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认同一般是对"归属感"和"身份"的双重鉴定,专升本学生作为本科院校的特殊群体,在对其就读学校与自身定位两方面的认同感普遍较低。本文结合专升本学生的群体性质,从"学校文化"、"学科专业"及"自身定位"三个方面进行认同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专升本学生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和开展方式,更好地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2.
以"大一统"思想、"内圣外王"思想、中庸和谐思想和良政善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经过了历史的洗礼绵延至今、经久不衰,给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构建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应当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政治自信、价值自信和理想自信,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长,用中国梦引领青年逐梦。  相似文献   

3.
高校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对大学生积极践行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的重要渠道,发挥这一渠道,要把握好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内容,把握好影响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的因素以及把握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使得两岸同胞都表现出共同的心理素质,体现为相互之间的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教育合作交流的深入,台湾到大陆高校求学的学生日益增多,培养这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以福建高校台湾学生为例,通过对台湾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分析,提出了转变观念,创新举措,破解难题,加强对台湾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近现代史教育,加强对台湾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教育,优化台湾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解决学历互认、毕业就业等台湾学生切身利益问题,增进台湾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以2017年和2018年广东省粤东地区青年大学生为研究对象,1130份调查问卷为研究样本,从政治理论学习和国家认同感、职业规划和就业观、人生方向和个人文化需求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从文化认同的视角阐述当代青年学生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文化需求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教育策略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价值取向中的指导作用;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用中国梦树立正确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6.
历史认同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基础与前提。在现代性、社会转型背景下,认同危机顺势而生;在现代性视域下,认同危机也具有全球性。认同是多样的,历史认同是基本认同之一。历史认同包括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理解。历史承载着培养和强化民族认同感的社会功能,历史认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青年学生历史教育,需要强化民族精神、纵向横向比较、历史现实贯通和他山之石的视角。中国梦从历史中走来,中国梦的认同与认同历史、历史认同连接在一起。在当下中国,对中国梦的认同是历史认同的核心表现。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主要呈现载体,文化的安全关涉到意识形态的落实与贯彻,也关系到意识形态培养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政治认同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方面,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以加强文化安全建设为落脚点,培养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感,探索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的实践方法,有助于促进文化建设与文化安全长效机制的确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原动力就是该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呢?一、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9.
理解"宗教中国化"的核心要义,首先要强调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法律认同,其次是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第三是社会认同、群众认同。历史上,外来宗教的中国化,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即耳濡目染式中国化、迎合附会式中国化。新时期宗教中国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增强信教群众的宗教中国化认同感、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视具有正能量的教职人员培养。  相似文献   

10.
高校视窗     
今年大陆学生可到台湾上大学台湾立法机构通过三部相关法律修正案,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就读大学、专科学校及正式承认大陆学历。赴台就读大陆学生将增列为特种生,入学方式和名额与一般生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有关台湾的空间想象非常少。在台湾的叙述方面形成了"宝岛"与"魔窟"的并置,让大陆读者形成了对台湾的最初想象。文学中的台湾想象增强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认同感,减弱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陌生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学校认同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具体存在的认同问题,讨论了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教育,明确增强大学生认同感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达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如今,不少中学生对很多洋节耳熟能详,而对有些传统节日却不甚了解。这提醒我们,在提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政治课必须引领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在《文化生活》"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精神"等教学内容中,可以民族节日情境为依托,促使学生融入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领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如何在传统的节日情境中引领学生增强对民族节日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1949年以后,两岸分隔的状态业已形成。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台湾的身份认知(包括内部身份认知和外部身份认知)也在不断改变并影响着两岸间的互动。中国大陆始终没有放松对自身安全的关注,而两岸间的互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两岸在安全领域的互动。历史经验表明,当台湾的身份认知发生激烈变化的时候也正是大陆感受到不安全的时候。随着台湾对大陆的认同感的减弱,台湾对大陆的安全威胁也将增加。因而,台湾的身份认知对中国大陆的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方略。而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增强学生对其价值观的认同感,成为教育工作者新的研究课题。目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更多的教师能开拓思维,进行教学改革。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动态,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创新对农民政治认同感影响的缘起在于政治认同的内涵。对社会管理创新而言,利益认同是其逻辑起点,制度认同是其重要保障,价值认同是其心理基石。综合来看,社会管理创新为农民政治认同奠定了经济绩效、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英九执政后,结束"台独执政",与大陆一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扭转台湾"一个中国认同"走向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氛围。两岸经贸关系更紧密,两岸文化往来更密切,两岸人员交流更频繁,两岸对话协商更坦诚,但台湾的"一个中国认同"状况没有明显的改善。分析马英九执政期间误导台湾"一个中国认同"的因素,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解决台湾"一个中国认同"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门户网站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重要功能,它能"活化"学校历史,形成历史认同;能传播学校文化,形成文化认同;能倡导学校价值观,形成价值共识。因此,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门户网站设计,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创新性表现形式,以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专业教育应加强英语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的学习,因为它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创新型思维的培养以及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在英语语境下引入中国文化不但包括表层中国文化术语和观念,更涉及深层文化阐释和思想比较,因为后者是经由"对话"达至"创新"最后实现"认同"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实性与可行性日益凸显。对厦门市1 028名高中生赴台就读意愿进行问卷调查显示,相当部分高中生愿意赴台就读,并且以选择台湾公立大学中的名校为主,选择技职院校者较少;影响赴台就读因素主要是台湾高校本身及其专业的吸引力;调查也反映出高中生对台湾高等教育缺乏一定的了解,台湾高校的吸引力有限。因此,台湾方面要想吸引大陆的优质生源,应出台真正能够惠及大陆学生的赴台就读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