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播连线报道强调“第一现场”,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非常契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本文根据连线报道的特性,就连线报道与“走转改”的关系、连线报道的适用范围、如何在“走转改”活动中提高连线报道感染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两会”程序报道是中央授权新华社的一项重要报道任务。长期以来,新华社努力探索“两会”程序报道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报道方式,但久而久之,程序报道也出现了模式化倾向。 中央转变会风、改进文风的要求,为“两会”程序报道创新提供了动力。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指导,新华社大胆改进程序报道,取得可喜成绩,原本严肃单调的程序报道,变得“有血有肉”、立体可感。  相似文献   

3.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两会”的报道也是中国新闻界每年必演的“重头戏”。多年来,新闻界在“两会”报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把“两会”报道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新的水平的问题。2012年的全国“两会”。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和江西电视台充分发挥传播优势,开拓报道思路,积极创新“两会”报道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5.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6.
樊卓婧 《新闻世界》2013,(7):113-114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贴近与还原视角下进行“走转改”报道的必要性,从“走转改”报道的内涵入手,着重探讨了“非典型”小人物报道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7.
全方位整合报道资源——记新华社"两会"报道策划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成功在于策划,策划的成功在于有成果,请大家把想到的都谈出来,形成一批重点报道题目系列……”副总编辑夏林给新华社“两会”报道策划会定了个畅所欲言的调子。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是对各家媒体的一次考验,新华社也以“两会”报道为契机,探索深化新闻业务改革的路子。2月18日,新华社“两会”报道领导小组召开报道策划研讨会,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一线记者,进行了跨编辑部的报道策划。  相似文献   

8.
高海建 《青年记者》2016,(27):31-32
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是国内外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议题,但目前国内将贫困报道作为一种单独的报道类型来加以研究还比较少见。学界有些贫困报道研究是以报道内容来界定的,比如“公益报道”“慈善报道”“爱心报道”等。学者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往往没有明确辨析其内涵,认为贫困报道是社会弱势群体遇到突如其来的、无法承受的挫折时,媒体介入所进行的报道,这种报道往往形成社会资助,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还有一些研究是以报道对象来界定的,如“农民工报道”“留守儿童报道”“空巢老人报道”等。另外一些学者虽然使用了“扶贫报道”的概念,但研究对象一般是政府或某些社会组织对某一贫困地区的帮扶。这样,其内涵实际上变成了以某些地域为对象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关于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叫深度报道在西方,“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大同小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深度报道在西方崛起。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李普曼。他的专栏文章总是告诉读者“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意味着什么?”因而人们说他“教会了一代美国人如何思考”。在我国,“深度报道”、“述评性新闻”、“政论性新闻”大同小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度报道在我国兴盛。我国新闻界1986年至1988年把深度报道单列成一个品种,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深度报道有时以消息——述评式消息的形式出现,有电头、导语;标题或一行,或多…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深度报道受到国内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报纸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制胜法宝。但是随着深度报道的“普及”,一些被冠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的栏目也浮出水面,它们追求篇幅的“长”和“大”,但是却背离了深度报道的内涵,本文尝试对当前深度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极常见的报道。在档案期刊中的“要闻”、“简讯”中占了很大的份量。从《北京档案》几年来接触的大量稿件中可以看出,“会议报道”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报道动员会、评比会、总结会的多,报道专业研究会的少;报道中焦点对准领导的多,对准所要反映问题的少;  相似文献   

13.
“虚假报道”与“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一起作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之一,受到了民众的谴责和社会的唾弃。在新闻界今年开展的“铲除虚假报道”的声浪中,它已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实际上,处在“四面楚歌”中的虚假报道, 至今却仍然猖獗,时不时地还会在媒体上露脸亮相,“招摇过市”。前不久发生的有关我国“啤酒甲醛超标”的失实报道,就是在新闻界高喊“打假”的过程中“顶风作案”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正>2024年全国两会报道中,许多地方媒体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联动报道,比如“全国两会百端大联播”“自贸朋友圈”,也有区域联动如“沿着黄河看中国”、共奏“长江歌”,还有重点主题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聚焦新质生产力”,等等。媒体为何热衷开展联动报道,哪些类型的报道适合联动,组织一组成功的联动报道需要哪些技巧,联动报道中如何增强科技感?联动报道大量增多,  相似文献   

15.
谢军和齐布尔达尼泽争夺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世纪之战”,举世瞩目。新民晚报特派记者蒋是枢从马尼拉发来的“战报”,也因其报道抓准了新闻核,角度新颖、文笔流畅而引人注目。新民晚报新闻研究室为探讨他这次报道的特色,特举行了“蒋是枢谢齐世纪之战’报道研讨会”。蒋是枢“谢齐世纪之战”报道的特色在哪里? 这先要回顾一下本报经历中的一个光点:毛泽东同志曾在1961年评论说:“《新民晚报》办得好,别具一格,读者喜欢看。”据此赵超构社长认为要把晚报办好,就得在“别具一格”上下工夫。蒋是枢这次报道的特色和成功,也就是在“别具一格”上下了工夫。蒋是枢这次别具一格的报道,首先“别”在“出  相似文献   

16.
从事专业报道的创作者时常遇到来自上级或编辑部的特定专项报道任务,人们多称为“命题”报道(也可称其为典型报道)。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报道圈内还是报道圈外,一些人总是把这些“命题”报道与精品创作分庭对峙,认为“命题”报道会限制编撰者的创作个性,使作品流于平庸。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一些创作者对待“命题”报道不做深入细致挖掘,仅作为任务草率完成了事,致使不少典型报道丧失了其应有的重大新闻价值与报道效果。事实上,“命题”报道也并非不能出精品。 就“命题”报道来源看,由于它多来自有关部门的“通气会”、“发布会”,无论是重大事件,还是典型人物,一般来讲,它们都是各个时期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宣传主题,也可以说它是各个时期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迎接十八大报道启动以来,各家媒体纷纷推出走基层类的专题、专栏、专版报道,本文分析了将“走转改”与成就报道相结合的新特点,概括来说就是亦“土”亦“新”:“土”是指成就报道适逢新闻界正在开展的“走转改”活动的背景,使迎接十八大报道来自基层深入群众,带着些许“泥土”的芳香;“新”是指报道形式实现创新,新媒体手段广泛应用于成就报道,并在新媒体报道内容与手法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不少经济报道还没有实现从“生产型”报道方式到“市场型”报道方式的转变,它们游离经济“内核”,见现象不见本质,削弱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引导力。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这些报道缺乏经济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世界经济竞争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落实“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要求,使新形势下的经济报道面临严峻挑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经济报道提供了进入经济“内核”的新机遇。记者、编辑应增强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经济报道水平。为此,要结合经济报道实践学好经济理论,打好经济理论知识功底,这是经济报道由经济“外围”进入经济“内核”、提高质量、增强引导力的关键前提。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记者》2012,(1):59-59
黄保才在2011年第7期《新闻实践》中撰文道,面对重大主题报道.一些媒体仅满足于“图解式”“脸谱化”的简单机械报道方式.以致报道开掘不深、立意不高,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主题先行。重大主题报道应突出主题,但并不等于“主题先行”。那种以“成就报道”来代替“建设性”报道的做法.既不符合当地实际,也可能将新闻亮点湮没在“假大空”报道里了.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的加快和深化。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从封闭型的单一报道迈向开放型的多层面报道;要求从单纯的信息性报道变为思辨式的科学性报道:要求从“最近”、“昨天”的报道成为“今天”、“刚刚”的报道。无论是内容、形式、时效。都对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