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术语。“起”,开端;“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全文。‘峻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语文教学的起承转合,有人认为“起——明示目标,形成学生思维焦点;承——围绕目标,感知、理解、延伸、发展;转——强化双基,学生达成深化目标;合——智能糅合,由课堂辐射社会”。  相似文献   

2.
刘其芝 《现代语文》2010,(3):144-146
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的术语。“起”即开头;“承”是承接开头加以申述;“转”乃转折,或从另一方面立论,或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合”就是圆合全文。  相似文献   

3.
熟练掌握近体诗的分析方法,是提高本科生对近体诗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分析法以及杨载的“起、承、转、合”法与金圣叹的“前解后解法”。  相似文献   

4.
“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僻海》)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人创作过程中的布局谋篇,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有一种“章法”。这就是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始;“承”,即承接;“转”,即转写;“合”,即收合。譬如律诗,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绝句则是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末句为“合”。律诗如杜甫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6.
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Ⅰ)的第12题,涉及了诗歌的层次划分。划分诗歌层次.有助于对诗歌写作脉络的把握、诗歌内容的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和散文一样,一般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起,是开始;承,是承上;转,就是转折;合,就是收合、结束。  相似文献   

7.
文有章法,诗也有章法。所谓章法,即诗文的组织结构。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因此,懂得一点近代诗的章法,有利于提高近代诗的阅读欣赏能力。元代人曾把近代诗的章法概括为四个字:起、承、转、合。起,就是开端;承,就是承接;转,就是转折;合,就是收合、收束。绝句一般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为合。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相似文献   

8.
钱英 《学语文》2006,(5):36-37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这个“合”,也就是指文章的结尾。俗话说:“编筐结篓,全靠收口。”这收口是编筐篓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关系到筐篓的美观和牢度。把这个道理比于文章,也就是说,文章结尾也要讲究。对于写文章而言,人们常常通俗地把文章的开头称为“凤头”,言其明朗漂亮,而文章的结尾通常比作“豹尾”,意为结尾须有力、有味。  相似文献   

9.
一、对“起、承、转、合”章法理论的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写作学关于写作原理的最高成就应该是关于文章章法的“起、承、转、合”的模型理论。“起、承、转、合”能够给学写文章的人提供一个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的文本内容结构的思维操作模型。“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型,最先形成于汉语诗歌的韵脚格律中:第一、二、四句协韵,第三句不协韵。后来作为绝句写作的内容、情感的基本逻辑:第一、二、四句渲染某种基本情调、意思,第三句则宕开一笔,转向另外的情调、意思。这样,强化、渲染那种基础的情调、意思,而第三句则反衬了作品的基础情调、意…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开滦二中张晓虎教师回答:“起承转合”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简单说,“起”就是开端,即文章的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即说明事件的过程;“转”是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合”则是对该事件的评论,是结尾.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到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浑然一体的作用.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起承转合是古人提出的创作思路和诗体结构,非常科学完美.推而论之,课堂教学亦如写诗,教学程序、教学阶段、教学步骤等的设计也可以像作诗一样去建构规划,使它变得科学严密,并极具诗情画意.本文仅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为例,说明在地理教学中把握起承转合、打造诗意课堂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1.
“起承转合”原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开头,是发端;“承”是事件过程,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变化,换个角度立论;“合”是对事件的总结,结束全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将每一课时作为一个整体,巧用“起承转合”技巧,“导”、“演”好每一环节,定能优化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让孩子们早日进入阅读的状态,我探索“悦读”。于是,在一二年级,我重点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人手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起承转合”本是近体诗的章法。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首联为“起”;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颔联为“承”;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颈联为“承”;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此法运用得当,且内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错的诗,反之,既使内容再好,若乱了章法,那诗是要大打折扣的。我们若把此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可能,同时也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依据,在火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春风里,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几经试验和修改,确定了“起、承、转、合”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起、承、转、合”是一种音乐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5.
“起承转合”最早指诗的做法,出自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  相似文献   

16.
对“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理解与把握是绝非能一蹴而就的。笔者尝试从剖析其结构的起、承、转、合入手,进一步探究作者命意,为我们学习、欣赏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让孩子们早日进入阅读的状态,我探索“悦读”。于是,在一二年级,我重点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Sonnet.18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代表性诗篇。该诗有着鲜明的起、承、转、合以及优美的音乐性。头四行“起”,表明他所歌颂的年轻友人不同凡响的美;中间四行是“承”,讲岁月无情,青春难驻;后四行是“转”,宣告虽然别人的美貌难以存留,可他所爱的人却可以通过他不朽的诗篇得以永存;最后两行“合”,是对一首诗所作的小结,以富有思辨的语言总结了人类、诗歌艺术以及所歌颂对象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中,要把握好“起、承、转、合”四个环节。“起”,老师要多与幼儿教师们沟通,开展全方位的互动教研活动,实现幼儿教育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的“双向对接”。“承”,从师资上,要尽量做到教学计划“一贯制”,人员安排“一贯制”,教师培训“一贯制”,最好不要中途换教师,以便  相似文献   

20.
从"发展学生个性"这个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角度来审视某些"启发式"教学:教师在备课上是下了很大工夫,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往往经过反复推敲,特别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