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和物质明的一项重大奠基工程。如何摆正与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及其关系,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至关重要。德育和智育在总体上、客观上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改造人的世界观。但二在方法论上又表现出认知指向的不同殊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始终围绕一个“人”的问题,具有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特点。所以,作为社会的“人”,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他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途径,使之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德育占主导地位,智育占中心地位。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对培养“四有”新人来说,是我们思想观念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和物质明的一项重大奠基工程。如何摆正与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及其关系,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至关重要。德育和智育在总体上、客观上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改造人的世界观。但二在方法论上又表现出认知指向的不同殊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始终围绕一个“人”的问题,具有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特点。所以,作为社会的“人”,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他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途径,使之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德育占主导地位,智育占中心地位。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对培养“四有”新人来说,是我们思想观念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一次大学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针对当今国内人才大量外流的现状发表讲话说 :“当今 ,对大学生的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大学生搞清楚为谁服务的问题”。这句话实质上说的就是德育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开来想 :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是通过环境影响、社会实践、学校的教育等因素堆砌而成的。因此 ,对我们搞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来说 ,德育势在必行 ,并且必须行而有效。经验证明 ,孩提时代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将使人受益终生。由此可见 ,德育是“五育”的方向、旗帜。但也不能片…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教育界,当谈及“应试教育”之弊端时,往往把“应试教育”说成是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忽视美育和“劳育”的教育。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太恰当的,“应试教育”并不是重视“智育”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是为人的,而非人为教育。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是完整的生命体,它要自由地发展。所以,我们的德育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要以人为本,实现人本化的德育。一、传统德育的弊端传统的德育有忽视人本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忽视“人”的存在。把人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作为工具打造,片面强调对人的某些部分进行测量、量化(而“只要生命体沦为科学科技准确性的属性,生命体的原始价值就荡然无存了”),而忽视人的整体性,把人看作是客观物体、没有…  相似文献   

6.
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是为人的,而非人为教育。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是完整的生命体,它要自由地发展。所以,我们的德育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要以人为本,实现人本化的德育。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石,对于中国而言,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教育中,却往往都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智育”上,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德育”却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自古以来,中华便是“美德之邦”,古人对于一个人的“德”是十分看重的。而若一个人“智育”合格,却“德育”不合格,那么正如古语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其结果终将不会太好。因而,当下的教育不能只盯着“智育”,更需要健全“德育”。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观点,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一)从个性全面发展的整体中来看智育苏霉姆林斯基反对“单纯智育”的观点,认为智育和其它各育是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的。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主导怍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在一段时间里单单抓德育,而放松对其他各育的注意。同  相似文献   

9.
一、从人性的角度看德育应从分离走向融合(一)德育与人的整体性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心”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心育”,“心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  相似文献   

10.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先生主张“真善美合一”,他把美育渗透融合在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努力实践“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努力创造“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教人求真、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身体而充盈"内心灵魂",劳动实践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获得自由和幸福的必要手段。有人说,德育让人明理、智育启迪人的智慧、体育使人拥有健康、美育让人赏心悦目,而劳动教育可以给予以上的一切。在我看来,劳动教育就是"五育"并举中的那座桥。建好这座桥,我们可以抵达"五育"的彼岸。  相似文献   

12.
美育对德育、智育具有强化和审美功能已成共识,但我们往往只关心如何“借美育人”而不把“审美”当做教育自身的一种属性来看待,这是教育的一大偏失。 审美化教学,又称教学美育,是通过挖掘教  相似文献   

13.
“德育渗透说”之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人认为,德育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之中,智育中含有德育,体育中含有德育,美育中含有德育,简称德育渗透说。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本文就此略陈浅见。一、德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智育、体育、美育分别具有各自的质的规定性。智育是授予学生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真”;体育是改善学生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形成保健观的教育,其核心是“体”;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美”。  相似文献   

14.
林卫民 《上海教育》2006,(9B):60-61
学校管理不是管住人,而是通过教育给人以自由,培养人的“自由精神”,因为自由是人性完善的主要力量。[编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必须在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开展审美教育.所谓审美教育就是一种爱美的教育,人都有爱美的天性,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连美都不爱的人他是不会热爱生活的。所以有人说美是人类的希望,是生存的支柱.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美的事物给我们带来一种精神的愉悦.我们无私的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  相似文献   

16.
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毛泽东同志早已指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1957年作为我们的教育方针提出来的,它及时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但是有一段时间,有的同志认为这一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加以修改,议论不少,诸如“三育不够,应提五育,即要加上美育和综合技术教育”;“智育应该放在前面,德育不是首位”;“劳动者的要求太低了,应该改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那么 ,如何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 ,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结合职业学校特点 ,健全德育管理机制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学》2006,(3):2-2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而且必须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德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单,道德教育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正式的学校教育使得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在教学中分开,然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一、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子孙后代幸福的大事。对于“三育”的关系,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说得好:“德育是根本,智育是关键,体育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任重道远,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要深刻理解“德育不好,将出危险品;智育不好,将出次品;体育不好,将出废品”的浅显哲…  相似文献   

20.
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是为人的,而非人为教育.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是完整的生命体,它要自由地发展.所以,我们的德育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要以人为本,实现人本化的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