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结合赛艇专项运动特点,利用Concept II赛艇测功仪对最大乳酸稳态(MLSS)测试进行改进,并根据MLSS测试判定赛艇运动员以4 mmol/L乳酸阈(AT4)和个体乳酸阈(IAT)指代无氧阈的有效性.方法:10名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在Concept II赛艇测功仪上进行1次递增负荷测试和2~4次30 min恒定负荷测试,在相应的负荷间歇测定血乳酸.通过递增负荷测试获取AT4和IAT,并在恒定负荷测试中分别以AT4和IAT作为初试负荷,以2.5%IAT作为最小调整负荷,以运动中第10~30 min乳酸浓度上升<1 mmol/L作为判定标准获取MLSS.结果:1)AT4和MLSS发生时功率分别为342.4±18.8 W vs 312.5±16.0 W,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相关较弱(r=0.607,P>0.05);AT4高估MLSS功率达9.7%,二功率相对差异范围为0%~15.4%;仅2人以AT4强度完成30 min恒定负荷测试,其中1人达到MLSS.2)IAT功率为314.4±19.9 W,略高于MLSS功率(P>0.05),二者相关非常显著(r=0.885,P<0.01);IAT比MLSS功率高0.6%,相对差异范围为-4.8%~5.3%;所有受试者均能以IAT强度完成30 min恒定负荷测试,其中7人以稳态乳酸完成,且有5人在IAT强度达到MLSS.结论:结合赛艇运动员专项特征的MLSS测试方案能提高测试的简便性和准确性;AT4显著地高估了赛艇运动员的无氧阈水平,而IAT可作为赛艇运动员无氧阈训练的有效负荷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19名非训练男性受试者比较运动中血乳酸增加的4项指标与有氧能力和12分耐力跑成绩的关系。四项指标如下: 1.乳酸通气阈(LT):即在递增负荷试验中血乳酸开始增加高于安静水平时的摄氧量。 2.乳酸通气阈1(LT 1):血乳酸超过安静水平1mM/L时的摄氧量。 3.乳酸勇气阈2(LT 2):血乳酸(?)M/L时的摄氧量。 4.乳酸积累时象(OBLA):血乳酸达4mM/L时的摄氧量。以上四项参数和最大摄氧量(VO_(2max))分别是14.5±3.7,22.5±4.3,22.2±4.5,30.2±5.2,36.0±5.1毫升·公斤~(-1)·分~(-1)。12分跑平均距离为2356±160米。试验结果是: 1) 各乳酸参数(LT、LT 1、LT 2、OBLA)彼此高度相关。 2) 所有的乳酸参数与VO_(2max)及耐力跑成绩高度相关。 4 项参数中,LT与VO_(2max)相关程度最高,结论是:LT是表示机体有氧能力和耐力水平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目的:(1)采用递增工作强度以简便方法寻找个体无氧阈最大速度(VIATmax),并测试其可靠性和准确性;(2)找出能有效评定和监督VIATmax的生理指标;(3)研究受试者主观寻找并控制VIATmax的可能性。研究发现:(1)一次性递增强度跑台运动产生的乳酸阈和通气阈双重拐点结合,可作为判断VIATmax的简便可靠方法;(2)VO_2max速度和伴有较低心率的VO_2max相对值是评定VIATmax的有效指标;(3)VIATmax可以被受试者或运动员感知,并能在运动中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4.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肌肉递增强度工作时肌氧含量变化与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肌氧拐点与无氧阈拐点产生的机制及在测定最大有氧能力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17名按运动水平分为A、B两组在功率自行车上以逐级递增负荷蹬车,测定右股外侧肌肌氧含量并同步测量VE、VCO2、VO2、HR,并在每级负荷末测定血乳酸。结果:研究发现递增负荷运动时肌氧含量呈台阶状下降,负荷较低时,肌氧在负荷开始阶段迅速下降之后保持平衡或升高,负荷较高时肌氧持续下降,肌氧的变化与血容量相吻合。肌氧含量与摄氧量、心率及血乳酸等值高度相关(P<0.01)。肌氧下降时出现拐点与乳酸阈、通气阈拐点基本一致。结论:研究表明NIRS测定动态肌肉收缩时肌氧含量变化对运动强度具有较高敏感性;肌氧拐点与通气无氧阈、心率无氧阈、乳酸阈在时间和强度上相一致,表明肌氧含量的测定可以用于人体最大有氧能力的评定。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旨在观察乳酸阈强度训练提升超重女大学生心肺机能和改善身体成分的效果。方法:通过递增负荷实验测定超重女大学生个体乳酸阈,绘制血乳酸-走跑强度动力曲线,依此确定运动干预强度及设计运动方案;受试者进行12周乳酸阈强度运动训练;测定实验前后身体成分、肺活量、最大摄氧量、超声心动等指标进行与对照组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女大学生个体乳酸阈为3.75±0.91mmol/L,乳酸阈强度为6.91±0.88km/h,乳酸阈强度训练靶心率为137±12.2次/min;实验组训练后,体脂%、腹部脂肪含量等非常显著的下降,最大摄氧量、肺活量、每博输出量、射血分数显著性提升;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12周乳酸阈强度运动锻炼可显著改善超重女大学生的心肺机能和身体成分;本研究得出的乳酸阈强度可作为超重女大学生有氧健身的参考强度。  相似文献   

6.
此次研究是在乳酸阈和血乳酸浓度定值为2.0,2.5和4.0mM时,训练状态对主观感觉疲劳程度的影响。试验对象为有训练者(N=20),无训练者(N=29),均采用逐级负荷的跑台试验鉴别乳酸阈值和血乳酸浓度定值和跑速的关系。除了血乳酸浓度在4.0mM时的心率和乳酸阈时的吸氧当量(E/O_2)外,有训练者在每级练习强度上有较高的踏跑速度,较大的吸氧量(O_2),较大的通气量(VE)和较高的心率。与无训练者比较,有训练者在乳酸阈值和血乳酸浓度定值2.0,2.5和4mM时,VO_2、VE和心率定值均高于无训练者。尽管两组在生理指标上完全不同,但在局部、中枢、整体主观感觉疲劳程度(RPE)上是相同的。整体RPE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在乳酸阈时是11.0±2.0刻度:在2.0mM时是13.7±2.1刻度;在2.5mM时是14.5±1.8刻度;在细M时是16.5±2.3刻度。  相似文献   

7.
六名健康的男性受试者在跑台上做两种不同的渐增负荷运动。在实验1中,跑台的起始速度为8公里/小时,以后按2公里/小时渐增速度,直到受试者力竭。每一负荷持续3分钟,在两负荷间有30秒的间歇。在实验2中,采用同样的负荷,所不同的是间歇时间为30分钟。在实验1、2中皆进行血乳酸、儿茶酚胺的测定,另在实验2中的30分钟间歇末也测定了这两个指标。心率及吸氧量仅在实验1中测定。受试者的最大耗氧量为57±6毫升/公斤/分。当负荷较小时,受试者在实验1及实验2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35名受试者做渐增负荷运动,并对其中的8名受试者,进行固定负荷运动。探讨了血乳酸浓度及有关气体代谢参数的变化。其结果显示:受试者在渐增负荷中,个体AT值均低于4mM/L血乳酸阈值,8名受试者以个体AT相应强度运动了较长时间未发生疲劳,而以4mM/L血乳酸阈值强度运动时,导致了乳酸浓度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体育学院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间歇性低氧刺激,观察刺激前后递增负荷运动心率、通气量、摄氧量及定量负荷时血乳酸的变化,探讨间歇性低氧刺激对人体最大摄氧量及通气阈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两个阶段,每阶段做两次运动负荷。12名体育系男生在实验室常氧条件下在跑台上采用Bruce方法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至力竭。间隔3天后进行75%最大摄氧量的定量负荷运动,运动时间为9min,定量负荷后立即进行连续7天,每天1h的12%~10%O2的常压间歇性低氧刺激。低氧刺激完成后第二天再次进行上述两种运动方案。在极限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前后分别测定心率(HR)、递增负荷至力竭时间(t)、最大摄氧量(VO2max%)、血乳酸(Bla)及定量负荷时Bla等指标。结果:(1)低氧刺激后,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时HRmax增加(P0.01),VEmax上升(P0.01),呼吸商(R)增加(P0.05),t明显延长(P0.05),Bla明显增加(P0.05),定量负荷运动Bla显著降低(P0.05);(2)间歇性低氧刺激后通气阈时,HR、VE、VO2max%、HRmax%均显著性变化(P0.05),其中VE、VO2max%低氧刺激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经过间歇性低氧刺激,受试者在进行递增负荷的力竭性运动时运动时间明显延长,心率在运动后增加,人体通气阈时相对应的心率百分数、最大摄氧量百分比、肺通气量均明显提高,这表明人体有氧耐力和极限负荷运动能力均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一般来说,验证最大乳酸稳定状态(MLSS)需进行多目测试,而心率(HR),自认劳累分级表(RPE)、呼吸频率(bf)和跑速对估计MLSS很有帮助,从而可使测试在一天内完成,此研究目的是为了设计一个可在一次训练中完成,并且用HR,RPE、bf和跑速共同确定MLSS的测定表。方法:12名耐力运动员(平均值&;#177;标准差,V^&;#183;O2 max64.6&;#177;7.8ml&;#183;kg^-1min^-1)在跑台上进行MLSS测定表中的跑步运动和两个27分钟验证跑阶段。跑速以87%最大心率、RPE为12.bf为32次/分做为测试起始点,在测定表的跑步运动的每个9分钟阶段中,每3分钟采血样一次,并分析乳酸浓度(La),MLSS跑速La稳定状态和La聚积状态速度的平均值。验证跑速度在MLSS跑速&;#177;7.5m&;#183;min^-1;如果以较慢速跑呈现一个La稳定状态,而较快速跑呈现La聚积状态,这样确定的MLSS值则被认为是正确的。结果:测定表的跑速在预测12名受试者.MLSS中,有9人是成功的(P≤0.05)。结论:本实验测定表采用的HR、PRE、bf跑速作为测试起始点,可在一定测试中验证MLSS。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 :1)应用场地康科尼测试方法寻找足球运动员个体无氧阈最大速度的可行性 ;2 )分析康氏测试心率拐点与乳酸阈拐点对应的个体无氧阈最大速度之间的关系 ;3)测定最大乳酸稳定状态 ( ML SS) ,验证康氏测试个体无氧阈最大速度的可靠性。结果证明 ,在康氏测试中 85 %受试者都出现心率拐点 ,完成距离最短者心率拐点偏左、中长者居中、最长者偏右 ,相对应的乳酸阈速度正好低于心率拐点速度一个等级 ,但该两种速度之间并未出现不规则变化差异 ,且高度相关。选取康氏测试心率拐点速度进行 2 4 min匀速运动受试者平均乳酸值显示最大乳酸稳定状态 ( ML SS) ,表明可用于个体无氧阈最大速度 ,但大于 180次 / m in的心率拐点速度即已超过本人的个体无氧阈最大速度  相似文献   

12.
受试者是广东省手球运动员男子12名、女子14名。每个受试者使用活动跑道完成渐增负荷运动。最大吸氧量(VO_2max)的判断通过以下3种情况:(1)吸氧量不再继续增加而出现平台。(2)呼吸商大于1.10。(3)心率大于180次/分。当3种情况中任何2种情况出现时可确定为最大吸氧量。无氧阈(AT)的判断标准通过以下3种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两次跑台试验法评定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方法:以10名女子拳击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让受试者在Manark839E功率自行车上进行两次跑台运动实验,使用便携式血乳酸仪测量运动员在两次跑台运动后的血乳酸值.结果:第一次定量运动负荷后,△Lamax最大值为11.1mmol/L,最小值为6.93 mmol/L;第二次极限负荷强度下,最大血乳酸值出现在第5min和第3min,平均值分别是8.57 mmol/L和8.44 mmol/L.结论:定量负荷下血乳酸变化反映了拳击运动员ATP-CP储备水平;极量负荷下拳击运动员持续运动的时间以及最大血乳酸存在明显差异,能够反映运动员的无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周新华 《体育学刊》2001,8(4):62-63
通过16名400~800m跑项目运动员在程控跑台上完成400m跑极量负荷使运动员机体内堆积大量的乳酸,然后分别测定各种不同强度的恢复性运动对血乳酸(HLa)清除速率的影响,观察了血乳酸清除速率与恢复性运动强度的关系,从中寻找快速清除血乳酸消除疲劳的最佳强度范围.实验结果表明清除血乳酸最快的强度为400m最大强度的50%~65%之间,心率在145~165次/min之间.研究表明,最佳恢复性运动强度是400m最大强度的60%,心率为150~160次/min,此时16名运动员的跑速为(4.21±0.67)m/s,与受试者的跑速无氧阈值(4.35±0.88)m/s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气体代谢同步联合踏车运动试验测定22名划船运动员和18名自行车运动员心脏形态和机能、VO_2max、AT及通气功能等指标并比较其间的相互关系,对其中7名划船运动员和6名自行车运动员作11个月专项训练纵向观察,应用肌力测试和乳酸分析了等长力量训练对心脏和摄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强度大的力量训练不利于心功能和有氧能力的增长;心功能、肺功能、VO_2max和无氧阈间有一定相关,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这些相关主要表现在自身运动过程之中,而无氧阈前后的定量负荷时个体间比较,相关较低。训练专一性对各项指标间的互相关系无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1)通过针对性的最大乳酸稳态(MLSS)训练,探讨该强度的运动训练对提高游泳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有效性分析;2)通过对浙江游泳运动员的MLSS及个体乳酸阈(IAT)测试,分析MLSS与AT之间的相关性及差异性.方法:8名游泳运动员在日常有氧耐力训练中严格执行MLSS所对应的强度游泳训练1个月;在训练前进行1次5×200 m递增负荷游泳测试,负荷强度为80%~85%~90%~95%~100%强度游,每个200 m包干时间为5min及2~4次6×2×200 m恒定负荷测试,其中,每2个200 m为1组,组内包干时间为3′,组间包干时间为3′30″.当一个月的训练结束后,再次进行1次递增负荷测试及2~4次恒定负荷测试.结果:1)MLSS训练前及训练后,AT和MLSS的游速(V-IAT vs V-MLSS)分别是1.35±0.06 vs 1.34±0.06 m/s,1.4士0.03 vs 1.36士0.03 m/s,IAT和MLSS的游速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0.951及r=0.852);MLSS训练后,IAT和MLSS的游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LSS训练前后,IAT的游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MLSS的游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MLSS训练前后,血乳酸峰值分别是8.07±1.6 vs 8.48±1.37 mmol/L,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游泳运动员经过1个月的MLSS训练后,血乳酸一游速曲线无论在低速游区段、还是在高速游区段均出现右移,表明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与此同时,只要训练合理安排,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并非因发展有氧代谢能力而削弱.2)IAT和MLSS的游速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IAT游速高于MLSS游速;对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来说,MLSS训练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冯连世  宗丕芳 《体育科学》1993,13(2):60-63,69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不同速度运动后大鼠骨骼肌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及其与乳酸阈形成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不同速度运动后 SD 大鼠骨骼机 NADH 和 NAD 含量变化发现,低强度运动后 NADH下降,中等强度运动后又升高,肌乳酸均有少量增加。在乳酸阈速度时,NADH 含量和 NADH/NAD 比值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由此得出结论:中等强度运动后 NADH 含量升高主要是线粒体内 NADH 发生改变;肌肉 NADH/NAD 比值的变化对乳酸阈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调节因素。在中强度时细胞即开始向还原状态转变,可能对加速乳酸的积累和乳酸阈的形成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比较了以次最大运动强度练习以及在血乳酸达到4毫克分子浓度时(即无氧阈)最大摄氧量和骨骼肌酶的活性关系。12名受试者分别在功率车与活动跑台上进行了次最大运动强度练习,试验时每分钟递增一次强度(功率或斜率),在每次递增强度的后一分钟里,测定耗氧量与血乳酸浓度。并在两种试验仪上(功率车与活动跑台)均测定了最大摄氧量。活动跑台与功率车试验时,分别在腓肠肌与股外肌提取肌组织样本,分析柠檬酸合成酶(CS),磷酸果糖激酶(PF K),乳酸脱氢酶(LDH)的活件。活动跑台与功率车试验比较,最大摄氧量以及达到无氧网时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前者较后者分别大10%与16%,其达到无氧阈时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活动跑台与功率牢试验分别是85%与69%,两肌肉酶的活件没有差异,然而LDH/CS的比率股外肌较腓肌更大。结果表明,在功率车与活动跑台上练习,其最大摄氧量之间的差异是与乳酸积累时练习强度的差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超最大强度训练后,恢复期内,身体训练对血乳酸清除率的影响。血乳酸的清除率,在六周的身体训练前后,通过11名女性,4名男性受试者测定。在超最大强度训练后恢复期30分钟内,分别采集消极性恢复和积极性恢复者的血样。实经前,积极性恢复采用25%的最大吸氧量(VO_2max),实验后,积极性恢复采用与实验前相同的相对运动强度和相同的绝对运动强度(%Vo_2max)8名受试者为实经组,进行每周四天共六周的功率自行车高强度间歇训练,7名受试者为对照组,实验组通过训练,最大吸氧量增加6.7ml/kg·min(15%),功率自行车工作时间增加2.8分钟(27%),身体训练后的消极恢复期或积极恢复期采用相同的绝对强度练习,血乳酸清除率未显统计学意义(P>0.5),在积极性恢复期采用相同的相对强度练习,血乳酸清除率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血乳酸清除率的增加被认为是恢复运动中完成较高的绝对强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结果发现,运动开始后,三组受试者的VO_2皆为逐渐增加达到稳定状态,VO_2的半时反应时间、氧亏、血乳酸的变化皆为有训练者少于无训练者,耐力训练者少于速度训练者。VO_2的半时反应时间与VO_(max)相关(r=-0. 732),氧亏与VO_(2max)相关(r=-0.608),血乳酸的变化量与VO_(2max)相关(r=-0.495),提示恒定负荷稳态运动时,VO_2动力学反应与机体的训练适应有关,其主要指标VO_2的半时反应时间的大小,反映个体的有氧运动能力,可做为评定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并建议以VO_2半时反应时间间接推测VO_(2ma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