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源源 《软科学》2008,22(6):11-16
利用中国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就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短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收缩效应";在长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扩张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作用较小,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作用的程度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山东省的具体协整分析显示技术进步对全行业就业总量在短期中有负影响,但在长期中通过误差项的修正对就业总量有正影响关系。对第二、第三产业则在长期中有负影响,在短期中二者没有动态调整关系。山东省工业化进程需要不断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能由于国外的先进技术的适用条件与本地资源禀赋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就排斥,实证显示在长期中随着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转移的影响全行业的就业量将会增加。同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要注重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影响残疾青年就业的诸因素和问题,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不仅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湖北省荆门市彭墩村进行实地调研和查阅大量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青年就业创业的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下彭墩村的农村青年就业创业,为新农村建设进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物化于设备的技术进步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变量,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双面影响,它使就业增长率呈波浪式上升.我国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也基本符合机理分析所得结论.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区域差异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了我国各省1990-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对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两类地区技术进步政策选择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不管是对就业总量还是就业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技术进步对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的总体影响表现为负效应,但教育导向型和科学导向型政策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欠发达地区通过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最终能够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莉 《百科知识》2005,(6X):56-56
《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青年失业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报告指出,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庞大,对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中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在2000万上下。由于教育容量有限,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则在1000万~1600万之间。由于青年缺乏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8.
国内需求、贸易与就业——基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妍妍  牛蕊 《未来与发展》2010,31(2):43-46,55
本文利用1997--2006年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从国际收支角度出发,研究了国内就业与贸易及国内需求的关系,结果表明贸易对劳动力就业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国内需求的扩张也会促进就业增加。研究支持了相关文献中出口会提高就业的假说。当加入考虑工业行业工资变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等因素时,贸易和国内需求对就业的影响更为多元化和复杂化,最终就业不仅依赖于出口扩展,同时也依赖于国内对非贸易品需求的扩大,如国内投资、教育投入等。  相似文献   

9.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综合作用机制及社会福利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然而从就业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又是一把“双刃剑”。本文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剖析了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综合机制,并从社会福利角度探讨了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传统能源资源压力、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日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否会导致“技术进步型失业”.为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海洋能为例,从技术溢出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行业间技术距离公式得到海洋能产业对其他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据此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海洋能产业研发活动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经费收入增加对本行业就业具有创造效应;通过直接的知识性与产业关联性机制同时伴有市场性溢出特点,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各行业带来技术溢出效应,由此产生的就业效果显著;通过间接的知识性溢出与产业关联性溢出机制对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和信息服务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该效应对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效果较弱.为进一步增强海洋能产业研发活动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为沿海地区带来“资源福利”,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技术进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洪银 《软科学》2011,25(7):87-91
采用数理方法研究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规律。研究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采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生产较高需求弹性的产品,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才能得以发挥。研究还表明,长期内,技术进步能够扩张劳动需求;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而非农部门资本产出弹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地区则显著正相关。人口增长对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双向性;③分阶段考察显示,2000年之前,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为负,即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1年之后,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为正,对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依然为负,即技术进步可能增加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而降低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3.
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尤其是经济开放度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低下等问题日益凸现。围绕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实证研究技术能力约束、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创新绩效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能力对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产生较显著影响,这突出反应在技术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条件、技术知识积累等方面;政府调控能力、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等因素对技术路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但差异较大,技术进步也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技术能力、技术进步路径对创新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为此,应不断优化技术进步路径,关注技术进步的持续性、累积效应,最终实现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4.
就业工作无小事,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服务青年、引领青年和凝聚青年的群众组织应该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文章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其如何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考虑了人力资本的情况下,采用曼奎斯特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1996~2008年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以此来代表科技进步水平,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进步和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进步和技术进步又分别进一步分解为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技术进步以及中性技术进步和非中性技术进步,并实证分析了它们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进步过程中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效率进步只对环保型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纯效率技术进步对能源节约产生明显负作用,而对环境保护不产生影响。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只对环保经济产生正面影响,非中性技术进步只对能源节约型经济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引擎和最具潜力的部门。本文首先从内源和外源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路径,进而以我国国有大中型民营工业企业为例实证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路径对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了我国现阶段促进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鲁鸿 《科教文汇》2012,(9):181-182
共青团组织在组织青年和服务青年方面有着良好的自身优势,同时有着在不同历史时期服务和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经验。文章分析了就业创业工作的现状、问题,结合团组织的优势,针对就业创业工作的要求,探索了团组织开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体制。  相似文献   

18.
尹琳琳  苏秦 《软科学》2009,23(11):73-78
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1993~2007年中国31个地区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的生产率总体上处于增长趋势,并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倒U型特征;技术进步是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技术效率则成为制约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原因;服务业生产率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增长优势,而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省份发展滞后或缓慢。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徐海成 《软科学》2011,25(4):8-13,18
基于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分析、G ranger因果分析,并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协调;技术效率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第二产业的调整影响比较大,但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力度比较小;技术进步是深化和优化产业结构根本途径,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