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面人物报道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还曾为新中国的受众提供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精神象征。但长期以来,正面人物报道总是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忘我奉献”、“舍己救人”等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与长篇通讯这样的报道方式及“我树榜样你学习”这样的单向报道模式联系在一起。如今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正面人物报道也应有改革与创新,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就是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2.
且慢感动     
我这个人容易动感情。从报刊上看到孔繁森口对口为藏族老阿妈吸出咽喉里的浓痰,看到吴登云36年如一日在环境恶劣的帕米尔高原救死扶伤,看到高建成抛别新婚妻子在抗洪中献出年轻的生命,我的内心都被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震撼着,灵魂得到了洗礼。 但是,近些年来,我也有不少激动被愚弄、被欺骗。比如,泰山脚下的“廉洁书记”李建学,多令我感动——结果呢?他是个巨资;姚晓红,原山西省绛县法院副院长,被誉为“山西十大新闻人物”、“人民的好法官”,其先进事迹也让我心潮澎湃过——后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却披露,他原来是个地地道道的“三盲”院长:文盲、法盲加流  相似文献   

3.
意外的感动     
前不久我去做一个消防官兵救火牺牲的报道,怎么才能做到感人呢?虽然采访到了两位烈士生前的战友和家属,可是没有寻找到可以感人的点。一个战士无意中告诉了我其中一位烈士的QQ空间。晚上我打开了他的QQ空间,看得出他从小就有做军人的志向,蓝色的背景、穿军装的照片,就连QQ秀也是穿着军装的卡通人物……就在准备关掉这个页面时,一则留言板里的日期吸引了我:10月19日,正是采访的当天!而烈士是在两天前牺牲的,也就是说,在烈士牺牲后还有人在这里留言?再往下看——“天堂也在失火吗?”这个留言把烈士的形象又活生生地推到了我面前。他们这一…  相似文献   

4.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写的文章竟然会被新闻网采用。那几天,我先后接到特约通讯员刘业林、冯作平打来的长途电话,非常高兴的告诉我说:陈大姐,您写的那篇“军中百灵鸟——记军旅歌唱家耿莲凤”一文我们在“千龙网”和“天讯网”里见到了。他们的兴奋之言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我立刻把这则消息告诉了《工人日报》“国防巡礼”版和《光明日报》“军事版”的编辑。他们在欣喜之余说了很多鼓励我的话,作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此时此刻那种幸福感是可想而知的。我由衷的感谢通讯员朋友为我传递的这则信息。  相似文献   

5.
我经常和最基层群众打交道,用照相机镜头拍摄很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事迹感动着我,“小人物”的精神激励着我,通过采访“小人物”,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洗涤,我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这些“小人物”。今年4月1日,我拍摄的又一个图片专题“刘春玲照顾下身瘫痪的丈夫24年不言悔,大爱撑起一个幸福的家”见报,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刘春玲的大爱之情受到了人们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6.
我和湖南省桂东县教育局长胡昭程同志只见过一面,他那崇高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在他去世前后,我曾经四下桂东,采写了《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胡昭程的家庭格言》、《胡昭程活在人们心中》、《日记后面的故事》、《胡昭程精神的力量》等10多篇报道,其中7篇发表在光明日报一版头条。2001年9月,胡昭程被中宣部确定为重大典型。同年11月,我作为胡昭程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今年7月,《教育局长的好榜样》一文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最大的感受是:采写胡昭程的过程,也就是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音响报道是彰显广播新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为报道增添生动性、形象性、具体性,还让受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音响去感动听众,这比记者用大量的文字描述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本文以白山电台获吉林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的录音通讯《“山里红”红在山里》为例,从不同方面论述广播音响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用真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如果文章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当然就不会感动读者。例如,今年温家宝总理到中原油田与钻井工人共度除夕,我就采用了平民化的视角,通过许多最基层的钻井工人的所见所闻,表现总理的平易近人,把感动工人、感动记者的东西进行详述和描绘。我想,能打动记者的新闻一定也同样能够感动读者。因为在我写这篇报道前,中国石化报已经以两个整版,大力度地报道了总理视察钻井队的情况。初五,为了进一步报道45710钻井队学习贯彻落实总理的讲话精神,站长派我采访45710钻井队。如何采写?当时报社领导说让写个消息上头条。按说,这…  相似文献   

9.
叶宁 《新闻实践》2011,(3):45-46
过去一年,“让XX飞”轮番上演,有调侃,有忐忑,有纠结,有无奈。幸运的是,我和全省报道组的同行一样,用良好的心态和踏实的作风,精彩演绎“让心灵飞”。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好摄之徒”,用镜头记录过众多平凡的人们和他们创造的不凡业绩。每一次走近他们,我都会被他们所感动,产生一种把他们拍下来的冲动。 去年2月12日中午,我县一家造纸厂上空浓烟滚滚,四五个十余米高的麦草垛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一旁几十垛麦草和厂房设备危在旦夕。随着消防车的警笛声,我也带着相机赶到了现场。当看到手持水枪、神情凝重的该厂职工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因工厂效益不好,他们有的已经下岗,有的几个月工资未发,但他们此时却奋不顾身地站在火场最前沿。为了拍下这些感人肺腑的…  相似文献   

11.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12.
"感动中国"报道的理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的正面人物报道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及生活态度。“感动中国”的成功在于其顺应报道环境的变化,回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需要,对正面人物报道进行理念创新。本文试结合近几年正面人物报道——“感动中国”节目的概况,分析其理念上的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13.
《新闻窗》2006,(1):17-18
在接到这次报道任务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报道组成员都认为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题材。然而,真正要以它作为报道对象、要确定选题的时候,才发现它绝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反而变成了一个我们再陌生不过的题材。同时,这次报道还有一个主题是“穿行多彩贵州”,要通过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反映今天的变化。这更增添了报道的难度。再翻开贵州电视台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在与“非典”殊死搏斗的战役中,许许多多的“战地记者”,不怕有“中毒倒下”的危险,深入医院隔离区,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报道发出来。第  相似文献   

15.
清醒着感动     
4月28日下午,一个杨絮在阳光下“舞蹈”的日子。我突然被召到记者部开会,告知马上参加小汤山抗非典一线的采访,王文杰主任亲自带队。大脑还来不及充分调动,我便以一个军人的直接反应向组织保证:以一个战士和党员的使命感完成任务。静下心来,便有几分激动和惶惑。兴奋是自不待言的,但毕竟是第一次接受如此重大的突发事件的采访任务,心下不免忐忑。4月29日上午8点,我和机动组组长杜献洲奔赴小汤山。到处是工人,到处是机械,到处是材料,我们满世界找人采访,好不容易在体检大厅逮着了总后卫生部李建华副部长。当时距离原定第一批病人进驻的时间已…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年初,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女工单锋下岗后自筹资金,创办了“风筝工艺社”,安排52名下岗女工再就业。其风筝产品打入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际市场,单锋本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民间艺术家”证书。得到这个消息,我即赶去采访。谁知,单锋却不愿接受采访,她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我的事业刚刚起步,现在宣传报道出去会增加不少麻烦!”后来,我了解到,单锋不愿被宣传报道的主要原因是怕出名后,除工商、税务、城管、联防等该缴的费用外,乱集资、乱摊派、做广告、拉赞助等会连续不断地找上门,增加负担,影响生产。“症结”找到了,我…  相似文献   

17.
1991年,经济状况很糟,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关门大吉。我陷入了很深很深的麻烦之中——我足足欠了银行几十亿美元。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工作,秘书告诉我:“特朗普先生,今晚您有一个银行家的会议要参加。”这是一个半正式晚宴,我以前经常参加,会有2000名银行界人士到场。  相似文献   

18.
李芬芬 《青年记者》2016,(27):37-38
新媒体事件触发新闻价值的“激活”
  今年上半年“魏则西事件”触发了媒体关于“莆田系”“百度”“免疫疗法”“部队医院”“医改”等诸多相关问题的报道,推动舆论持续发酵。此前的“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同样触发了媒体以“酒店”为中心向边缘扩散的大量相关报道,引起了较多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可以说,这些报道的“新闻价值”是被某个事件“激活”的。其实,这个现象以前也存在。2010年10月“我爸是李刚”事件曝出后,“我爸是××”就成了屡被报道的题材,如“我叔是金国友”“我爸就是国法”“我爸是村长”“我爸是市长”等。与“魏则西事件”和“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横向“激活”新闻价值不同的是,这属于纵向新闻价值的“激活”。  相似文献   

19.
据报载,在与“非典”殊死搏斗的战役中,许许多多的“战地记者”,不怕有被“中毒倒下”的危险,深入医院隔离区,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报道发出来。第一个走进隔离区病房采访的央视《面对面》主持人王志说:“这种事情,事前想想,会害怕,事后想想,也会害怕,但真正到了那里,就不会害怕了,因为在那里采访感觉最深的两个字是‘感动’”。看了这段文字,笔者不由也为我们的这些“抗非一线记者”深深感动了。无需讳言,“非典”是一个传染性极强的怪病,谁染上它,谁就会有可能伤命。面对凶残的SARS病毒,医生护士不能回避,他们要救死扶伤;相关科研人员不…  相似文献   

20.
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特征展现了该类文本与《伊索寓言》的相似性,叙述者一定要确认读者已经准确地把握了故事的道德判断后才揭示出叙事的道德目的。出于保证“准确性”的需要,叙述者采取全知视角和叙事声音介入等强势姿态干预受众对"道德"可能产生的异向判断行为。“作者从来就不应该说教。即使是在有明显道德或哲理目的的故事中,也永远不应露骨地说教。”①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