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李光富 《武当》2009,(7):42-43
在道教浩如烟海的养生理论力作中,我认为唐代高道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以其独到的见解,丰富的内涵,强有力的可操作性,成为我国道教养生术中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教以阴阳变化、天人合一、形神并完为指导思想,以“性命双修”为核心,强调对人体血肉之躯与精神意义两个方面均加以锻炼。在当今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而带来的所谓“文明病”日益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在世界对“生命观”“健康观”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研究道教的保健养生机制,对于促进全球的健身运动,增进世界人类健康长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挖掘武当武术养生资源,探索道教养生对武当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使武当武术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使武当武术养生文化进一步在世界传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文章认为道教思想从“重人贵生”、“天人合一”、“神形相依”、“阴阳辩证”、“内修外行”这五个方面对武当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武当武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脱离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养生之道 贵在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养护生命,是为了健康长寿,但是注重养生的人,并不一定都能长寿,历代皇帝都注重养生,但是长寿的并不多。为什么呢?除了某些遗传病因素和某些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之外,主要是没有掌握好“两个平衡”,即人体自身的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这两个平衡是人体生命之“车”的操纵系统。“上帝”赐给每个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武术内家拳与道教同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内家拳拳理的核心思想即道教的"道"的核心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习练或研究内家拳,最重要的目的是修身养性,领悟经典传承。道教内丹之学,源远流长,其养生观是一个注重有机整体的体系,是科学的养生观;内家拳的拳理体现出许多道教内丹养生思想的生命观和修持观,其精髓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6.
道教养生思想是我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养生思想创树于东汉三国,形成体系于两晋隋唐,昌盛于宋元,明清以后则逸出宗教转入社会。该思想的主要理论: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乐生恶死的人生观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7.
刘嗣传 《武当》2010,(3):24-25
道家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中有“中和”之道,吸收阴阳之说,在《黄帝内经》以及其它医学或养生著作里,把人体划分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拼以认识和揭示人的生命本质,以及新陈代谢、气血运行的过程与规律等为主要内容。认为阴阳平衡(是为“和”),则人健康长寿;阴阳失衡(是为“离决”或“离”),则人体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就会发生病变,损害健康乃至于危及生命。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所强调的:“养生不可不察阴阳之宜”。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当道教武术养生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提出武当道教武术主要是通过精神修养、呼吸修炼、形体锻炼这三种途径来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刘勇 《体育世界》2013,(4):66-67
西安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有极为丰富的道教旅游资源。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十分注重养生与保健。充分发掘西安地区的道教养生资源,开发道教养生文化,对当代大众养生与健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元时期,全国道教分化成全真教和正一道两大教派,全真教批判地继承了传统道教养生方法,重视“性命双修”的内丹修炼方式,这种修炼方式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对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全真教养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性命双修、清静养心、动静得其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先秦道家生命观进行梳理,并对其体育养生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周易》和《尚书》对先秦道家生命观及其体育养生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生命价值观、生命存在观、生命本性观、生命机制观、生命结构观等生命现形成了道家“重人贵生”、“自然无为”、“自然朴真”、“阴阳气化”、“形神兼养”的体育养生思想.  相似文献   

12.
道教养生思想是我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于东汉三国时期,昌盛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则由盛转衰,并逸出宗教转入社会,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而使道教的养生思想逐渐成为广大民众健身祛病的指导思想,道教的养生方法也成为我国人民健身祛病的养生方法。道教的养生思想主要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养生观和道教哲学的基础上的,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道教养生思想体现了形神合一的生命观。道教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与其他宗教的生命观大相径庭,如佛教认为人体的形与神是可以分离的、认为灵魂是可以永生的,  相似文献   

13.
道教的养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创新,对传统体育养生有深刻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继承了中国古代道教的养生思想,进而加以修改、创新,从精神性情与物质躯体两方面来构建和谐的人体。文章通过对道教理论及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现状的阐述,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道教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修炼形式上和现代处世上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为代表的内家拳为例来探求内家拳拳法所蕴含的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文化,探求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及道教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启发和树立现代人正确的养生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为代表的内家拳为例来探求内家拳拳法所蕴含的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文化,探求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及道教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启发和树立现代人正确的养生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养生体育”是由““养生”与“体育”两个词构成的,分别代表着两个概念。从两个概念的本质规定上看,“养生体育”显然存在着“同义反复”的错误。因为,“养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人们养护生命、促进健康长寿活动的概括表达,也称作卫生、保生、摄生、道生等。而“体育”一词的使用在我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体育一词在含义的解释上虽然有一个演化过程,但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的思想一直是我国体育理论界所公认的体育的根本属性之一。如我国的体育理论教科书中写道:“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作为广义体育组成部分的竞技运动、狭义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它们虽在具体目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方面有所差异,但其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增强体质,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最终目的这一层次上讲,“体育”与“养生”是不存在差异的。将“养生”与“体育”两词连用,显然是同义反复。  相似文献   

17.
牟维春 《健身科学》2008,(12):32-32
养生和健身的区别。锻炼身体分养生和健身两个部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养生是对生命的一种养护,即维护与保养。人体也像机器一样,需要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8.
道教的养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奎 《武当》2005,(3):59-59
一、道教养生要求人们重视自已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这是养生长寿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道教先贤曾这样教导养生者,"养生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自行。自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也就是说,道教在修炼养生中常讲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难成。为了强化养生者的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19.
王志远 《武当》2001,(2):20-22
太极拳学的养生观是建立在整体生命上专门研究有关人类祛病延年的一门科学。古之所谓“五福”为“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五者而言寿康者有四。古之典型著作《吕氏春秋&;#183;重己篇》亦反复强调生命之重要。“论其贵践,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健康长寿,长生不老,几乎是天下所有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我国道教的养生思想简论》中论述了我国道教养生思想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乐生恶死的人生观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基础上,对道教的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及呼吸修炼等方面的养生思想进行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