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治国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法治思维。大众媒体对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的法治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记者本身的法治思维更是发挥直接的影响,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记者把自己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以新闻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影响到社会意识。但是,有些记者法治意识不强,写的报道法律漏洞百出,体现了媒体报道中法治意识的缺失和错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国家进入信息化社会,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要求电视媒体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策划意识。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记者来说必须将自身的能力提升上去,在面对新闻事件时做出最合理的处理。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是编辑记者传统的工作方法无法满足的,只有加强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的策划能力,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才能越做越好。下面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策划意识对新闻媒体工作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3.
刘可嘉 《视听》2016,(11):154-15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思维语境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强调信息在社交网络传播中所产生的价值。在社交媒体方面,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会大大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丰富新闻的内容,给社交媒体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传统媒体记者在互联网思维语境下报道新闻、解读新闻是作为一个专业记者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互联网思维的特性及其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变化,探讨传统媒体记者如何适应网络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4.
新学期开学初,我经常发现有的媒体在报道社会助学新闻的时候,把受扶助的学生手拿扶助金(红包)的彩色照片"亮相"给受众。我以为,这种报道方式不可取。其一,受扶助的贫困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媒体上"亮相",不是光荣的事,会伤了自尊心。其二,作为捐资助学的单位和个人,应持"低调"心态。捐资助学,功德无量,不必让受助学生来"广而告之"。其三,作为媒体,应有同情心,要设身处地为受助学生着想,最好用文字报道  相似文献   

5.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界常讲的一句话,也是媒体记者一直在坚守的行为准则.特别是随着微博的兴起,"人人皆媒体".每个人都有话语权,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声,给传统媒体提供了很多不确定的新闻源,记者们在获得新闻源后,便会直奔现场,因为"新闻的力量在于用事实说话,媒体必须谨慎线上线下求证."  相似文献   

6.
这次抗震救灾报道超越了新闻正面与负面的两极思维,开始上升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高度,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首位。灾难性报道一向被认为是负面新闻报道而受到诸多限制,也使媒体一直裹足不前。但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报道却给世界展现了这样一幅图  相似文献   

7.
陈皖军 《军事记者》2012,(11):36-36
新中国第十二个记者节到了.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我在为这个节日欢欣庆贺的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众所周知.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将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通过报道呈现给读者,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作为军事记者,就是代替广大官兵,了解新闻事件真相、接触新闻当事人。把所看所听所想所感进行凝练加工.通过媒体帮助官兵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意识。所以.记者首先要有历史担当意识。记者既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进程中的普通一分子,又是特殊的一分子.因为他承担着记录、传承、讴歌时代的责任,记者的现实存在是记录时代.但他的历史存在是传承和反映明天的历史。记者的自觉历史担当意识表现在既要被人民大众所接受.也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更要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最具标志性的特性是什么?换言之,我们一看就知它是新闻而不是别的东西,那种新闻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场.我自己阅读中外新闻史,觉得对于新闻动力系统的描述有很多种,但一直隐含着一条线索未被足够认真地总结,它就是:新闻现场.CNN靠什么起家?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直播!传统媒体时代,战地记者是最能够产生媒体英雄的,这在于他们最大量地提供了战争现场.我做了20多年记者,还希望能够一直在一线做,我认为记者的起点,就是被丢到一个陌生的现场,比如矿难,比如火灾……不需要多,只要两三次这样的新闻采访,就像记者了.  相似文献   

9.
2012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被问到官员和记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时,他表示,国家的政策需要通过记者传递给公众,而公众监督政府则是通过各方面。其中包括记者。他强调,政府官员和新闻发言人要适应今天这样一个媒体时代,要乐意或者主动地和记者接触,请他们来传递政府的打算;同时也要乐意地接受记者的监督,官员要修养他的新闻观或者媒体观。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求证是维护真实的有效途径。曾几何时,我们耳熟能详的“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新闻真实”这句话,渐渐地被淡忘,被陌生,甚至被不屑……争收视率、争阅读率、争点击量,压力重重的媒体竞争,导致采编心态浮躁,存疑、质疑、释疑的“基本功”难以发挥。回归本源。倡导新闻求证,在求证中拔云驱雾,在求证中敢于质疑,在求证中再塑媒体公信。由此,今天,媒体强调新闻求证,是自律,是自信,更是自强。本刊刊发这组文章,意在和广大媒体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1.
正从事新闻采访的记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在采访中应坚持正面宣传,这本身没有错,但有时却忽略了另一面潜在的事实,而这一部分事实对读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新闻价值。比如,某知名英模网公殉职后,多数媒体都报道了这样的事实:她是出车祸死的。但媒体却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没有写出司机是酒后驾车出事的。其实,如果写出这个事实,并不会影响英雄人物的形象,反而会给广大司机一个强烈的震撼:今后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第一,生命为本。比如,一家知名酒厂厂长因为厂子被别的酒厂兼并,他想不开举枪自尽,媒体纷纷进行了大幅报  相似文献   

12.
媒体竞争归根结底是新闻人才之争.年轻记者作为新生力量,在重组和优化报业内部结构的同时,其新思维、新写法能给媒体注入活力,赋予新闻生动的"脸".在竞争白热化的新闻争夺战中,年轻记者要在大批的老记者中突围,与其强攻不如智取.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多元技术交织的时代当中,融媒体成为目前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基层记者作为整个宣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以及新发展,改变传统的工作思维,充分了解新闻传播的特点,更多地探讨工作的优化路径,注重提高自身的融合意识以及创新意识.本文针对基层记者应具备的技能作为切入点,探讨融媒体时代下如何策划和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河南媒体两名记者从新闻幕后走到前台,在全国各媒体上着实火了一把:一位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7月10日,郑州一名女童在黄河溺水被打捞上岸,在120急救人员尚未赶到,现场其他人缺乏急救知识的情况下,曹爱文中止采访开始对溺水儿童实施急救。虽然最终并没能救活孩子,但事情被媒体报道后,社会反响强烈。另一位是《河南商报》记者白润岱,在自残重伤的杀人嫌犯郭宝尚住院救治而缺乏医疗费用的情况下,为其送去2000元医疗费。两起新闻见诸媒体后,在赢得叫好声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质疑媒体与记者作秀者有之,认为记者越位…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编辑形式、采集方式等发生了变化,纸媒记者在采编工作中面临着内容编辑方式、传播技术、新闻传播模式方面的挑战,很多记者在采编工作中积极调整工作思维,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是采编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记者思想落后、新闻内容质量低、不注重融媒体建设等,这些都影响了纸媒发展。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纸媒记者应转变工作思维,做好角色的调整,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新闻时效、打造高质量新闻、提升新闻编辑水平等,为走好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之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揭秘性:"求证式"报道的独特品质在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被关注的时候,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记下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所反映的可能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都是站在各自立场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需要"求证式"报道.目前,"求证式"新闻报道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我觉得"求证式"报道应该属于泛调查性报道的一种,它要求记者经过信息的收集和了解,不断求证新闻的内幕,最终获取新闻背后的事实.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记者调查围绕悬念展开,每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求证、解决来完成."揭秘性"理应是"求证式"报道的独特品质.记者应该以层层剥笋的方式,构建独有的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17.
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各种各样的平面媒体越来越细化的专业频率,于是,各位老总耳提面命,谆谆再三,要求记者们内容创新、形式上创新。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尽管记者们煞费苦心,使出浑身解数,写出来的文章依旧是千人一面,老调重弹。有人说:“已经很难把一篇新闻看完,因为新闻已不再好看了。”分析原因,是因为记者被某种“定式”给“框”住了。为此一个关键的问题便摆在了面前:树立记者的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大学生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他们包括各种校园媒体(比如校报)的学生记者、各社会媒体在校园中聘任的通讯员、特约学生记者、新闻专业的学生等。在这里我们统称为大学生记者。  相似文献   

19.
蒋国梁 《新闻实践》2013,(12):76-78
核心阅读:在西方有一条咒语:There is always someone closer to the source(总有人更接近新闻源)——这在社交媒体时代更为适用。新闻机构拼的不再是如何得到第一手信息,因为总有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比你更有时间、耳目、地缘等优势出现在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所以新闻工作者如今要做的是:发现新闻源,并对其进行求证核实。在聆听中交流,在交流中探询,在探询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求证核实",本身就是新闻记者的核心任务,我们所熟稔的社会新闻的操作就是对信息的求证核实过程——线人爆料,记者赶往现场。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敲诈不断发生,损害了媒体、记者的形象,也让舆论监督面临相当的困境。“你们自己都这样,有什么资格监督别人”,是媒体人不得不面对的诘问。
  新闻敲诈,让所有媒体人蒙羞。但这么干的媒体、记者,毕竟是极少数。因为极少数媒体和记者而对新闻行业做全面否定,不是理性的态度。目前社会环境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推进社会进步,媒体的监督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东莞涉黄、上海福喜事件等事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都是媒体记者不畏艰难,甚至卧底发现和曝光的。一次次“假如没有媒体监督”的假设,凸显了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