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  相似文献   

2.
捐个胃给你     
周锐 《中文自修》2004,(10):58-59
钟声响了,大观园学校要上课了。“这钟声好像带着一丝忧愁。”林黛玉嘟哝道。校工刘姥姥有什么忧愁呢?大家就向刘姥姥的外孙板儿打听。薛蟠问:“是不是小偷又搬走学校的东西了?”板儿说:“不是的。”惜春问:“是不是因为打瞌睡又被冷校长扣奖金了?”“NO。”“那么,”大家打破砂锅问到底.“她究竟为什么忧愁?”板儿说:“我不好意思说。”湘云便去找刘姥姥本人了解一番,回来后对大家说:“刘姥姥的家乡又遭灾了。”刘姥姥的家乡老是遭灾。先是水灾,淹了庄稼,板儿没钱读书了。同学们一起捐款,帮板儿渡过难  相似文献   

3.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竟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又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我认为高明的厨师分两种,一种是借助外在条件把手…  相似文献   

4.
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本文首先粗略描述了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喜剧表现。其次,对这一形象的多重喜剧意味作了简要论析:第一,刘姥姥形象内涵着作者对“人生无价值的东西”的嘲笑和否定;第二,刘姥姥形象折射出一幅“深沉而又浩大的忧郁的背景”;第三,刘姥姥形象集多种喜剧特点于一身。“老树著花无丑技”,是刘姥姥形象的美学概括。  相似文献   

5.
重点与非重点《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周瑞家的给刘姥姥引见凤姐之前,这样介绍她的主子: 瞎,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是人都大呢。如今  相似文献   

6.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们要这么着,那  相似文献   

7.
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竞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叉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  相似文献   

8.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以“闯入者”的身份来到大观园,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殊不知,她也成为大观园中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在被审视中实现取悦他人的价值。这种“看与被看”视角的切换,使得刘姥姥与大观园及园中之人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留下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本文从“看与被看”视角解读刘姥姥人物形象,引领学生管窥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9.
大观园来了个刘姥姥,此地也来了个刘姥姥,且别看她们实际情况有多大的差距,咱就拿这性格一比……别说,还真像!不信?那就随我去看看吧!刘姥姥乐呵呵地进城了,全身上下挂满大包小包,脚上趿着一双自己纳的黑布鞋,踩着碎步疾走。路人笑问:“您老是搬家呢?要帮忙不?”刘姥姥笑答:“不,进城来看外孙女呢!”刘姥姥年过花甲,一把老骨头了,力气还挺大,硬是把大小包袱连背带拖地拿来了。她迈着硬挺的步子,像猩猩似的环顾四周,心里思量着:“咋没板梯呢?”她看见一扇铁门,关得严严实实的,敲了敲,“哟!挺结实,俺外孙女不会住这儿吧?”又敲了敲,没人应,使劲儿敲,还是没动静儿。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雅兴,我觉得《红楼梦》不妨可以当作“菜谱”来读一读。在这本“菜谱”中,有一道菜尤为有名,那便是刘姥姥吃到的“茄子鲞”。读过《红楼梦》的一定记得这个细节:种了一辈子茄子,吃了一辈子茄子的刘姥姥在吃“茄子鲞”时居然尝不出其中的茄子味道来。也难怪刘姥姥尝不出,因为这茄子中加的佐料实在是太多了:“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剥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榨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瞧瞧,几…  相似文献   

11.
关四平同志《刘姥姥三题》一文(载《北方论丛》1990年1第期,以下简称“关文”)细心地描绘了刘姥姥性格发展的轨迹;独具只眼地指出:“程乙本和雪芹原著中的刘姥姥,前八十回是形神俱同、性格无异的一个刘姥姥,后四十回里则一分为二,变成了面目酷似而神韵有别的两个刘姥姥”,进而探讨了“原作者与续改者思想倾向、艺术水平、美学情趣的不同”;见解独到地分析了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这个小人物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美学价值,其论不乏新人耳目之处。尽管如此,依笔者愚见,关文有些论述似  相似文献   

12.
最近,翻阅到一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其中在谈及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认为:“刘姥姥十分懂得人情事故,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所以“能达到她要钱的目的”。甚至还认为:刘姥姥的应付,比起王熙凤“善于应付的园滑和机变”“还要高明一些”。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思考再三,不敢苟同。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创造人物形象时,总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人物自己的处境和性格决定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再由他们的语言行动来显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的。刘姥姥这个人物,也不例外。因此,要判断她的阶级属性,只要看看她的处境和她的语言、行动也就清楚了。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府浓墨重彩的形象描写的个中“隐语”、“作者之用心”在于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见所闻,为那个梦寐萦怀着的封建贵族世家歌功颂德;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历所遇,为那些个魂牵梦萦着的贵族剥削者树碑立传,从而完成并实现了作者欲将荣府“已往所赖天恩祖德”、“以告天下人”使之不至于“泯灭”的主观意图。  相似文献   

14.
善于发现     
燕子姐姐: 我是个农村孩子,最远只到过县城,我的愿望就是长大后能游遍全世界。我表姐住在大城市,跟她比我真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刘姥姥”,我觉得自己真是只“井底之蛙”,听她讲城里的故事时我总有种自卑感。风云剑客  相似文献   

15.
住在楼下二单元的刘姥姥,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了,但是身体还很硬朗。她的最大特点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很有趣。有一次,吃过晚饭,我去刘姥姥家找凡凡玩。才进门,就见凡凡的妈妈埋怨刘姥姥把排骨给烧糊了。可刘姥姥却振振有词地说:“这也不能全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雅兴,我觉得《红楼梦》不妨可以当作“菜谱”来读一读。在这本“菜谱”中,有一道菜尤为有名,那便是刘姥姥吃到的“茄子鲞”。读过《红楼梦》的一定记得这个细节:种了一辈子茄子,吃了一辈子茄子的刘姥姥在吃“茄子鲞”时居然尝不出其中的茄子味道来。也难怪刘姥姥尝不出,因为这茄子中加的佐料实在是太多了:“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剥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榨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瞧瞧,几十种佐料加进去了,这茄子的味道还会品得出?  相似文献   

17.
朱凯怡 《云南教育》2007,(10Z):40-41
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贾母盛情款待,席间一道菜,名为“茄鲞”,刘姥姥死也不肯相信如斯美味的东西居然是茄子制成,还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待王熙凤道出炮制秘方,刘姥姥细品果有茄香,方才叹服。  相似文献   

18.
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贾母盛情款待,席问一道菜,名为“茄鲞”,刘姥姥死也不肯相信如斯美味的东西居然是茄子制成,还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待王熙凤道出泡制秘方,刘姥姥细品果有茄香,方才叹服。  相似文献   

19.
读过《红楼梦》的人,想必还记得刘姥姥在大观园吃茄鲞(xiǎng)的情景。凤姐向刘姥姥介绍了茄鲞的制作过程,刘姥姥吃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是用什么做的。经凤姐挑明,又“细嚼了半日”才说:“虽有一点茄子味,只是还不像是茄子。”联想到近几年听的一些语文课,犹如加进了太多的配料又经过复杂的烹制的“茄鲞”一样,少了许多语文味,让人颇有刘姥姥吃茄鲞之感——姑且称之为“茄鲞现象”。本文拟对阅读教学中的“茄鲞现象”作一粗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卡通画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百出”,已成谚语。为了替女儿家挣银子,让外孙儿们吃饱穿暖,刘姥姥故意出洋相,讨贾母、王熙风、小姐和丫环们的欢心,演出了一出出逗人发笑的滑稽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