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考察中学生父母以及同伴依恋的特点,并探索三者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本文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对527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同伴的依恋程度最高,其次是母亲依恋,最低为父亲依恋;高一年级学生对父母和同伴的依恋程度最高;女生对同伴依恋的程度较男生更高,而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没有性别差异;同伴依恋受到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的双重影响,与父母有良好依恋关系的学生也倾向于具有较好的同伴依恋关系;母亲和同伴依恋对学生的积极适应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对消极适应具有直接负向影响;父亲依恋对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的影响要通过同伴依恋来发生,母亲依恋对社会适应的总效应最大,既可直接预测社会适应,也能通过同伴依恋发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对499名初中生和高中生施测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结果:家庭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社交回避及焦虑之间有显著的相关;逐步回归和路径分析均显示,同伴依恋对社交回避及焦虑的预测作用最强,其次是父亲教养方式,而母亲教养方式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大学生与父母及同伴的依恋质量与合作竞争倾向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问卷(CCPS)对268名天津市某大学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了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个体与父母及同伴间依恋质量包含的信任、交流维度与合作倾向呈正相关,疏远维度与合作倾向呈负相关;(2)个体与父母及同伴间依恋质量包含的疏远维度与竞争倾向呈正相关;(3)回归分析显示,个体与母亲、父亲及朋友的依恋质量对合作倾向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90年代西方依恋理论研究的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90年代依恋理论研究的争论;单一与多重依恋,陌生情境中“气质”与“母婴关系”的作用,母亲、父亲依恋的效果。依恋具有跨代传递性。依恋存在于同伴关系之中,对友谊会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量表和亲子依恋量表对湖南省醴陵市22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离开时间长短导致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中感冷漠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性问题行为因子与父母亲亲子依恋、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亲子依恋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做出预测,母亲依恋比父亲依恋的预测力要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大学生同伴依恋与冒险行为的关系,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尊量表以及青少年冒险行为量表对2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冒险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尊皆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冒险行为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同伴依恋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恋回避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在依恋焦虑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327名西南地区留守儿童施测心理一致感量表简版(SOC-13)、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均显著高于男生;(2)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伴信任、心理一致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同伴疏远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前者显著负向预测后者;(3)心理一致感在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因此,可通过调节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和同伴依恋水平对其心理健康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青少年世故性、同伴依恋与青少年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检验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中文修订版、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对郑州市38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同伴依恋、世故性以及行为情绪问题间存在显著相关(P0.01);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6%.结论:同伴依恋、世故性及行为情绪问题间的关系密切,世故性通过同伴依恋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情绪.  相似文献   

9.
采用学习自我调节问卷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对619名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中学生依恋质量总体较好,不同来源的依恋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亲子依恋能有效预测同伴依恋;中学生以自我决定学习动机为主,其依恋与自我决定学习动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依恋质量越高,自我决定学习动机的自主性水平越高;不同来源依恋对中学生自我决定学习动机具有预测作用,父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对自我决定学习动机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对2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父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Ⅲ)和母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Ⅳ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2)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父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Ⅲ;过度保护Ⅵ)和母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Ⅳ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影响依恋回避的因子有母亲因子(惩罚、严厉Ⅱ;拒绝、否认Ⅲ),影响依恋焦虑的因子有母亲因子(拒绝、否认Ⅲ;偏爱被试Ⅴ)和父亲因子(偏爱被试Ⅳ;过度保护Ⅵ)。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成人依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家庭依恋、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青少年依恋性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为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以500名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适合我国青少年现状的依恋问卷和台湾学者陈淑惠所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积差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焦虑性因素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和性因素与网络成瘾基本上无显著相关;家庭依恋与朋友依恋中的焦虑性因素均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家庭依恋、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青少年依恋性与网络游戏成癌的关系.为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以500名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适合我国青少年现状的依恋问卷和台湾学者陈淑惠所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积差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焦虑性因素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和性因素与网络成瘾基本上无显著相关;家庭依恋与朋友依恋中的焦虑性因素均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癌.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中学生依恋与安全感对自尊的影响,并检验安全感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采用自尊量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安全感量表(SQ)对7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自尊、依恋和安全感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自尊和依恋也存在显著差异。依恋和安全感均能正向预测自尊。安全感在父母依恋与自尊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是,中学生的依恋可直接正向影响自尊,也可通过安全感影响自尊。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以及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使用情绪调节问卷和依恋量表,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农村和城市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认知重评因素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因素上留守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城市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农村留守儿童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而母亲信任对二者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更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在同伴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采用同伴依恋量表、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社交外表焦虑量表、网络人际关系成瘾量表对6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同伴依恋能负向预测网络人际关系成瘾(β=-0.51,t=-12.50,p<0.001);(2)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在同伴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具体为三条中介路径: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社交外表焦虑的中介作用、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7.65%、7.84%、5.88%;(3)链式中介作用与社交外表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仅在女生中显著,负面评价恐惧的单独中介作用仅在男生中显著。结论:同伴依恋对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采用青少年与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自尊量表(SES)、问题行为早期发现量表(PPCT)对北京市三所职业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测查亲子依恋、自尊对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高三年级女生的自尊水平高于男生,其他年级男生和女生的自尊水平没有差异;母子依恋的信任与问题行为有负相关,母子疏离与问题行为有正相关;父子依恋与问题行为有负相关;自尊与问题行为有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考察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依恋行为和消极行为上的不同,以及这两种行为与母亲抚养困难感受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普通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的消极行为更为显著,其依恋安全性分数也显著低于普通儿童。然而进一步将依恋行为划分成两种类型分别进行分析,发现自闭症儿童"与母亲保持亲近"的行为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其"交际行为"则显著落后于普通儿童。自闭症儿童的母亲比普通儿童的母亲感受到更多的抚养困难。回归分析表明自闭症儿童的消极行为能显著预测母亲抚养困难感受的各个维度,而交际型的依恋行为则显著预测母亲缺乏能力感的困难感受。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271名大学生,研究结果显示:(1)完全安全依恋组在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与退让顺从四个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完全不安全依恋组或部分安全依恋组。(2)亲子之间的疏离,特别是与母亲的疏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与退让顺从四个维度有显著预测作用,但亲子依恋关系对严谨认真维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亲子依恋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及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以1810名寄宿制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亲子依恋、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及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年级后,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能够在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且这种间接效应会受到师生关系的调节。研究结果为提升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干预指导。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三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小学生的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共同对于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