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历来对柳永词的"身体现象"研究尚停留在表层的"艳词"视野上,或以女性身体所涵盖的情感为焦点,忽视了"身体"在柳永词中所蕴含的艺术与文化的丰富性。本文的研究拟从词体的叙事性出发,正视"身体"在叙事内容中的主导作用,结合现代身体叙事理论的观点,所研究范畴超越纯粹的女性身体单一的维度,既从显现的在场身体,又从词人作为主体参与行为活动,塑造自我形象或以我表现活动的隐性角度,探究"多重身体"对象的书写类型及身体叙事的表现功能(如场景构建、视角展现和时空结构排列等方面),以求解读身体叙事对柳词风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都市女性身体审美与媒介塑造——一种身体人类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人类学认为,身体是生物的,对身体的处理却是文化的。身体作为一种话语符号和隐喻,是在历史、社会、文化中被建构起来的,研究身体除了研究其生理性的肉体与心理性的情感、意识外,还要研究身体生成所牵涉到的社会族群与历史文化等。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由大众传媒所建构的大众传媒文化正在不断地塑造着人们的身体审美。为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对都市女性身体审美观念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3.
身体美学不只是关于身体的美学,也是从身体出发的美学。当思想从身体出发的时候,它所思考的就不是非身体,而是身体自身。任何一个人的身体既是自然赋予的,也是文化生成的。作家迟子建小说《逆行精灵》无论在小说题材及叙事角度的选择上,还是小说的叙事策略及表达方式上,都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儿童和底层弱势人群的独特爱心体验,显现出一种强烈的身体为载体的生态关注。  相似文献   

4.
身体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它也受社会规范和社会经验的影响,是高度社会化、历史化、精神化、商业化、审美化的人类文化载体。身体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出现在社会学的视域中,开创了身体社会学这一崭新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学家们在社会学领域对身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布赖恩·特纳从多角度确定了身体研究的范围,从身体的复杂性、身体的社会行动、身体的集体性等方面对身体社会学进行了整合,奥尼尔提出了"五种身体的设想",由此而形成了身体社会学的理论思维、研究框架和时代主题。身体社会学以其敏锐的触角对这一领域进行的探索,使我们对身体的理解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5.
“教学身体观”是由教学身体研究学术共同体建构的,关于“教学身体”的根本性认识和整体看法。当前,“教学身体”研究出现了由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中的“身体缺失”与新兴“具身认知教学”理念中的“身体假象”共同构成的虚无危机。从生成论教学哲学关于教学认识的历史性、人本性、文化性因素来看,“教学身体”的虚无危机源于西方教学历史影响下的无“身”,视觉偏好主导下的具“身”研究思维,以及“加速”教育文化对“身体”文化的排斥。对此,重建教学身体观需要关注本土“教学身体”的历史存在,以整体思维研究“教学身体”,并坚定人文关怀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6.
身体是形神相合,身心一如的生命整体。教学作为一种身体性的实践活动,身体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身体被教学所形塑,教学受身体的制约和影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作为一种生命整体的身体,它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属性,即身体的自然性、身体的联系性以及身体的主体性。身体蕴含丰富的教学意蕴。从身体的三方面属性出发,阐释身体的教学价值。就身体的自然性而言,教学受制于身体的承载能力;教学受制于身体发展的时序性,以及教学受制于身体的自然天性。就身体的联系性而言,教学是身体的历史承续;教学是身体的接物联天。就身体的主体性而言,身体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前超人类主义声称利用先进技术将可以克服人类身体的物理和生物限制,使人类变成“超人类”.但如果进入现象学的实践-直觉模式,那么技术对身体的影响未必是一种解放而是权力规训.在技术本体论上,所谓“在技之在”表现为技术对身体的总体规训效应.就身体的性存在而言,这种效应为妇女提供的单向历史可能性是技术作为一种男性文化构成了对妇女的规训;就身体的空间存在而言,它又以技术的集聚和流动呈现出对身体的封闭控制和远程控制.进入到身体本体论中来,技术作为身体的延展便绝不会是仅仅局限于单向度的决定论可能性.如果不再将身体的自我延展看做抽象的机械延展,而把它看做一种肉身本体展示的心智或文化延展,就能希望实现技术与身体的互利互惠,“在技之在”也能被认为变成“身体-心智-精神-技术”一体的世界状态.  相似文献   

8.
从严格意义上说,"徽学"(即"徽州学")不等于"徽州文化"."徽学"是研究徽州文化的学科名称,"徽州文化"是徽学研究的对象与内涵.徽州文化是伴随"徽州"这一地域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有2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开始设置,如从宋宣和年间始称"徽州"算起也有800多年历史);而作为一门现代意义的学科,真正意义上的"徽学"的形成则在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9.
翻译研究的主要困惑在于如何认识译者与他的主体性.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解,在实践层面抑或不是问题,因为翻译行为原本发生在个体.由学理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以及可译性等问题,从出发点上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梅洛-庞蒂紧紧抓住身体知觉、意识等概念,认为人的"身体场"直接地参与了历史意义的构建,并由此主张身体、语言、意义是在同一视域被提供的,由此对我们重新认识原文与译文/译者之间的关系与译者主体性具有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解构了西方身体思想的基础,即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身体论和笛卡尔的实体论主体论,从本体论的角度质疑了传统的身体观,提出了一种联结性、伴生性的身体观念,建构了一种"无我"的身体思想。这样,哈拉维在梅洛-庞蒂的价值论身体观、福柯的认识论身体观之外又提出了一种本体论的身体思想,其意义在于为身体研究开启了第三条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身体观的视角下,儒家对仁与礼的强调,呈现出礼以化身、即身而仁在的特点。以身体为根基,以践履为实现的人的礼仪化存在,使礼在实际上表现为身体的仪式化之"为"。这种仪式化的"为"对身体的约束,强调与人的真性情相通,与西方传统哲学中对身体制度化、格式化的规训和惩罚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使礼不仅仅是身体的形化,同时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形化。在这个意义上,礼隐性地涵盖了作为整体的社会性领域,或者说,社会关系的平衡被转喻在身体之上,礼仪规范下的人的身体的流动,则成为对宇宙以及社会秩序的一种维持。  相似文献   

12.
身体是教育研究的新视角,身体不是一个纯生物实体,它承载了意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心身"统一体".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征形式.西方教育语境中的身体与心灵是二元割裂的,身体是被管制的对象,是社会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中国教育语境中的心身原本是一体的,强调道德身体:后受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式身体在教育上被殖民成西式身体,但其政治工具性仍具有中国特色.在"创新教育"、"创新型国家"的新语境中,以整体观和人文观来反思被遗忘、被冷落的身体,使身体得到真正的救赎,是教育之大义.  相似文献   

13.
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中心的新感觉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风靡一时,他们以身体话语作为解构"都市病"的有效手段,揭露上海的纸醉金迷、光怪陆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甚至由此而形成的通感,敏锐地体验世界,从社会态身体、生理态身体和心理态身体三个层面呈现都市人在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我间的龃龉与对抗、分裂与冲突,并以空虚落寞为其美学特征。病态的社会造就了患病的身体——虚妄的眼睛、成了塑像的白金女体和作为面具的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身体,从而具有了意味深长的社会历史内涵。而新感觉派对感觉的强调恰恰从反面印证了现代都市人丧失感觉的冷漠。  相似文献   

14.
身体在历经长期被规训、被遗忘的悲剧性历史命运之后,终于成了学术研究的一个焦点,身体"话语"成了强势话语。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对身体问题的关注不仅应表现为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应该确立一种全新身体观,并据此反观当下教育中的身体。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肉体享乐盛行的现实背景下,教育必须承担起理性观照身体的重任,使青少年对身体保持一种敬畏。  相似文献   

15.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忽略身体、藐视身体的历史,在过去的文学写作中,身体一直处于不在场状态。如今,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身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涌现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身体写作"以激进的写作姿态对传统社会的男权中心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拨,而以卫慧、木子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身体写作"由于其低俗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目的,背离了反抗男权社会,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最终走向文学的堕落。只有坚持身体灵与肉的统一,才能使文学回归其本质。  相似文献   

16.
从探究影响高中生胖负面身体自我的环境因素的角度出发,聚焦同伴在该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采用问卷法对579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数据分析以BMI值作为一个重要的人口学变量,探讨了同伴对胖瘦的关切对高中生胖负面身体自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高中生普遍持有胖负面身体自我概念.(2)同伴对胖瘦的关切在性别及BMI值组别上存在显著差异.(3)同伴对胖瘦的关切与高中生胖负面身体自我呈极其显著正相关.BMI值组别与同伴对胖瘦的关切对胖负面身体自我存在交互作用.(4)在控制BMI值组别的情况下,同伴对胖瘦的关切对高中生胖负面身体自我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数学教育呈现出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数学教育研究中关注数学研究的传统.数学是研究具体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位置关系、逻辑关系的科学,它与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并列,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文化成果.它是哲学的自然基础,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基础和研究方式基础,也为人文科学提供重要的研究手段和依据.从数学出发去研究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身体史关注人的“身体”,强调通过“身体”构建个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借鉴身体史的相关研究,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更加关注“人”这一主体,多方搜集史料,从“身体”出发构建“总体史”.身体的复杂性和相关知识的不足也使得身体史研究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革命之所以能够从根本上终结整个柏拉图主义,乃至全部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拒绝从一切抽象的自我意识出发,去构建一种"思"的形而上学大厦,而是以现实的、具体的身体为其理论枢轴,并且由此构成了终结全部形而上学的全新地平线.在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解读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医学科学意义上肉体的,而是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维度的生命始源意义上的身体.在马克思哲学中,诸如感性、实践活动、异化、解放等基本范畴实际上是密不可分地统一于身体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先秦两汉时期,由于儒家对身体的建构与改造,"身体"的审美主要呈现出伦理性特点,这种对身体的片面性认识极大地压抑了人的感性诉求。东汉中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其高潮是魏正始年间"竹林七贤"的出现。他们重新发掘了身体的感性之美,从而以此来解除伦理理性对身体的压迫;同时,他们也承认理性的话语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审美中也包含理性的内涵。其具体表现为:从现实层面看,身体表达了对文化规训、政治威权的反抗;从文化层面看,七贤以"身体"为手段激烈地讽刺了当时虚伪的伦理道德,高扬了真善美的追求;从哲学层面看,身体表现出精神在形而下层面上的升华。由此,竹林七贤恢复了身体作为感性和理性结合体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