,政府补贴能够刺激其研发创新并促进生产率提升;对于既有生产率低于研发创新门槛生产率的企业,政府补贴无法激发企业研发创新,进而不影响生产率;对于既有生产率进一步低于幸存门槛生产率的企业,政府补贴虽不影响其研发创新,但会令这些本应被市场竞争淘汰的落后企业得以弥补亏损、继续幸存,从而在数据上表现为政府补贴“阻碍”企业生产率提升①。利用门槛回归方法,本文支持了上述模型推论。政府应当充分考虑企业异质性,择优补贴、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12-2015年在深交所上市的463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基于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期和滞后一期R&D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滞后两期的R&D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内部控制对当期和滞后期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