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 《武当》2014,(8):21-22
每当提起杨式太极拳的源流,就有人大言不惭的大放厥词,说杨式太极拳是从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衍化而来,其根据就是因为杨露禅当初去陈家沟找陈长兴学拳,拜长兴为师,学的就应该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表明,清代道光年间,陈长兴和陈清平是精于太极拳技艺而承先启后的两位拳学大师。陈长兴和太极拳功架以杨露禅传播的杨式太极拳和陈发科传播的陈式太极拳而先后公诸于世,为世人所熟知。陈清平的太极拳功架,其面目如何,尚无著名门徒直述其拳势拳法的纪实。本文试就接触到的有关资料,分析陈清平太极拳架势名目及授受源流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在武术期刊上有推手论文面世。各家各派对推手拳理抒发己见,还有以传统风味赞扬。我认为韵味更有文化气息。文中提到王宗岳、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几位先贤大师,要修炼太极拳,继承他们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要忠实继承科学发展,我们才不愧为他们的子孙。下面是先贤的拳诀教旨,请看先贤有关太极拳的精华论述。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陈长兴: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内外相连,前后相需。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杨露禅:站住中定往外打。武禹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李亦畲:用意,不是用劲。  相似文献   

4.
四、清风岭上自从跟伯父陈照丕学习太极拳后,年幼的陈正雷对养育自己的这一片土地逐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陈家祠堂院中高大、古老的松柏,陈氏家族历代祖先的坟墓、碑林,陈长兴故居、杨露禅学拳处……一处处古迹,历尽沧桑,无不记录着太极拳的历代  相似文献   

5.
李滨 《武当》2014,(9):45-47
关于太极拳宗师杨露禅的生卒年月,在上个世纪30年代相继出版的杨氏太极拳教材,诸如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陈微明《太极拳术》、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均未见明确记载。唐豪、顾留馨说他诞生于1799年而逝世于1872年。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傅钟文《杨式太极拳》一书,所写简介.仍依循唐顾之说。  相似文献   

6.
朱道琼 《武当》2013,(6):32-33
在中国,源自武当山张三丰的"杨式太极拳",从乡村带到京城而彰显于世的第一人是杨露禅。其孙杨澄甫"大器晚成",40岁后尽得真谛,被称为近代"中国太极第一人"。澄甫高徒傅钟文于1963年著《杨氏太极拳》,1989年著《杨氏太极拳教法练法》,他不仅将杨式太极拳套路定型,而且提出练法要领240多条、练法要求230余条、易犯毛病及纠正方法220余条、技术分析110多条,成为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钟文之子傅声远,9岁自河北永年到上海随父习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民对中国武术的热爱和研究,已经达到空前高潮。仅就北海道札幌市,新生日中协会于今年二月二十一日所举办的“中国武术太极拳训练班”中的一次全道交流会上,与我沈阳市武术交流表演中,其项目就很普遍和较深广。在太极拳这一大流派中,中国重点名传套路,基本都已具备。如,有我国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真传下来的陈氐太极拳头路;有我国著名太极拳师杨露禅先生之孙杨澄甫先生真传下来的杨氐太极拳;有我国著名拳师,吴鉴泉先生真传下来的吴氐太极拳;有我国著名拳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发展特点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明朝时期,中华武术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成熟的发展阶段,历史的进步为太极拳的出现奠定了武技、哲理与养生等方面的文化基础.明末清初之际,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融各家之长创编而成陈氏太极拳,这一武学现象既是中华武术长期演进积累的客观结果,同时也是中华武术数千年辩证发展的必然体现.陈长兴传艺于杨露禅后,太极拳以杨露禅北京授拳为标志开始了广泛传播.太极拳的传播轨迹凸显了引领中华武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太极拳同样承载着引导中华武术当代飞跃的发展使命.  相似文献   

9.
颜紫元 《武当》2000,(6):61-62
吴式太极拳宗祖全佑(1834—1902年)系满族世家,历代都以武功著称。全佑公青年时期曾在京都旗营任见习军官。当时杨露禅公(1799—1872年)在旗营任武术教官,教授太极拳。营中许多军官从杨露禅学拳。然只有万春、凌山和全佑三人,对于太极拳都是勤学苦练,  相似文献   

10.
张建中 《精武》2008,(3):5-5
《太极拳综述》一书提到了这样一个在太极拳界广泛流传的传说:太极名家杨露掸能停雀于掌中使其不得飞出。该书认为这是“凭借掌心皮肤的触觉(粘劲),敏锐地感知鸟爪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听劲和懂劲),然后恰如其分地把所受之力消化,使之落(化劲),鸟爪一时失去着力之处,当然也就飞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李正 《武当》2000,(12):39-40
众所周知,杨露禅曾到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拳。后进京城人王府教拳。父子两代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使杨家拳名扬天下。而后经过班侯、健侯、少侯、澄甫的宏扬传播,使杨家拳的弟子遍及海内外,奠定了杨式太极拳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众名家、传人的发展创新下,又演变出吴、武、孙各式太极拳。目前流传较  相似文献   

12.
《武当》2000,(4):66-67
李派太极拳是较赵堡、陈、杨等太极拳晚生的一个拳种。但它仰宗祖师张三丰,根脉连武当,所以文化源流久长而古老。李派太极拳直源北派之一的杨露禅先师和南派甘淡然(甘凤池先师后代)先师,乃南北合流融汇而成,时称“武清派太极拳”。而门中代代相传李派太极拳更属张三丰祖师弟子金蟾子(俗名李道宗)一脉,故称“武当悟休金蟾派太极功”。今著名“钓蟾功”仍在本派流传。据传,李瑞东老先生功至高能而达神奇且独领风骚,有赖此功。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永年县在中国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两大太极拳流派的诞生地,并直接派生出吴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在武术界有这样一句话:“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一百多年前,流传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正是通过永年广府镇的杨露禅先生的传播,才逐渐地广泛流传于世,以至于达到今日蔚为壮观的景象。河北永年县可以说是太极拳的中兴发祥地。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在我国所有的文史武术史料中,也包括由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提供的陈氏古传文献中,并无任何有关陈卜或者陈王庭创太极拳的说法。就是在此以后,除了唐豪、顾留馨出于“考证”之目的,和以陈鑫为代表的陈氏后人为了享受家族殊荣之心态,才共同创造了陈王庭创造太极拳说。然而,由陈家沟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杨禄禅而形成的杨式太极拳,和由赵堡陈清萍传给河北永年武禹襄而形成的武式太极拳,还有赵堡本系太极拳,以及由杨、武两家分支发展的各式太极拳、武当山本山太极拳和由武当山直接流传于社会的(此指未经王宗岳、蒋发之传递)各家各派太极拳,始终遵循源流的客观性,均宗武当山张三丰创太极拳说。这些说法均有翔实可靠的、相互印证的大量史料文献依据(作者在《武  相似文献   

15.
方钟 《少林与太极》2023,(11):46-52
<正>一、清末民初太极拳在北京的发展19世纪中叶,杨露禅进京授拳,首次将太极拳带入都市是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太极拳从此由农村转向都市,大城市进而成为太极拳发展的主要阵地,这为太极拳日后的成熟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太极拳自进入京城以来便在北京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相似文献   

16.
杨振铎,河北省永年县人,1926年生于北京,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杨澄甫之三子。  相似文献   

17.
张方 《精武》2007,(7):12-13
自清光绪的帝师翁同和给杨露禅演练的拳术命名为太极拳后,这一百多年来太极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其它传统文化所不可企及的。然而,在黄河文化滋润下孕育而生的太极拳,原本就应该是黄钟大吕,可是现在都变的有点油腔滑调  相似文献   

18.
张方 《精武》2009,(7):24-26
太极拳的功夫很难练到传说中的境界,人们更大的疑问是:太极拳究竟能不能打?连练了九十多年太极的吴图南先生都说,“太极拳推而不打”,不能打,那又何以称为“拳”?在杨露禅、郝为真所在的那个年代里,甚至在阎志高的时期,太极拳都是能打的,那么今天的太极拳为何只能推而不能打人呢?  相似文献   

19.
王永其 《精武》2008,(12):5-5
陈氏太极拳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陈氏家谱》所记: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历代相传陈氏太极拳,练拳之风盛行,经久不衰且名家辈出,但不外传,直到陈氏十四代陈长兴才传给杨露禅,十五代陈青萍传给武禹襄。经过他们多年的学习、吸收、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但陈氏太极拳则仅在陈家沟,没有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林泉宝 《精武》2004,(10):24-25
太极拳技击今非昔比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陶冶情操、追求健康长寿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所以,太极拳运动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各大流派的太极拳彰显风采。有人说太极拳养生有余,对于技击则勉为其难。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想当年,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1800-1875年)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