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传播学的一些理念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已在中国传播,由于历史的原因,传播现象的研究中断了近30年。1978年,中国大陆学人得以公开知悉传播学,1982年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1999年以后进入持续的引进、研究的高涨期。随着近年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也因此成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笔者认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要有全面长足的发展,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尽可能兼顾本学科三大学派各种方法;需要将研究话题相对集中;课堂教学要全面向学生讲述传播学各个学派、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够解释网络时代的传播现象,不能仅以大众传播学替代广义的传播学。  相似文献   

2.
在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而其中主要的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经验学派,顾名思义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来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而传播学的另一大学派批判学派是在主攻社会科学研究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  相似文献   

3.
从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第一次传播学座谈会至今已近三十年,虽然传播学研究经历从无到有、前景看好,但是传播学派在中国还没有出现。本文以2011年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入学考试中的一道题"论两个传播学派在中国的发展"为引子,从学派特征入手,认为中国尚无传播学派,因此并无"传播学派在中国的发展"一说。并针对该判断从学派产生的条件和现状做出理由阐释,包括在学派标签之下的中西传播研究差距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彬 《青年记者》2013,(1):52-54
中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引入传播学以来,三十余年间大多承袭以美国为典范的经验学派,而轻略以欧陆为中心的批判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副教授曾经提出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1982年5月初,施拉姆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大学与新闻研究机构。这次访问对中国内地的传播学引进影响深远。施拉姆访问时的演讲以及由他撰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1):60-70
在传播学的话语版图中,媒介效果研究无疑是最耀眼的坐标。作为传播学研究主流范式的经验学派与批评学派在媒介效果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诸如"皮下注射模式""第三人称假说""媒介文化",等等。但在媒介效果研究的本质归属上,两大学派的观点却发生了较大分歧:经验学派认为批判学派的效果研究只不过是借用了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其他研究范式的一些新名词,其研究成果缺乏形成"理论"的社会基础/实证调查;而批判学派认为经验学派过于推崇实证/量化研究,所谓的"研究结论"充其量只能归属于"假说"的范畴,难以建立具有普适价值的理论范式。由此,媒介效果研究到底是"假说"还是"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研讨的学术问题。本文尝试在借鉴哲学、社会学有关"假说"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现状探讨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这两大主流范式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归属问题以及二者的"可能性融合"趋势,以期为媒介效果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种基础的、本质的话语范畴。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笔者就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问题(发展阶段、研究特点、存在的问题等)采访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刘建明教授。刘老师,传播学引入我国已近20年,您认为在这20年里传播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刘:传播学引入我国已有20年的历史,前后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80年代传播学传入我国,直到90年代初,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主要处于介绍阶段,介绍美国的经验学派,欧洲的批判学派。美国的传播学者施拉姆在1981年来华,介绍了美国的传播学的发展情况及主要成果。此后,西方传播学书籍开始在我国翻译出版。从…  相似文献   

7.
学术翻译是学术的延伸,且与某一学科的命运息息相关.从一鳞半爪的西方传播学译文到系统介绍传播学知识的译著,再到气势恢宏的煌煌译丛,学术翻译与中国传播学之间的良好互动,呈现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学科版图的依次铺排,见证了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等对传统的经验学派这一主流范式的冲击,有效拓展了传播学的学术空间,也促发了新知识的中国化、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新闻大学》2007,(3):68-73
本文回顾了2000年前批判学派在以美国式经验主义传统为主体的我国传播研究中的崛起与发展,并对2000年后批判学派尤其是传播符号学研究在我国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论列和归纳。在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传播符号学的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基本形成两种取向:本体论取向与方法论取向。作者提出,传播符号学总体上属于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它具有社会学所谓中观理论的特征,从而有别于经验传播学的微观考究和批判传播学的宏观叙事。最后,作者就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传播符号学研究课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继发 《新闻界》2011,(7):27-29
法兰克福学派对世界传播学界的影响是重量级的,对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影响也很大,而这种影响分为正面和负面两个层面。笔者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我国传播学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拓展了传播学研究领域;使得传播学理论在我国能够向本土化方向发展;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所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与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生产方式、政治经济结构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该学派也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中国传播学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本土化研究中,要特别要警惕对法兰克福学派相关理论的异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法兰克福学派对世界传播学界的影响是重量级的,对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影响也很大,而这种影响分为正面和负面两个层面.笔者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我国传播学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拓展了传播学研究领域;使得传播学理论在我国能够向本土化方向发展;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所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与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生产方式、政治经济结构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该学派也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中国传播学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本土化研究中,要特别要警惕对法兰克福学派相关理论的异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20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守正创新,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学术成果,同时各领域展现出新的研究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史研究渐成热点;晚清新闻传播史研究开拓新思路;民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扎实推进;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延续周期性反思特点;新闻传播思想史重视观念、语词研究;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著作成果显著;新闻传播史研究范围持...  相似文献   

12.
2019年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与传媒发变革时代的发展交相辉映,涌现出一大批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综观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体现出以下特点:新中国70年、“五四”运动100年,周年性反思特征明显;报刊报人仍是研究重心,报刊阅读史成果涌现;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持续升温;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亮点突出;新闻图史研究继续受到关注;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在坚守与创新中,研究的外延不断拓展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2019年刊载于两岸四地学术期刊中的传播学研究,由八位研究者共同参与文章的收集与筛选,筛选标准主要是文章的问题意识、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发现与创新等,兼顾主题聚类,最终将遴选出的文章分类整合成以下十个专题并简要论述,分别为:传播思想史与传播学在中国、重新理解"媒介"、媒介考古与知识革命、传播的空间实践、自我表露与数字隐私、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数字劳动、经典效果理论研究、政治传播的情感维度、听觉文化研究、互联网历史与记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简单回顾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历史进程后 ,重点阐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进入“多角度学术化发展阶段”(1 992年至今 )的十个标志性情况 ,分析了近年自然形成的四方面的话题。文章最后 ,谈到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五个问题。作者认为 ,传播现象贯穿于与人类相关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 ,各个学科都面临着从本学科角度出发的各自的传播问题。现在尽管在学科管理上还有新闻学、传播学的区分 ,但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融合已是现实 ,新闻传播学进入各个学科或借鉴其他学科而丰富自身 ,也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研究和教学的热潮过去后进入了“冷思考”阶段。传播学的本体到底是什么,传播学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的地位如何确定,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是什么,传播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目前都在困扰我国的学界和教育界。  相似文献   

16.
This content‐analytical study investigates, over a two‐decade period, the contribution of ethnic and non‐ethnic scholars to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n Greater China. Although its findings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search publications on China over the years by both Chinese and non‐Chinese scholars, Chinese scholars are much more productive than non‐Chinese scholars. In addition, mixed ethnicity scholars have published more comparative studies than single ethnicity scholars. Telecommunications and advertising are the two fastest growing area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n China.  相似文献   

17.
Shi Li 《亚洲交流杂志》2013,23(4):405-427
This study presents a meta-analysis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n China from 2000 to 2010. It reveals patterns in authorship,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medium, and area of focus, through a content analysis of 159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 major communication journals. Eight frameworks frequently used by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o study China are identified in a follow-up analytical review.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discussion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18.
媒体是否能促进民主、怎样的媒体才能促进民主,这样的问题作为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研究重点。经典自由主义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是西方政治传播学在该问题上的两大最重要的理论资源,本文对其进行批判式评析,以期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In China, people’s emotional health is concerning. The 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during medical consultation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people’s emotional well-being.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health is one of the least develop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is study empirically tested a pathway linking communication to health. Based on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483 Chinese pati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directly improved emotional health. Also, 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had an indirect effect on emotional health through uncertainty management skill. In addition, patient trust positively moderated the effects of 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on uncertainty management skill and emotional health. Also, one’s Internet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positively moderated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on health. The findings have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者早期主要是从新闻、中文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在传播学博士教育发展后,研究者学科背景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当下中国传播学生产场的主力军是具有一定海外学习背景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