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现男女平等,是长期以来妇女解放追求的基本目标。我国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新发展,但男女平等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主观和客观层面探讨了妇女彻底解放的途径,寻找男女之间最优化合作方式,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薛云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4):99-102
建国前,婚姻自由原则被确定为解放区内处理婚姻家庭问题的合法原则。然而,在极端贫困落后的历史条件下,买卖婚姻、童养婚、换亲、转换亲等不自由的婚姻形式还大量存在,不少妇女迫于经济的压力仍无法按照婚姻自由的原则处理婚姻问题。婚姻自由原则的顺利推行以及民众婚姻自由的真正实现,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3.
曹春燕 《海外英语》2014,(3):161+163
"温柔贤惠"是日本女性的特征,而在温柔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日本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二战之后,在各种法律的约束下,这种偏见虽然有所改观,但依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地位,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尤其表现在女性就业方面。  相似文献   

4.
《劝世良言》、《钦定旧遗诏圣书》和《钦定前遗诏圣书》对洪秀全思想影响巨大,洪秀全"男女平等"思想、禁止奸淫妇女和反对淫乱思想、"为妇之道"思想、多妻制思想、对待女奴婢的思想以及妇女贞节观皆同这三本书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们是洪秀全"耶儒合流"思想的主要来源.但从实质上看,洪秀全的妇女观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而且在西方上帝的宗教招牌下有过之而无不及.洪秀全不可能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伟  杨福林 《华章》2007,(6):115-116
"婚姻自由"是一个现代性的法律术语,是人类对于婚姻以及自由的认识和渴望的结果.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对于婚姻自由的理解,应该从婚姻而不是从对自由的理解开始.本文尝试考察我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和制度,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来了解我国婚姻制度的发展过程,以达到理解"婚姻"以及"婚姻自由"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段维新派在进行社会变革的同时,十分重视妇女的解放,并把妇女解放作为资产阶段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倡导男女平等、反对缠足、主张婚姻自由、婚式从简、倡导晚婚晚育等一系列思想和主张促进了妇女的觉醒,从政治上,思想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他们创办女子不缠足组织和兴办女学的社会实践,从行动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妇女不缠足组织的和觉醒了的新型妇女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揭开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帷幕,并为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胡适认为传统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纲常礼教是中国妇女解放的最大障碍。他反对缠足,反对片面的贞节观,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他特别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中国妇女的“自立”精神和能力,使妇女全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意志的、社会的人,从而使近代中国社会愚昧、落后的面貌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8.
实现两性基本权利平等是男女平等的核心内容,权利平等还可以引出两性之间机会平等.男女平等理论需要自由对平等作出必要的制约和限制,在强调权利平等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女性自由的实现.男女平等实质上是平等与差异统一之上的性别公正,它一方面肯定在同一性基础上的权利平等,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差异性上的分配结果的平等.以结果平等为目标来保障妇女权利,其关键就在于弥补妇女因其不利地位而失去的平等,使妇女得到与男人平等的发展机会.性别公正是在保障两性基本权利平等上的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以及自由与平等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妇女占兵团人口的半数,是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中维护妇女劳动权益,在维权中促进妇女发展,是推动妇女实现真正解放的重要途径。保障妇女劳动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男女平等,对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中前期,苏维埃政权为动员广大妇女参加革命,采取以保障婚姻自由权利为主要内容的有效措施,但婚姻绝对自由的政策引起婚姻中男子的不满和抵触,破坏了家庭、社会甚至军队的稳定,不利于革命,苏维埃政府及时调整并颁布统一、规范、科学的婚姻法规,向实现真正的“婚姻自由”回归,动员了广大妇女,使之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竞争性"是日本二战记忆的最大特点,是指拥有不同二战记忆人群的共存和相互制衡,以及各地方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在二战记忆方面互为依存却并不谐调的现象;这种"竞争"有时会引发各方互相攻击。日本二战记忆"竞争性"的形成与发展跟日本人群地域的战争观、战前战时战后经历、所处位置,以及日本战后的内政外交息息相关。日本各派二战记忆的势力在竞争中此消彼长,希望随着历史的推移正确的二战记忆能够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2.
1995年,联合国在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提出了"社会性别意识"的概念,即运用性别分析的视角去发现社会中不利于两性和谐发展的模式和举措。本文主要通过探析男女平等口号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时代背景、性别平等以及性别公正的话语背景,认为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公正的话语转向,正是人们性别意识提升的结果。笔者认为,随着人们社会性别意识观不断被强化,这种话语转向过程还会发生。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主流化:中国妇女就业立法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性别”在主流理论中的认同,社会性别主流化在操作层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妇女平等就业权是实现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先决条件。用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中国妇女就业立法现状,对深入了解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以及国家对男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日本女性地位有了一定提升,而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并未实现.当今日本女性在时代的矛盾中艰难生长.本文围绕这一矛盾主线,从教育、就业等方面分析了当代日本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矛盾现状.  相似文献   

15.
妇女教育地位的内涵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对妇女教育范围的分析入手 ,界定了妇女教育地位的内涵 ,解决了关于妇女教育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准确界定的问题 ,为进一步深入进行妇女教育地位的评价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还从所界定的妇女教育地位的内涵出发 ,系统论证了妇女教育地位提高对实现妇女自身现代化、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对子女的教育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30年毛泽东进行了寻乌调查,对寻乌县经济、阶级状况等都做了详细记录,除此之外他在调查中还关注了土地斗争时期的寻乌妇女。受寻乌调查的影响,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发生了变化。寻乌调查中政府机关对婚姻立法的四次改变反映出寻乌妇女的解放之路曲折迂回,但最终也确立了"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等沿用至今的原则。回首历史展望未来,寻乌妇女解放经验对21世纪的女性解放乃至社会治理与国家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曾经提出过一些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张,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太平天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传统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封建等级思想依旧盛行。太平天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妇女的地位,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观念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抗日根据地的法制教育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由此决定了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大众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支持抗日的地主、资本家等;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宪政民主、人权,减租减息,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法律价值观;综合运用了各种载体和广泛的表达形式。具有以解决时代的历史性问题为目的、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开发"新媒体"等特点,对当代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树立妇女工作新理念探讨维权工作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10周年以来,维护妇女合法权益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妇女就业、参政、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人生权利的法律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依法维权的实践时时遭遇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因此应树立妇女工作的新理念对"男女平等"的新认识、完善社会评价机制、主体意识与女性地位的互动关系等.作为高校的女工委员会应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时期维权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增强责任意识,完善维权机制,实现"维权型"与"学习型"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在其代表作<紫颜色>中贯穿始终.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西丽从受压迫到取得独立和解放的艰苦历程,揭示了处在父权制社会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妇女追求独立和自我发展,实现精神自由、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主题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各女性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来理解<紫颜色>中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