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冼星海抗战歌曲的创作分为群众歌曲、劳动歌曲、抒情歌曲和大合唱等形式,他以民族音乐为创作根基,以抗日救亡为创作主题,以无产阶级音乐为创作道路,为中国革命新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直至战争结束,抗战歌曲一直是这个时期的音乐主流,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采用民间音乐的素材,创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抗战歌曲,用歌声鼓舞了人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探讨的就是民问音乐对冼星海抗战歌曲创作的影响以及抗战歌曲为鼓舞大众抗战、争取民族解放发挥的重要作用,民间音乐永远是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一点对当今歌曲创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师范学校教了十几年的音乐课,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久前一堂教唱《黄水谣》的唱歌课。这首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张光年)作词的抗战歌曲,是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女声合唱歌曲。由于一直对《黄河大合唱》的偏爱,我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和分析音乐  相似文献   

4.
简述冼星海的歌曲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冼星海是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位革命音乐家。他继聂耳之后,以更广泛的题材和体裁,深刻地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现实,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富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是继聂耳之后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又一面光辉旗帜。他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为祖国和人民的觉醒,贡献出毕生的精力。他的歌曲创作是时代的、通俗的、流行的,是在战斗的、健康的、向上的基础之上的时代性、通俗性、流行性,这也是它们的艺术特点。冼星海创作的歌曲,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酷爱而经久传唱,因素…  相似文献   

5.
二月里来     
《高中生之友》2011,(3):I0002-I0003
1939年3月,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二月里来》在延安首演时就极受观众好评,后多作为独唱歌曲演唱。这首作品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人民为支援前线抗日而努力生产时的豪迈心情。这是冼星海到延安以后写的第一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这样描述这首歌,是在“风和日暖”的播种场面中。  相似文献   

6.
由冼星海和光未然共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的经典声乐作品之一,其丰富的音乐特征、多元的音乐形象彰显了红色歌曲不可比拟的魅力。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在国家环境相对和平稳定的今天,它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进。本文笔者首先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音乐文学特征出发,分别从音乐情感、爱国主义精神与鲜明的民族色彩等方面解析《黄河大合唱》浓郁的艺术特色,最后介绍男声独唱、女声合唱以及女声独唱在《黄河大合唱》中的演唱技巧与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作品介绍:《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一首非常优美、抒情的独唱歌曲,创作于五十年代初期。歌曲作者美丽其格,蒙古族作曲家,1928年生,1951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56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作有民族歌剧音乐《达那巴拉》等。歌曲立意深刻,充满诗情画意,表现了蒙族人民在解放后获得的幸福生活,歌颂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具有浓郁的草原风味,徐缓、优美、自豪的旋律,把人们带到了美丽、辽阔的内蒙草原。这首歌在1954年全国群众歌  相似文献   

8.
二月里来     
《高中生之友》2011,(6):50-51
1939年3月,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二月里来》在延安首演时就极受观众好评,后多作为独唱歌曲演唱。这首作品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人民为支援前线抗日而努力生产时的豪迈心情。这是冼星海到延安以后写的第一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中的一首  相似文献   

9.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通常被描述为以诗歌为歌词进行创作,并配以键盘伴奏的独唱歌曲。本文从诗歌与音乐的发展关系为出发点,结合十八世纪德国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对德国早期艺术歌曲产生与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着重以舒伯特的德国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演唱风格和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些道出了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一首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学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挖掘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衬词作为民歌语言的一部分,加强了歌词语言的民间性、地方性,增强了音乐语言的表现性。昭通汉族民歌衬词的特点体现了这两方面的内涵。在歌曲创作中,恰当地运用衬词,会使作品的色彩大增。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主义音乐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作为现代音乐的第一个流派是表现主义音乐。这就是奥地利的新维也纳乐派。自19世纪初期开始而往后来,德奥独唱艺术歌曲一直都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中的重要一脉,包括舒伯特、勒韦、舒曼、弗朗茨、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理查斯特劳斯等作曲家在内的艺术歌曲创作。而被誉为"新维也纳乐派"的是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韦贝恩和贝尔格。他们各自的主要创作虽然都在各种器乐形式或歌剧等方面,但其三人音乐创作的发轫之初,却都是从德奥风格的独唱艺术歌曲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友工的美典理论,其普林斯顿的追随者(孙康宜、林顺夫)构筑出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叙事,为五言诗、律诗、词体等文类的演进及亲缘关系提供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说,描绘出自汉末至宋末的一段抒情文学的风云传奇。  相似文献   

14.
音乐文学中的声乐作品是由歌词和旋律构架而成的,彼此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由歌词本身的指意性和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描绘性特征决定的。其差异性也是歌词与旋律契合的前提,研究音乐语言和歌词语言各自的特性和相互的关系,是深入了解声乐作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是由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音乐体裁。它是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是诗与歌的完美结合。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演唱方法及其欣赏性使艺术歌曲表现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深受大家喜爱的歌曲,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首歌曲精品,诗人和作曲家,把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对人民的好总理的敬爱之情,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和音乐,深深地打动了广大听众的心。本文就这首歌在歌词和音乐创作上的成功之处做一些分析和探讨,对提高当前歌曲创作的艺术水平,或许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活动中,管理过程与教学过程并行不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管理能力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缺乏管理艺术的教学,就不会是高质量的教学。教师管理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学校、教育主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教师管理艺术的提升要通过提高认识、加强学习、积极实践、探索创新来稳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吴琼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79-80,102
中国钢琴音乐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作曲家们将民歌或民间乐曲改编成钢琴曲。黎英海先生根据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通过钢琴对古筝、扬琴、箫等民族乐器的成功模仿,为人们展现出了一幅景色秀丽、色彩柔美、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其浓郁的中国风格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文中拟从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入手,主要对该作品的中国风格问题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9.
李雪 《培训与研究》2009,26(1):70-71
新曲《蓝花花》是当代作曲家王志信在保留陕北民歌《蓝花花》原曲主干的前提下加以改编、创造而作的一首独唱歌曲,受到广大歌唱者的钟爱。本文通过对新曲与原曲的比较,并从曲式结构、润腔、方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演唱这首歌曲需要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表现手法和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20.
1962年到1965年间,一系列反映当代生活或是革命传统的戏剧被精心创作出来,并且对整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化部特地于1964年3月召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授奖大会,表彰上一年出现的21部戏剧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四幕话剧《年青的一代》。在一个充满激情和期待、欢呼“青春万岁”、集体沉浸在对人类幸福进行大胆梦想、誓将平淡人生化为火热生活的时代里,这首倍受称赞的社会主义青春之歌无疑是抒情式的,它集中展现了那个渐行渐远的“抒情年代”的历史想象和文化逻辑。论文通过这个话剧来揭示出20世纪中叶中国的抒情文化所要竭力克服的深层焦虑和不满情绪,从而对这一抒情文化进行一次考古式的挖掘。这样一次挖掘和揭示意味着不仅仅是重新建构当时在舞台上所表演出来的、可见可感的部分,同时也是去发现在舞台表现和戏剧冲突后面隐含的逻辑和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