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乐平爱喝酒。到了晚年卧病医院,儿子张慰军去看他时,问父亲要什么。张乐平摆摆手说"给我带两只热水瓶来"。医院里自然不缺热水瓶,这是父子俩的暗语。是父亲要儿子夹带灌满酒的热水瓶进病房的意思。喝酒能让他快慰,也让他忘记烦恼。这个少年得志、青年成名、历经战乱和运动的老人累了。喝酒和绘画,这两件被他视若生命的事情,在被骤然剥夺十数年后,终于又回到他手里。但是,罹患帕金森病的他却已是进入指摇臂颤的暮年,不能举笔。唯有杜康,尚能解忧。  相似文献   

2.
汽车圈里流传着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1989年,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初次涉水汽车制造业.当时,媒体问他为何要进军汽车业,他答道:"你想想,汽车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这番"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的著名言论,曾被不少圈内人笑为不懂汽车还要干汽车.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11月10日是张乐平伯伯百岁华诞的日子,虽然乐平伯伯离开我们已经十八年了,但乐平伯伯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眼前耳边。伯伯所塑造的不朽的儿童形象"三毛"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伯伯一生所追求、所期盼的"儿童乐园"—所有的儿童都有饭吃、有衣  相似文献   

4.
老张退休已近两年了,组织上一直未调来新的局长,所以他用的桌椅就一直空着.抬头看见对面的空桌椅,我仿佛看见老张在那里坐着写字,或者站着,佝着背细致地为陈旧的纸张刷去灰尘、修补破损……偶尔有人从门前经过与他打招呼,他总是忙抬起头,眯上一会眼睛看清来人后说:"啊,是你,你看我这眼睛".  相似文献   

5.
星期日整理抽屉,不意中翻出解放日报原文艺部主任、现总编辑丁锡满给我的一封退稿信,信中说,很高兴地看了我访问张乐平画家的文章,经同几位同志商量后,觉得介绍张的文字和刊登他的漫画已比较多。张原是解放日报的人,为避免宣传过多,他自己那篇《赞张乐平让版面》也让人民日报刊用。因此,“你的文章也想割爱,文汇报这方面  相似文献   

6.
星期日整理抽屉,不意中翻出解放日报原文艺部主任、现总编辑丁锡满给我的一封退稿信,信中说,很高兴地看了我访问张乐平画家的文章,经同几位同志商量后,觉得介绍张的文字和刊登他的漫画已比较多。张原是解放日报的人,为避免宣传过多,他自己那篇《赞张乐平让版面》也让人民日报刊用。因此,“你的文章也想割爱,文汇报这方面  相似文献   

7.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15):19-20
一 前几天,我到焦作市一家水泥厂采访,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拍下了一张张设备改造照片.采访结束后,立即又要赶到河南煤化鹤煤十矿采访,厂里陪同采访的同志说:"你采访这么辛苦,连我们的饭也不吃又要赶路,像你这样的记者我们欢迎!"我说:"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基层为我们记者采访提供了那么多的服务,记者就应该深入采访,挖出新闻,为基层多发点稿子,这是记者与你们‘两好搁一好’的体现." "两好搁一好",就是记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对基层提供的服务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我们记者每篇好新闻问世,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门卫老张是一皮包工厂新雇用的门卫,按照厂长的要求,他每天都要检查每个离厂者随身携带的物品。老张工作非常认真,第一天上班就严格执行制度,一一检查下班后离厂的工人是否夹带了厂里什么东西,就连工人手中拎的皮包,也得打开来看个仔细。第二天,厂长发现厂里少了不少产品,就把门卫老张叫来,指责他工作失职。老张觉得很委屈,就将认真检查的情形描述了一遍。厂长还没等他说完,便大叫起来,“笨蛋!你怎么不看一眼厂牌,咱们这儿正是皮包加工厂呀!”有位歌星打算送给他母亲一件生日礼物,并且一定要超过他的兄弟和其他任何人的礼物。他得知有只神妙…  相似文献   

9.
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达数十年之久,成为我国现代出版业的先驱和泰斗。他热心搜集、整理、刊播祖国的优秀书籍文化遗产,为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秉持"续古代文化之命,续民族文化之命"的强烈使命感,以不惜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青少年为主的网民的增多,各色各样的网络用语也应运而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漂亮的女孩不再是"美女",而被称作"美眉";称你是"大虾",千万别生气,那是夸你是网络高手(大侠);如果有人发给你"7758520",别以为是电话号码,他是想说"亲亲我吧我爱你".在聊天室、BBS、讨论组里,网络语言漫天飞.网络语言变成了一张通向网络世界的签证,如果你不懂这些另类语言,就难以融入他们的网络世界,就像不懂英语就无法与国际接轨一样.  相似文献   

11.
上海的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好端端安居家中,某省一家卫生小报却突然报道他在看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的电视转播时,因兴奋过度,“不幸猝死”.这条消息刊出后,招致关心张乐平先生的人们纷纷来函来电,甚至叩门探问究竟。有的小朋友听了呜  相似文献   

12.
我很愿意把我二十七年以来在《生活》杂志拍摄的一百张封面的情况作一个简括的说明。我知道,很多读者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且,很自然地要向我们提出对拍好杂志封面的有关问题。我并不相信,由于我是拍摄了《生活》杂志一百张封面的唯一摄影家,所以我就比那些只拍过一张封面或者甚至连一张封面也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流传最广、屡见史书的要算是"宝剑"了.今不揣肤浅,分述如下. 吴季子挂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说,吴国的季布佩剑出游,访一好友.这个朋友很喜欢季布的佩剑,他说:"等我游历回来,就送给你."季布回来时,好友已死.他就在坟前拜祭一番,并解下佩剑,挂在坟边的树上,实现自己的诺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中"一诺千金"的出处.  相似文献   

14.
韩美林 《出版参考》2005,(17):31-32
我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快活的大苍蝇,这一生什么羞辱没受过?尚且仍是滴溜溜的大眼睛,头发不秃牙不掉,上楼下楼都是三台两台不含糊,要不是心脏换了零部件,还不就成精了!其实都很清楚,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文艺界朋友叫我"铁蛋"、"大男孩",说到底我也不"铁",更不是"孩",换个活法就是了.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活得不累.其实真累!我还有一个优点,说改就能改,即使是口头语也能改.这来自我坎坷的生活,用达尔文的话来讲,这叫"适者生存",只要你说得对,我就能改.不对就笑一笑,别让人失了望.这一写猛一看,我还是个精人,精什么,吃亏上当的也"玩"了不少.我想只要不给别人亏吃、不坑害别人就行了,做人不就是要的这个标准嘛!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呀!善可以善,但是不要善得太窝囊,我就是属于窝囊之流的人.黄永玉说:"韩美林说的坏人一定很坏,因为他轻易不给人下结论;他说的好人你千万别相信,才不一定哪!"这样的结论我只有不自在地笑一下,因为他说得蛮对的.  相似文献   

15.
用舌头微笑     
正1951年3月14日,新闻界和科学界聚会为爱因斯坦庆祝72岁生日,记者们希望爱因斯坦"对着镜头微笑",然而这位科学巨匠、卓有声望的教授却做了一个"吐舌头"的鬼脸。也许,人们不明白,为什么爱因斯坦要"吐舌头"呢?而事实上,他在微笑,只是没有循规蹈矩地翘起嘴角来笑——他是用舌头微笑的。一位记者看到爱因斯坦的这张相片,不禁赞叹道:"这微笑,100%爱因斯坦制造。"因为,他的一生都是这样去破除成规,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孑然独立的创新空间。就这样,他可以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无拘无束地异想天开。正是如此,他才能提出"广义相对论",发现"弯曲空间",成为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16.
我和他结婚的第二天,他就给我立下了约法三章:"不得随意动他书房里的任何东西,包括一张小纸片."我以为那里有什么重要的"机密文件",待我在他的"严密监督"之下,参观完毕后,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17.
偶翻<申报>的<自由谈>,想起了张资平.此公在上一世纪的三十年代,曾经以三角四角名噪一时.他办了个乐群书店,出版<资平小说集>,还主编<乐群>月刊,在刊物上登出广告,声称要"搜印全集以飨读者",俨然是文坛巨子.鲁迅先生在<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一文中说: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全部精华提炼出来,"那就是--△".真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8.
通讯要写出情意不容易,要写出个性与风格更不易。最近读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女士写的《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再持——送张乐平先生》(刊于10月7日《解放日报》)深觉它就是这样一篇好通讯。如我记得不错的话,赵女士似乎是专门报道文艺文化界人士的记者。她的很多报道写得很有特点,给人留下不少美好的印象,而现在摆在我案前的此篇那就更为突出。是人总有个性,报道要写出个性才为可贵。张乐平——三毛之父,其人并不陌生。在此送别之际,如何既写出人们心中的情意,又写出人物的个性是要费一番斟酌的。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显然抓住了一个贯穿全篇的“酒”字与“送”字进行开掘,结果写得很富情意与个性。酒,想不到是陪伴张乐平一生的爱好之物。酒中有情思有灵感,正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玉和临行喝妈一  相似文献   

19.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殿试状元。甲午战败时,主张兴办实业及革新教育。民国建立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等要职。张謇四岁时随舅舅进城到城隍庙玩。舅舅教他见了城隍爷要跪拜,但他进庙到神座前准备下跪时,神像突然倒了下来,把他吓一大跳。此事传开后,大家都说张謇定非凡人,因为连城隍爷都不敢受他拜。张謇从小抱负不凡,读私塾时,老师出上联"月沉水底",他对以"日悬天上"。又一次,  相似文献   

20.
现存的北洋大学毕业证书坐实了张太雷大学毕业的观点。张太雷却自认为"肄业"或"中途退学",他未领取北洋大学毕业证书的原因,除了他已经投身革命无暇领取外,不排除他本人并不知道北洋大学为他所在的法科己班印制了毕业证书。"张太雷"的名字是他在京津地区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时的化名,最早记载于邓中夏写于1920年12月19日夜的《长辛店旅行一日记》。"太雷"是其字"泰来"的转音,同时也表明了他立志革命、改造旧世界的志向和决心。这个名字在中共三大期间开始在党内外正式使用。张太雷通过瞿秋白结识张昭德,并多次相聚相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邓洁民是李大钊、周恩来的好友,张太雷是否与邓洁民有交往,缺少史料支持。张太雷第一次赴苏俄途经哈尔滨的联系人应该是张昭德,而不是(或者主要不是)邓洁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