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银行2005年的发展报告对全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的基尼系数做了一个排序,中国位列85,这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接近那些两极分化严重而经济增长近乎停滞的拉美国家,很多人因此认为中国得了“拉美病”。但是与拉美国家不同,中国的经济增长仍旧以极高的速度增长,今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达9.4%。当然这无法掩盖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衡状况,这种不均衡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从“十一五”规划以及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都将减少这种不平等当成重要工作来抓,但问题的关键是:这能成功吗?50年前,库兹涅茨对英美等国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为经…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农业比重大、老工业基地密布,建国以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如今面对“东西夹击”的态势,面对中国加入WTO的冲击,中部地区不能坐等东部的“带动效应”和西部的“顶托效应”,要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奋起直追,但这离不开中央的财政支持。提高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本课题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分析(其中中部地区以河南省作为代表进行重点分析)说明中部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盆地,中央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并以此作为依据提出财政政策建议,以求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工》2009,(2):13-14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战胜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五届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在全国职工中广泛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4.
大家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的。中央把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确定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立意也是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三农”问题的新视角。 “三农”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已经严重制约了内需的扩大和国  相似文献   

5.
非均衡经济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非均衡经济理论来源于新古典均衡理论,是对瓦尔拉斯均衡的否定,尽管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更加贴近经济生活,但其仍停留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现象描述上。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未来社会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实现经济按比例平衡增长的设想。邓小平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更不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教条,而是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为起点,以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其核心是暂时打破均衡,促使非均衡逐步向均衡逼近,最终实现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弘扬邓小平的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制度基础是M型的层级制,社会基础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分割与关系型的社会特征,实现机制是企业利润追求与地方政府“GDP锦标赛”两者问的高度契合。但这三个因素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增长代价”——贫富分化。这种分化不仅反映在物质财富的差距中,而且还表现在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平等上。保持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实现从社会分割到社会整合以及从互联关系型社会到契约规则型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不均衡增长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济的不均衡增长,表明国民经济不可能均衡发展,整个社会经济也即在这种状态下向前发展。我国的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增长存在着地区和时间的不均衡性,这主要是由生产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以及投资收益率不同造成的,其表现形式为经济增长空间差和时间差。另外,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不但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而且经济增长速度也存在差异。缩小差距的办法是宏观上加大政府调控职能,微观上则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7,(2S):60-61
巴西一直被看作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拉美国家的代表。这个国家长期存在收入分配不均衡和机会不平等,使得大部分人口并没有从经济发展中受益。上世纪80年代,巴西出现了大范围的债务危机,加剧了经济衰退,因此而不得不实施了结构调整和公共支出的削减,给社会公共服务带来深刻的不利影响。巴西学校的高留级率和高辍学率是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在教育系统的真实反映。目前,巴西正在努力摆脱这一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实施“助学补助金计划”。  相似文献   

9.
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对民生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各个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财政支出结构由“建设财政”转为“民生财政”。通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在“低速增长”“中速增长”和“高速增长”三个不同区制下的互动关系以及形成这一关系的深层机理,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民生性财政投入占比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也从侧面表明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政府生产性财政投入的依赖,充分发挥民生财政支出的潜在增长效应是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习之友》2009,(5):9-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这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有所改变。“好”与“快”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好”字当头。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问题,在2004年受到普遍关注。于2004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流动儿童工作经验交流暨研讨会”上,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和学界的声音表明,这个问题难以回避,如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将对今后中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全面发展带来诸多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的风险加大 1.中国经济改革多年来的矛盾累积很大,大量深层次的问题都亟待解决。目前我国地区发展严重不均衡.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农村消费市场迟迟无法启动,难以通过消费拉动经济。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亟待调整。  相似文献   

13.
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虽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一模式却给整个拉美国家经济形势带来了不良后果。总结拉美国家在新自由主义理论引导下经济改革的教训,会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进入高经济增长时期,在市场内各种资源的配置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长期的经济增长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马太福音》里说“让富有者更富有,让没有者更没有”,这句话在经济学里称之为“马太效应”,用来形容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相似文献   

15.
瓦希德就任印尼总结期间,印尼的民主化进程陷入困境,中央权威的失落,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经济利益政策性分布的不均衡,改革忽视印尼独有的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改革27年来,我国经济以平均9.4%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形成“高增长低就业”现象。在改革初期,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约0.4%的就业增长,但到了2000年,这一拉动作用降低到只有0.1%。这几年,这种情况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是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现代经济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类,即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评价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成就的两种不同观点,指出中国近十年来的经济增长率无疑是高速度的,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突破各国已有的历史经验。在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中国更不能盲目乐观,而应正视增长中的增长方式、国企改革、就业、收入分配,以及地外均衡等诸般问题。在现阶段,中国主要应搞好国企产权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税收制度等各项工作。如此,中国经济增长才能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9.
进入二季度以来,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服务消费迎来了快速恢复时期,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所在。经济“似快实慢”,服务依然偏弱受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录得较高增速,而4月政治局会议指出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从季调环比增速上来看,一季度0.6%的增速也并不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最核心手段,教育在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中备受关注.随着研究不断细化以及数据库日益完善,国际学者非常重视利用跨国学生测评数据剖析教育质量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结论.跨国样本研究一致发现,教育质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忽视质量的教育发展是造成拉美国家经济长期停滞的主要因素;在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水平的特定阶段,确保青少年获得适应社会需要、充足的知识和技能最为关键,这也是教育充足与公平理念所在.着眼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时期,必须就“教育质量与国家经济增长”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研究,找准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定位,遵循一定原则和规律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