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般认为,金圣叹的文学本体论是“诗言志”表现说,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并不曾揭示出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本质。其实,金圣叹的文学本体论乃是:技巧即文学,技巧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在金圣叹看来,文学创作是作家文学才华的表现,作家的文学才华在作品中以“文法”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它表现了什么,而取决于怎样表现,即作家付出了文学才华的多少。金圣叹的这一独特文学本体论,解释了自己评选“六才子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梁哲英 《广西教育》2012,(18):61+64-61,64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血凝聚的精华,是作者独特生活底蕴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追寻。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法朗士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灵魂的探险。”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独特体验,经历心灵的一次探险。这种体验和探险,离不开师生对文学作品中作者情感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如今文坛上流行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倾向,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一种或浓或淡的感伤与迷茫,似乎每个作家都有浓郁的乡愁。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这种失落的轨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文学的市场化,作家的明星化,文学的娱乐化。  相似文献   

4.
“知人论世”是一种将文学作品与具体的创作背景结合起来的文学文本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一方面注重对作家创作历史背景的考证,另一方面则注重对作家的考察。而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中,解读者往往对相关的背景资料详加考证,以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的客观性与阐释的深刻性,却忽略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形成了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困扰,从而造成了“知人论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当新时期文学以其迅猛而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到了1987年前后的时候,敏锐的读者便会觉察到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大不同于以往的创作倾向:这就是文学日益走向了世俗化。许多作家似乎都对自己的审美意识作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调整,从以往注重表现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层面转向芸芸众生的世俗生存的层面,“世俗”之实日益取代“理想”之境,“本真生存”也一天天地替代着“幻想浪漫”。这种世俗化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一些被人称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作品。这种小说的“新”正在于它的作家是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全力反映人们的世俗生存,抒发人们的世俗情感,展示他们的世俗精神境界的。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本体论上,郁达夫是一个“唯真唯美”说的倡导者。他的文学观念的最基本内涵是情绪表现论,认为是不可遏制的情感“逼迫”作家写作,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认为,文学具有宣泄情绪、净化情绪,能为读者作者寻觅知音、为读者提供审美享受的作用,但他否认文学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7.
〔要点综述〕一、2000年加大了对鉴赏能力的考查从2000年的《高考说明》与1999年的《高考说明》对照阅读中 ,我们可以看到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的能力和内容的要求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除继续考查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和文学体裁常识的识记外 ,鉴赏评价部分将原来的“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分为两条表述 ,新增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并将“内容”改为“思想内容” ,新增了对文学作品思想的评价。这一变化说明了2000年的考试增加了鉴赏的广度和难度 ,加大了对鉴赏能…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是:“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大多数作品也正体现了这一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赤裸裸的自我暴露的特点和返归自然的心理要求。他的小说《沉沦》就体现出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沉沦》当中有关“返归自然”的精美描绘和它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以及同郭沫若作品相比,《沉沦》在这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9.
先唐文学中的疾病描写丰富了文学的题材,拓展了文学表现世俗生活的疆域。在先唐文学中,"疾病"作为令人厌恶的事物被附加以社会文化的意义,成为一种修辞手段与言说方法,被广泛运用。时代流行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带来世事无常、生命飘忽的恐惧,它极大地震撼了作家们的心灵,在先唐文学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个体疾病通过影响患病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作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使其作品表现出病态的心理、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和疏离现实、养生葆身的思想旨趣。先唐作家继承了远古巫医精神治疗的传统,以文学作品疏导情绪、化解忧愁、慰藉心灵,取得了良好的"精神疗效"。  相似文献   

10.
拜伦有言:“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拜伦之心态可谓绝妙而精辟地概括了男性对女性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一个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既不能缺少女性形象塑造,又如何去塑造女性形象的问题.在贾平凹的文学作品中,显而易见地存在这种矛盾心理.贾平凹,这个朴拙的陕西汉子自在文坛上刮起一股商州文学的旋风之后,其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1.
原型理论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试图通过探究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的意象、结构、主题、人物角色和古代的神话、习俗之间的关系,解释文学作品的来源,尤其是作品保持恒久文学魅力的原因。本文以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作为原型.从文化文学角度对不同国家、不同作家笔下再现的“普罗米修斯”做了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 ,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又一体现 ,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社会化”倾向加重 ,与左翼文学分担推进无产阶级政治文化世俗化、社会化的重任相一致 ,左翼群体文学观念偏重社会价值是这种创作倾向的原动力。“社会化”倾向加重 ,增加了 2 0世纪 30年代文学的阔大气势 ,带来文体样式的更新 ,作家理性思维能力增强 ,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13.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一种精神现象。阅读文学作品的时侯,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着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现象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没有这种现象,没有作为主体欣赏者和作为客体的文学作品的这种“共鸣”,文学作品就无从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俄苏文学的接受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经历了三个阶段:蜜月期、疏离期和深化期。蜜月期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文坛紧随苏联文学的步子,苏联文坛的事件大都在中国有及时的回应;中、苏作家互访频繁;全方位译介俄苏文学作品;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疏离期的影响:别、车、杜现实主义美学的中国化接受;民间传阅和对“文革”的“地下文学”的影响。第三阶段影响的“深化”体现在:从政治价值取向转向文学自身的价值;突破主流话语的限制,力求全面系统把握;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一出生就必然置身于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气氛中,特定的文化环境塑造出一个个特定的个体,人既是一定文化环境的产物,又是这种文化环境的创造者。”因而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就是这种特定文化传统和氛围的产物。本文拟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论述文学写作的自觉性,即文学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6.
文学名篇里的“梦幻”和“梦”赏析札记福建/冯瑞庭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幻和梦往往是现实生活曲折的反映。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塑造人物,也常采用描绘梦幻和梦的手法,借以反映作品中人物的所思所为所感,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况。以擅长反映部队生活...  相似文献   

17.
“价值”是需要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才能加以确定的范畴,它具有二重性,即作为实物性的价值和作为选择的价值。文学作品本身的实物性价值是在作家审美创造的过程中生成的,其中物化着作家的审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文学作品内含的实物性价值只有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经过主体的选择认同,才能得到实现和确证。由于读者的主观条件不同,对作品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因此文学的价值及其实现不是“常数”而是“变量”。  相似文献   

18.
以“策划一个百年现当代文学微型展览”为核心任务,通过“了解概貌绘图表”“深入研读设雕像”“自主比读创奖项”三个课段,整合本单元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现当代作家作品,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和相应的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文学文化现象,在深入思考中不断提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二期刊登的《中学语文教学不应“重语轻文”》一文指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语轻文”的倾向,我同意这种看法。有些学校的语文教学,只重视基本知识教学,忽视读写的综合训练。不论什么样体裁的文章,都只是着重语法、字词练习,忽视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在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里,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文学作品,如何根据文学特点进行教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这是文学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讲解和练习,另一方面则要突出文学作品的形象分析,并通过形象分析讲清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这样做,既不影响基本知识教学,又有利于读写训练和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基于这种看  相似文献   

20.
形象性的“轻盈”,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作品中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这种“轻盈”来自他对文学本质与价值的深刻思考——如何完成一种“深思之轻”的形象塑造。卡尔维诺特别重视“轻”之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他在文学批评著作《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以一定的篇幅对其重要性进行了阐明,并且在其很多短篇小说作品中体现出这种“轻盈”。“轻盈”形象的意味,往往可以归结为一种崇高的审美范畴。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实现方式,首先是通过巧妙的文学形象对具有“不可抗性”的客观世界产生一种“消解”与融化的作用;其次,是对作品中理想性的“轻盈”与现实性的“沉重”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即“轻盈”将“沉重”视作一种力量之源,并认同、依靠“沉重”焕发出“轻盈”本身的特殊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