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其前身是华夏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汉民族在人口数量、民族源流、民族分布上表现出以上三个特点:数量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发展过程中一刻也不停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成份,使汉族成为一个多源合流的民族;由原来分布的黄河中下游向四面八方扩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主要在黄河流域农业发达地区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其他民族杂居、在世界各国散居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近代土默川地区蒙汉民族关系为例,通过对民族关系主体构成、经济形态与蒙汉民族关系、蒙汉民族文化的相融与发展等问题的分析,认为本地区民族关系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既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所影响。这种历史的积淀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甚至将来,都将成为本地区各民族和谐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与语言生成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拟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五个方面:①英民族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汉民族偏好形象思维。②英民族偏好分析思维,汉民族偏好综合思维。③英民族偏好直线思维,汉民族偏好曲线思维④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汉民族主、客体相互浑融。⑤英民族偏好形式逻辑,汉民族偏好辨证思维。对比了英汉思维形态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是中国法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要在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民族法制的内容.尽量将具有少数民族法制特色的内容挖掘出来,同时摆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各民族法制的位置。因为,历史上的民族法制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中的一部分,是在中华法系的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今天借助中国法制史和民族史研究的成果,少数民族法律史的研究已成为可能和必要的,这对于深入挖掘民族法律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繁荣民族法学,加强现阶段民族法制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刁国炎 《考试周刊》2011,(14):24-25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文明古国,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小说作为反映民族生活状态的一朵奇芭,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各民族,都留下了很多丰富多彩、感情丰富的文字。而各民族以体育为渊源的体育小说为中华民族丰富文化遗产增添了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汉民族体育小说和少数民族体育小说进行了综述,以梳理我国体育小说的发展轨迹,为体育小说更好地发展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6.
女真族所建政权下的金朝文学具有多民族特征。在金国境内,汉民族虽非主体民族,却是文坛主流;女真虽为主体民族,却是文坛偏师;女真、渤海文学共同与汉民族文学构成鼎足、相辅之势;契丹族、奚族文学呈弱势。多民族文学的互动、互补,丰富了当时中国北方文学的历史景观,成为全朝文学的突出特色之一。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王朝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汉民族代表的中心文化与北方民族边缘文化的双向交流、优势互补,是形成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历史机缘;凡主体性和民族气质、个性特征强烈、鲜明,且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善于吸取、学习异质文化之长的民族,其文学就繁荣发达。以往认为金朝文学只是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汉族作家创作的观点难以准确反映其文学的完整体貌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民族史的研究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开端。事实上,辛亥革命时期学人已经开始了民族史的讲充,它的理论源头是梁启超等提出的“史界革命”,以及随之开启的对“新史学”的探索。这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天下-王朝”体系向现代“民族-国家”模式转型在史学上的反映。“新史学”的叙事主体是“民族”,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新史学”实践更多地是指向“汉民族”,从而引发了汉民族史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宏观建构为特征的,包括汉民族的史前部分、汉民族的起源与构成、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汉民族的兴衰发展等,从而构建了汉民族完整的进化发堤的史迹,藉此为现实民族建国服务。与此相应,其他民族的民族史也基本以“新史学”的思维而零星展开。  相似文献   

8.
人的思维活动必须要在语言上反映出来,各民族的语言深刻地影响着各民族的思维模式。英汉语言的特征造就了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逻辑思想,为学生跨化的语言学习造成了不少障碍。在外语教学中实行母语和目的语双向互动,可以消除母语格式化的影响,有利于促使学生进行跨化的外语学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早期以来,国内外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与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的陆续面世,推动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在汉民族起源神话的文明起源价值研究、少数民族起源神话的早期历史价值研究、民族起源神话的基本类型研究、中国始祖神的内涵研究、考古学的运用研究以及中国各民族之于起源神话的内在关系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可以说,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及其成果的运用,对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而外,约有五十个兄弟民族,人口约在四千万以上。这些兄弟民族,解放前长期遭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压迫制度的残酷统治和镇压,长期以来,在各个方面不能跟汉民族居于同等的地位;因此,无论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无情的破坏和蹂躏,这些民族的语言也受到极大的摧残。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政策,开辟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因此,解放以来,各兄弟民族跟汉族一样,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文化和语言文字上也有了惊人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兄弟民族地区跟汉族地区还有较大的差别。为了迅速赶上发展较快的汉族地区,为了彻底改变兄弟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1.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汉语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不仅是我国汉民族的交际工具,而且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际工具。学习汉语,在民族院校进行汉语教学,对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土地和文化呈现异质性和多元性特征。高原草甸区形成了畜牧业为主的土地经济模式,文化表现出浓郁的游牧特征;气候温和的坡地孕育了梯田稻作,宅田联系紧密,形成西南独有的大地景观;坝区土地适于耕作,逐渐发展起了水田稻作的土地经济模式,形成完整的社会体系。西南各民族运用各自独特的智慧在多样的土地上创造出丰富的土地文化,使西南地区的聚落形态最大限度的与土地文化相吻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聚落形态。  相似文献   

13.
最近拜读王叔磐、孙玉湊、张凤翔、吴继昌、吴学恒五同志选注的《元代少数民族诗选》(以下简称《诗选》),获益不小。对人们了解元代诗歌的发展,了解元代少数民族的诗歌创作,了解汉民族对各少数民族在文学发展上的影响和我国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概  相似文献   

14.
0. 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汉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汉语中融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使得汉语当之无愧地成为汉民族文化的贮存库。我们进行汉语教学,正是要努力地揭示出汉语内涵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语义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外民族学生透过汉语领略到汉民族文化瑰丽多姿的风采,进而加深对汉语的理解,更快更好地达到得体、和谐使用汉语的目的。本着上述观点、笔者试图对汉语内涵的汉民族经济生活特点作一剖析。 1.0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民族的特征之一。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格局的特点。汉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农业始终在汉民族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它绵延了几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自秦汉以降,深受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影响,在由"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向农耕放牧相结合的农牧定居生活转变的过程中,充分吸收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选官选举等制度建设上接收汉族职官选任与考核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北方各民族政权建设的具体特点和历史与社会的习俗传承,对中国古代科举文化在北方各地的推广与施行均作出了程度不等的贡献,这对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汉化进程与各民族的融合无疑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这一进程从魏晋时期便已开始,尤其经历了辽、金、元、清四个少数民族政治统治时期,使中国科举文化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的文化发展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并由此对北方诸民族社会民俗文化与民俗心理的流变,在社会文化层面给予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学,首先必须探索汉语文教育学的特色何在。所谓中国语文教育,多指汉语文教育。汉语不仅是汉民族固有的语言,而且是我国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交际语,不仅是我国的主要语言,而且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语言;它历史最悠久,使用人数最多。汉语文也是包括我国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和共同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五经”是一套贯串全过程的教科书。“五经”对铸造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易》《礼》二经。《礼经》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汉民族思想的一部法典,为汉民族的生活方式规定了一套典章制度、伦理秩序,保证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稳定和绵延不断。《易经》奠定了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不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聚核。这两部经籍。凭借最古老的“经书”的权威、引导、制约、规定了汉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汉民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民族和东方其他民族。  相似文献   

18.
言语修辞活动中,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汉语修辞活动中折射出汉民族具象、整体、联想比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含蓄、谦让、以和为贵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复杂、多样、异彩纷呈的汉民族地域风俗.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教育,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国精神、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是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旨归。民族精神与国家认同的本质共通,使国家认同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维度与理论根基,任何民族精神都带有该民族所依附国家的国民特色与国家特征,具有极强的国家蕴意。将国家认同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视域,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主题从本质上是对国家认同构成要素的集中强调。反思全球化时代跨国家认同与次国家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双向夹击,能够有效地回应民族精神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成 《教书育人》2008,(2):65-66
中西文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本文所说的中国文化暂指汉民族文化。西方文化更是个模糊的概念,即使我们把西方仅理解为西半球的欧洲、北美,也仍然包括很多特色各异的民族文化。为便于与中国文化作比较研究,本文中的西方文化限指北美、西欧文化中带共性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