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保护与档案利用是档案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在档案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讲档案的保护是为了延长档案的寿命,其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发对档案的大量利用,势必给档案保护工作带来难度.如果不加强对档案的保护工作,天长日久就没有档案可以利用.档案保护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一、乡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乡镇领导和档案人员档案意识薄弱,不够重视档案工作,档案管理体制没有彻底理顺. 2.档案人员身兼多职,无力管理档案,无法行使指导、监督职能.并且一般档案人员不稳定,部分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使档案工作缺乏延续性. 3.现存档案残缺不全,档案质量差,主要是收集工作制度差,档案制作材料不规范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1城建档案是最大的专业档案.目前,我国对档案性质的界定,基本上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文书档案;二是科技档案.在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中,又各分为若干个专业.其中,城市建设档案是最大的专业档案.与文书档案中最大的政务专业档案(含党务)相比,城建档案有三大:  相似文献   

4.
档案本质属性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定义档案概念的基础.反之,定义档案概念,特别是属概念的不同,对档案本质属性的表述也就自然不同.由于档案概念表述的多样性,档案本质属性的讨论几十年延续不断.事实上,档案本质属性与档案属概念具有紧密的对应关系.厘清这种对应关系对认识档案本质属性和档案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档案作为第一手资料,它的参考价值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档案价值的实现在于对档案的利用.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档案利用效果直接影响档案价值的实现,并且影响整个档案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建国六十年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有关档案对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档案鉴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档案鉴定工作是指对档案真伪、档案价值和档案开放的鉴定.而狭义的档案鉴定工作则仅指对档案价值的鉴定,即鉴别和判定档案的价值,挑选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妥善保存,剔除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并予以处置的过程.一般所讲的档案鉴定工作是指狭义的档案鉴定工作,即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我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1-2000)认为档案鉴定是对档案真伪和价值的判定,而电子档案是根据文件的内容和技术支持状况两个方面来鉴定电子档案的保存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 1.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重点与热点.其中档案网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馆对外宣传与提供利用的窗口与途径.档案馆通过档案网站快速及时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并了解档案用户需求,把握档案利用的规律,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增强社会利用档案意识.  相似文献   

8.
档案鉴定标准与档案法规及档案标准化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档案进馆工作的发展,推动了档案鉴定工作.探析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鉴定离不开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指导.档案鉴定标准在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的运用,以及档案法规对档案工作及档案鉴定工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档案是商代的甲骨档案,之后又出现了青铜铭文档案、简牍档案、金石档案、缣帛档案等,以及我们今天所看到最多的纸质档案.近百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档案的形式日渐增多,大量出现了照片、录音、录像、缩微、光盘档案等. 一、我国档案载体的演变 1.甲骨档案.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历史的档案中年代最久远的,出土数量达十五万片以上.商代留给我们的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就是这种甲骨档案,它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该种档案制成材料之特殊,年代之远,数量之多,在世界范围看也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0.
"档案执法监督"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执法监督"是沿用至今的传统说法,但不准确不规范.本文认为,所谓的档案执法监督主要是指档案行政执法,也包括部分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既是档案行政执法主体,也是档案行政执法监督的重要主体,同时还是档案行政执法监督的客体.相对而言,目前当紧的是大力开展档案行政执法,因为档案行政执法监督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和改善档案行政执法,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使档案法律法规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11.
档案价值形态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档案价值相对性特点的表现.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档案的具体价值或者具体的档案价值.档案价值是对各种档案价值具体的抽象和概括.档案价值与档案价值形态之间是抽象和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融于个别之中,个别包含着一般.  相似文献   

12.
<正>乡镇档案是国家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内地许多乡镇档案工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边疆地区乡镇档案工作却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一、边疆地区乡镇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边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科技文化教育的落后,制约着乡镇档案工作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1.档案意识淡薄.一是不知道档案为何物,甚至连档案二字都不会写,把档案写成“党案”;二是不关心档案工作.以为档案可有可无;三是不了解档案的作用和价值,时至今日,还有的乡镇领导问,“档案到底有什么用”.2.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只要文件不丢失就行了,档案工作搞不搞无关紧要.因此,不重视、关心档案工作.严重地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兰台公关",是指档案业或档案工作的公共关系.它包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馆、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档案院校、档案科研院所和档案社团组织等的公共关系.我这里只着重讲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关系.为什么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档案事业的组织核心,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它对其它方面的档案工作负有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社会到来,档案服务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档案服务既包括档案部门为社会利用者提供的直接服务,也包括档案部门为基层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所提供的指导性服务.档案服务机制是档案部门将档案资源与社会需求、档案工作与社会参与、档案事业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提高档案服务效率,是档案部门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课题.笔者试从档案建设、档案管理、档案编研、档案利用四大方面的服务创新,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和数字档案三个概念,混淆使用的情况比较严重.文章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辨析.认为:档案数字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档案数字化是形成数字化档案的过程,数字化档案是档案数字化的结果;数字化档案不是档案,而只是档案数字形式复制品;数字档案才是真正的档案.  相似文献   

16.
口述档案是档案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口述档案概念传入我国以后,我国档案界有人很快就认同并接受了这一概念.但也有人认为,口述档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值得商榷的概念.口述档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档案.目前,口述档案已成为我国档案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那么口述档案究竟是不是档案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7.
档案的利用联系着社会,联系着千家万户,档案利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档案利用需求呈现出无限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点.档案利用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公众利用档案的需求和兴趣与日俱增,高科技手段拓展了档案的利用范围.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实践性很强,围绕中心工作,创新服务机制,积极进行档案利用工作的研究和探索,是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之一. 1.丰富并改善档案信息资源结构,同时根据社会利用需求,制定整体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规划.随着档案利用对档案信息涉及面越来越广泛,档案载体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强档案资料的收集,要通过多渠道、多方面进行档案的征集,在内容和形式上向多元化发展,逐步丰富档案馆藏.正确处理好各种档案的保存,为档案利用工作打好稳固的基础,使之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收文”不是档案——四论档案形成在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本文论述了"收文"不是档案.从档案的定义和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的唯一性及档案的形成上看,"收文"不是档案.本文认为"收文"是被作为"档案"保存的,并对"收文"被作为"档案"保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还对是档案、作为"档案"和"归档"保存三个概念进行了辨析.结论是"收文"可以作为"档案"保存,但它不是档案.  相似文献   

19.
档案的鉴定工作,全面地讲包括鉴别档案的真伪和鉴定档案的价值.档案界通常所说的档案鉴定工作是指鉴定档案的价值.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就是甄别档案的保存价值,挑选有价值的档案继续保存,剔除无需保存的档案予以销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省、市档案局的关心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鄞州区档案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档案工作"三个体系"建设.创新档案工作机制,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业务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队伍建设,全区档案事业快速发展,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