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陵君窃符救赵》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课本注:“[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此注对“赞”字的解释并不错,问题是介绍的“方向”不合语境。诚然,所谓“介绍”总是双向的,即向侯生介绍“宾客”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的注释,舛误有三,现逐一指摘辨正。一、遍赞宾客“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句“遍赞宾客”,课文注:“(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人教社教参译:“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这么注译,颠倒了被介绍者与听众对象的位置,不确。正确的解释应是“把侯生周遍地介绍给客人”或“向(在座)诸位宾客介绍侯生。”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3.
《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云:"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0月第1版)注释道:"[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上述注释很不妥当,"遍赞宾客"应理解为"遍赞(侯生)(于)宾客",即"向周围客人一一介绍侯生"或"把侯生一一介绍给周围的客人",如韦家定《"遍赞宾客"辩证》(《语文知识》1998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文下有一注释是这样的: [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  相似文献   

5.
于扬 《现代语文》2007,(9):28-28
侯嬴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魏国的一个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抱关者。信陵君屈尊求贤,亲自驾车虚左迎接他于大庭广众之中,遍赞宾客,酒酣,为寿侯生前。侯嬴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在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几条注释值得商榷.1."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句中的"遍赞宾客"课本注为"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这原是历来的通说,但从文句的前后连贯来看,此说似不合情理.因为上句写到侯生已经"坐上坐",作为主人的信陵君面对着满堂宾客,怎么能"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  相似文献   

7.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遍赞宾客”一句,教材注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愚以为不妥,理由如下: 侯嬴为“隐于市”的一代高士,对宫廷机密(如兵符存放处,赵王宠如姬等)尚且清清楚楚,对有影响的人更是深有研究,如能预知公子  相似文献   

8.
侯赢是《史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魏国的一个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守门者。信陵君屈尊求贤,亲自驾车虚左迎接他于大庭广众之中,遍赞宾客,酒酣,到侯生前,举杯为他祝寿。侯赢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在赵国危急求救时,为信陵君出了"窃符救赵"之计。当"窃符"完成,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侯生突然主动提出"自刭"之说,使读者费  相似文献   

9.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遍赞宾客”一句,“赞”是引见、介绍的意思。课本注这一句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统编教学参考书译为“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我认为均不甚妥当。问题在于谁是被介绍者——是把宾客介绍给侯生呢,还是把侯生介绍给宾客?课本和教学参考书都认为是前者,我却认为是后者。当然,从表达的内容看,把谁介绍给谁,似乎没多大关系,因为在介绍这一方之后,也肯定要介绍另一方,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相互认识。但这里有个怎样准确翻译古文、发掘其深层含义的问题,所以必须搞清  相似文献   

10.
《史记·魏公子列传》,好几种选本选了,有的选了窃符救赵部分。史文里“遍赞宾客”,《史记索隐》的解释不对,我看到的一些选本的注解也都不对。《索隐》: 赞者告也。谓以候生遍告宾客。选本注解: 赞,称赞,介绍。意谓向所有的宾客称赞侯生。(《中国历代散文选》) 赞扬地加以介绍。(《历代文选》) 一一向贵客介绍侯生而盛称他的贤德。(《史记选》) 向宾客一一介绍侯生并称赞他的德行。(北京市《语文学习讲座》) 遍赞于宾客,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古代散文选》) 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一九六零年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从这些注解可看出转相袭用,以讹传讹。按:(一)赞不是称赞、赞扬。史文“宾客”是动词“赞”的宾语。以赞为称赞.赞扬,成了称赞(赞扬)宾客,这就跟事实相反。注者也知道必然不是称赞《赞扬》宾客,便转而说是称赞(赞扬)侯生。可是史文明说“赞宾客”,又怎样解释得通呢?(二)赞不是告。《索隐》以赞为告,所以说以侯生遍告宾客。宾客已经列坐于堂,若是以候生告宾客,一告就举座周知,哪用着得遍告?(三)给双方介绍,一定应当把  相似文献   

11.
1.遍赞宾客。课本注:“(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主从关系刚好注反,应为“向客人一一地介绍(侯生)。”现代汉语名词不能直接作补语,而古汉语则可以。因此,古汉语的动补关系常被人误为动宾关系。对此,只有根据文意来确定。一般说,可加“于”的是动补而非动宾,如《谦颇蔺相如列传》的“将军战河北(=战于河北),臣战河南(=战于河南)”即是。公子特意请侯生赴宴。一是想在众人面前表明他的礼贤下士,二是想抬高侯生的身价。在这种情况下,侯生自然该是众宾客的中心人物,居于主位,其余则暂居于从位。这样,要向大家介绍的当然该是侯生而非宾客”。故“遍赞宾客”实乃“遍赞于(向)宾客”。课本注恰好颠倒了这种主从关系,而这个错误又是由于动补关系误作动宾关系引起的。又“遍”就字面说是“周遍、普遍”义,但“周遍地介绍”不合现代语言习惯,故“遍”以意译“一个一个  相似文献   

12.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嬴为信陵君最后能救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赵国间接的恩人,是他一手促成了信陵君完成“五霸之伐”,然而此人最后结局是“北乡(向)自刭”。这着实令人费解,他是不是一定要自杀呢?如果他不自杀又会有怎样的结局?侯嬴只是一个年老家贫、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然而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举行隆重的仪式亲自去迎接他,还为他特意到肉市去拜访屠户朱亥,而侯嬴却“俾倪,故久立与客语”。这时,“从骑皆窃骂侯生”,而“公子色终不变”。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待侯生为上宾。试想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信陵君窃符救赵》注释商榷包头市蒙中张姗姗1、“遍赞宾容”。课本注释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而我认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注释是不合逻辑的,也不符合人物的特定性格;从语法上来讲,此注将主从关系颠倒了,语义应是“向客人一一地介绍侯生。”从内容...  相似文献   

14.
新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段话: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故过之”,课本释为“特意地逾越常礼,即指向侯生遍赞宾客”。这个注释是违背文意的。  相似文献   

15.
新教材中仍然保留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经过修订,注释更精练、准确了,但仍然有几条注释值得商榷。“乃谢客就车”应翻译为:“才辞别朋友(朱亥),坐上车子”。公子介绍的对象应是侯生,不是“宾客”。“为寿侯生前”应翻译为:“到侯生面前祝酒(或敬酒)”。“无所辞”,还是旧教材的注释更恰当。“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中,后一个“椎”属于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16.
信陵君等四大公子均以“养士”著称,而功业、人品却有等差,其中唯独“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信陵君业绩、声誉及文韬武略固然远在孟尝君等人之上,但《史记》着意突出的却是他敬老尊贤、“仁而下士”的风范,这正是他为国干城的根基所在。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司马迁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及“以仁义为本”的立言要旨。  相似文献   

17.
1.车骑:左右区别尊卑古代礼俗,席座及车骑(兵车除外)以左为尊,以右为卑;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主客之间,主居右(乘车时叫陪乘、车右等)而客居左。主人乘车去迎接客人时,空出左边的座位(因为御者用右手执鞭御车,主位在右边,会妨害主者,所以主位居左)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如《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因此成语有"虚左以待"。  相似文献   

18.
释“举手”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勿听。”对“举手视公子”一句课本未注,1995年6月第2版人教社高中语文教参第四册译为“举手看着公子”。有不少资料沿袭了这一看法,释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所著《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着诗的浪漫。《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文中人物义薄云天,气贯长虹,令人感奋。信陵君:正气歌文章开头指出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由于他能“下士”,所以“士”才“争位归之”。清人李晚芳在《读史管见》卷二《信陵君列传》中写道:“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好士为国,故其得士之效,亦动关乃…  相似文献   

20.
虚伪的侯赢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写到一个隐士侯赢。这个侯赢在文章中是以一个聪明过人的义士形象出现的,但我仔细品读,却总觉得侯赢这个人非常虚伪。你看,侯赢在信陵君“亲枉车骑”迎他赴宴时,先是“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然后又是让公子执辔至市屠中“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他这一系列活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信陵君府上“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待公子“举酒”,而公子却因为他的缘故慢待满堂宾客。而侯赢却口口声声邀功说“欲就公子之名”。他究竟是成就了公子之名,还是败坏了公子之名?难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