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新闻界》2017,(1):84-89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嵌入人们的社交生活中。新媒体给了普通人表达的机会,微信朋友圈由此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景观。本文以七夕这个时间段的朋友圈为例,分析朋友圈中流行的自拍、休闲旅游、晒红包三大景观。并以德勒兹和加塔利分裂分析的视角,分析朋友圈景观对人们欲望的囚禁和解放。认为,新媒体景观在压抑、限制人的向度中,又包含了解放人的向度。人们最终通过精神分裂的方式摆脱景观中所内含的商品逻辑和社会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当代华人群体在赛博空间中的核心社交场域。具有实时性、碎片化、符号化、影像化与虚拟化的社交网络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呈现为庞大的图文景观世界,我们在社交网络的景观世界中不断获得视觉快感,在看与被看的欲望满足中获得多重感官体验,并藉此从中寻求自我表达与社群认同。很多网络用户也因此产生了无意识、高频次、长时间刷看微信朋友圈图文信息的视觉成瘾行为,亟需从产品设计、用户心理、社会文化等层面,深入探究社交网络视觉成瘾的用户行为特征与成瘾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理论、动机及心理机制的探究,进一步了解社会个体在以强化关系为主的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行为,为规范微信的信息传播行为以及强化微信舆论监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根据对15名青年的访谈结果,结合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对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朋友圈进行管理,使自己的"表演"符合预期。从朋友圈自我呈现类型上说,主要有分享体验型、能力显示型和示弱求助型;呈现的策略有观看权限设置、有选择的自我呈现和呈现内容的真实性;影响自我呈现的因素有朋友圈本身的性质、与微信好友的关系、个人性格以及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想象。大部分人认为朋友圈中呈现的是真实的、部分的、想表现给他人的形象,认可自己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6.
杨丽斯 《新闻传播》2023,(17):61-6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拍摄工具的日益强大,分享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微信朋友圈是分享自拍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以自拍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本文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采访深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Z世代”女大学生,分析了同龄人自拍对她们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日渐演变为当代社会的普遍景观,成为主宰人们日常交往的新的话语模式.微信朋友圈作为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其功能指涉的过程隐喻着空间的范畴.文章在分析空间叙事理论的新媒介转向的同时,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微信朋友圈的关系空间、表征空间、心理空间、意义空间四个空间维度进行着重阐释,以期为理解微信朋友圈生成的交往意义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8.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和社会生活方式,在微信众多的社交功能中,朋友圈是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际、自我展示与营销的首选平台,然而这种具有强连接属性的生态体系也在无限膨胀的趋势下呈现出诸多乱象和隐忧。本文正是基于微信朋友圈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过程来分析各种乱象,并结合传播学知识探索微信朋友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化期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已由个人自我展示、美文、社会热点分享等方面的内容加入微信代购、舆论传播、娱乐等多元化的内容.在微信朋友圈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规定下,这种多元信息膨胀化的发展过程,出现了有悖于微信朋友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乱象. 外部环境是微信朋友圈功能形成的条件因素,而微信朋友圈的内部因素则是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以系统观的视角研究微信朋友圈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朋友圈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产生的缘由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尤其是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存在的一些乱象,从而为微信的良性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0.
梁巍  白金 《出版广角》2018,(5):76-78
微信传播基于强关系的特点,使其能通过线上呈现与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将动态变化的生活场景移动化,朋友圈的实时动态也同样被赋予自我呈现与主体重塑的重要功能.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性更强,大家能够通过朋友圈中介传递的功能表达与传播自我,一定程度上实现外界对自我的认知转变.其中微信自拍就是以微信为载体的社交行为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从人际传播的角度来看,个人在朋友圈呈现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建构,这个建构过程既有对本我的表达,也有对群体价值、社会规范的认同与迎合,还伴随着自我披露与隐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基于角色理论对微信朋友圈的应用功能进行分析:朋友圈“晒客”的角色认知和自我呈现、朋友圈点赞与评论转发的角色认同和角色互动、微商的角色期待和角色扮演以及微信点名游戏、谣言参与者的角色压力和角色规范等,扩展了“手机人”现象的研究视角,进一步证实“手机人”的社会存在,总结出“手机人”的角色特征,为“手机人”的角色学习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通过微信虚拟社交的剖析映射社会角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朋友圈"来了解好友动态。微信朋友圈的语境下,"拟态环境"被赋予了新的特点,它成为人们自我呈现的虚拟舞台,人们发布信息时呈现出显著的自我把关倾向,真实内容的片面化和碎片化呈现导致其成为"事实型的拟态环境",人们基于此对好友进行形象塑造,并加速了其环境化。  相似文献   

13.
李艳玲 《出版广角》2018,(14):83-85
朋友圈是微信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壮大,发朋友圈和刷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习惯.基于微信朋友圈具有满足用户的认知心理、好奇心理、表现心理和安全需求,自恋式传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构建理想自我、寻求身份认同以及获得自我存在感是微信朋友圈自恋式传播的主要动因,然而,过度自恋式传播将会引发个体焦虑、助长虚荣心理并影响个体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勤 《声屏世界》2022,(3):80-82
微信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当下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使用的交往媒介之一,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各种事物分享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呈现的主要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朋友圈又通常是学生们选择关闭停用的第一个功能.在关闭停用朋友圈之前,部分学生会采取删除、隐藏、降低可见性等自我消除行为进行数字痕迹清除,以此应对社交媒...  相似文献   

15.
马宣 《新闻传播》2022,(3):23-24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网络化"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每个个体都极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自我呈现的价值.微信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之一,成为人们在线上交流的主要选择对象.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是主体自我表达的一种表演形式,本文将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青年新媒体用户对于微信朋友圈设置分组可见的行为,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用户的自我呈现。朋友圈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现实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具有着印象管理、促进关系等重要作用。但朋友圈也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大舞台,参与时需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笔者观察到,很多用户在编辑朋友圈时用到“指定分组可见”的功能,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交往和展示对象的机会,在全景窥视的情况下给自己保留了一道“保护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青年用户使用“指定分组可见”的心理动机并分析其对自我呈现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微信朋友圈中的活跃群体,有着强烈的前台表演和自我呈现欲望。本文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理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形式、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为了解大学生的虚拟社交心理、规范大学生的虚拟社交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在形式上趋向于视觉化,在内容上趋向于情感式抒发和理想化呈现,并体现出以"我"为中心、互动中的排他性以及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量化研究方法,以微信朋友圈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性别、年龄和职业不同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者在感知风险和自我表露上存在差异,并针对这些发现探析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及社会表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微信使用的大众化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传播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以微信朋友圈成瘾为例,分析用户微信朋友圈成瘾背后的机理,阐述微信朋友圈成瘾产生的负面影响,期待人们对微信朋友圈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理性使用微信朋友圈。  相似文献   

20.
何艳霞 《今传媒》2020,29(3):78-79
微信朋友圈中网络心理测试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用户分享心理测试结果这一行为在社交网络中的呈现以及个人自我的隐性剖析。通过分享网络心理测试这一行为可以更深层次地透析现代人孤独且矛盾的心理,本文以用户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网络心理测试这一行为为例,研究用户的心理动机,分析这一行为背后用户的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