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辽王朝在西京大同设立国事监、西京学及州学、县学等各类教育机构等,为辽代西京文化教育事业的勃兴奠定了基础。在这样优良的环境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学者,如邢抱朴、陈昭衮、虞仲文等,特别是一代才女萧观音,他们对西京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使西京的文化教育事业得以繁荣昌盛,成为整个辽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公元1044年,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从此辽王朝形成了以上京为根据地,从各个方位上控制所统辖的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西京大同是辽王朝设置的最后一个京城,是辽朝重要的赋税收入基地之一,在辽朝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学术界研究和探讨西京大同的地位问题,往往只侧重于军事和政治方面,而很少从经济贸易方面来考虑,因而,很难客观地全面地再现辽西京大同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战略地位十分突出。首先,在我国古代,大同处于中央政权的边陲地带,在抵御外敌、巩固边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次,在战争之余,它是我国北方地区与塞外及周边地区进行联系的交通要塞和商贸据点,对加强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再次,在南北分裂时期,它先作为北魏的国都,后又成为辽、金的西京,有着突出的政治地位。这样一个集军事、政治、文化作用于一体的城市,其战略地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塑和经橱,是佛教雕塑向民族化、世俗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按照《营造法式》完成的小木作实物的典范,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反映了东北亚地区佛教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燕云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杰出范例。其所储存的大量辽代传统文化信息,为后人研究已经消失的辽代佛教文化提供了难得而独特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金代的西京大同,名士辈出,已成为我国北方的文化中心。在文学方面,西京人李纯甫为一代宗师,文坛盟主,建树颇多,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李纯甫的生平事迹作了简要介绍,对其在文学史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宋夏之间长期存在着走私贸易,走私活动在西夏的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盐是走私贸易的大宗货物,西夏富产盐及宋夏边境间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宋夏间盐走私的最主要原因。盐的走私贸易对宋夏双方关系均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南下中原是契丹辽朝统治前期的根本国策之一.辽太祖灵活机动地推行远交近攻策略,辽太宗尝试了混一天下的理想,辽世宗则试图继续前辈的一贯政策,这是长期以来草原地带向农耕地带作向心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反映;辽穆宗根据形势的变化,将南下中原调整为草原本位政策.在中原政策问题上,契丹统治阶层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8.
辽金西京之大普恩寺,即位于今大同市城区西南隅之善化寺,该寺现存有金代撰文金代刻立的石碑一通。碑文撰写者是南宋著明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弁。此碑记事、述史、写人,真切感人,对辽末保大二年金辽大战给佛寺带来的巨大灾祸,对圆满大师忍辱精进重建大寺的经过,以及对金代重建的大普恩寺的建筑一一作了记述。此外,朱弁对自己被金人扣留西京十七年的生活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情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辽金西京之大华严寺,因其"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和庋藏有宏幅巨帙的佛教大典《契丹藏》,而具有了皇家祖庙和国家图书馆的性质。其薄伽教藏殿的金代石碑,信息存储丰富而珍贵。记载了大唐咸通年间集成的《经源录》以及至辽时典藏《太保太师入藏录》,目录详备。尤其是金灭辽,华严大寺"俄而灰之"的残状和金重建后,华严大寺的"壮丽严饰",以及寺僧们"补以新经"、"圆兹教典"的艰辛过程,皆有详记。  相似文献   

10.
折氏属党项族,是宋代唯一长期世袭知州的家族,在宋灭北汉及宋与辽、夏、金的战争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成员曾进入最高权力核心。折氏在与汉族通婚中逐渐汉化,又在宋代崇文政策影响下,由世代尚武向文武兼长转化。宋朝廷对其采取特殊的优惠与控制相结合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金朝建国初期,城市商业并不发达,其后在灭亡辽、北宋的过程中得到大量辽宋钱币,才由原来的"以物易物"转变为货币经济。金代典质业在满足普通百姓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税收,进而促进了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典质业在汉代就已经开始萌芽,后发展到金代时,出现了"流泉务"这一独具其时代特点的典质机构。唐代至金代典质业的法定利率,其变化基本上呈现下降之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大同地区关于家具的考古资料实物有随葬品、冥器模型、石刻以及壁画等,集中反映了北魏、辽、金、元时期的家具状况和水平。在南北融合、东西交流中家具发生了变化;北魏时期为渐高型家具时期,辽金时期高型家具逐渐走向成熟并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种类式样繁多;元代家具一改宋代家具简洁隽秀的风格,形成了造型上厚重粗大、装饰上繁复华美的风格,对于高型家具由宋代的普及型向明代的成熟型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4.
辽宋金元时期山西地区城镇体系和规模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宋金元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宋金时期的快速发展和元代的衰落调整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山西地区的城镇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虽然城镇数量在前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城镇规模普遍较小,特别是中等以上规模的城镇数量很少,并处于下降之中。宋金时期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城镇数量的增加不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商品流通的需求增长所致,大多是出于军事或税收的需要而设。  相似文献   

15.
1974年发现的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是继1899年敦煌文书发现之后,同类文物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其中有许多辽代僧人辑撰的经讲和俗讲,是研究辽代俗文学的珍贵资料。《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变文与敦煌莫高窟所出《维摩诘经变文》在形式和内容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李红 《保定学院学报》2012,25(4):49-51,78
节院使在辽代得到了大范围长时段的设立,它属于辽双轨制政治体制的南面官系统,沿袭唐制并具有唐代节院使的职能。石刻文献中的节院使材料丰富了辽代官制研究的史料基础,有助于对辽代官制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南宋知名词人赵彦端,《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补。《全宋词》赵氏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且有讹误。彦端号介庵居士,祖籍开封府浚仪县(已废入今河南开封)。寓居洪州南昌县(已废入今江西南昌市),《全宋词》谓其鄱阳人,误。赵彦端一生仕宦,著有《介庵集》,亦名《介庵居士集》,《介庵赵居士文集》。又有《介庵词》。  相似文献   

18.
在封建社会,辽代女性拥有的崇高社会地位是其他封建王朝女性所无法比拟的。辽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是其自身适应时代环境需要而不断努力的结果。辽代女性体育竞技意识较强、军事色彩浓厚、平等意识强烈以及娱乐性质鲜明,其形成源于辽代女性在政治上的话语权、经济上的支配权、游牧文化传习以及较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19.
大同善化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金佛教寺院,所保留的唐代建制为国内少见。寺中现存的金代朱弁碑详实地记载了金代圆满大师历时15年的重建史实,对研究该寺的历史以及相关问题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