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主要是指中国人立足中国实际自主建设的具有原创性、确定性、系统性的档案学认识和经验系统。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不仅是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而且是继承、反思、创新中国档案学思想和理论的必由之路。从中国档案学史来看,自档案学创立,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发展,基于自发性研究、计划性研究、组织性研究,历经肇始、形成发展、自主建构三个阶段,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知识体系及其叙事传统。面对新征程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的任务与挑战,亟需观照时代发展,形成自主建构档案学知识体系的自觉;坚持以我为主,形成独立自主和开放包容的建构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努力构建原创性的档案学概念和理论;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档案学知识创新;彰显中国之理,解决国际档案学研究面临的共性问题。参考文献50。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来,档案学理论随着国家政策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体验和科研探索中,深深感到中国档案学仍旧处在改革的实践和原有理论的矛盾之中,其理论仍不能有效地解释与其有关的实践问题,因此出现了危机.不过,这种危机也正是其飞跃的契机.本文拟就中国档案学的危机,进行一些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档案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外档案学理论的传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欧美档案学理论的影响尤为广泛和深刻。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档案学理论对欧美档案学理论的借鉴与自身发展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就此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评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档案学先后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创新期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厘清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学科内核和学理内涵,是保持学科独立性、提升学科话语权、推动学科持续发展的必需之举。本文结合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历史沿革与研究内容,总结出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四个基本范畴及其十六个核心命题,并阐释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四个基本范畴中,档案的本质及其形成规律是学科的逻辑起点,档案管理核心环节设计及理论应用是学科的立足之道,档案事业研究及其社会服务是学科的生存之基,档案学理论与方法是学科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总结归纳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基本范畴与核心命题,有助于更新和延展学科内涵,使档案学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学科之林。图1。参考文献42。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档案学在国际上的发展过程与地位变化,明晰中国档案学的国际化进程,通过梳理国外平台发表的119篇有关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本分析法,从发文数量、发文出版物、发文机构的国别和性质,以及作者为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将国外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划分为萌芽、初步探索、向外扩展、多元繁荣四个阶段并进行主题分析。从加强青年学者的培育、重视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反思中国档案学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至60年代是中国档案学的重构与渐进发展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档案学科体系和档案学高等教育体系的探索和确立时期。本文利用相关档案,从档案学国际学术交流的角度再现了这一时期新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范式论批判的中国档案学发展研究》是一部应用范式理论探索中国档案学发展规律的力作。全书的内容从逻辑联系上可分为理论分析和理论应用两部分,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系统性理念为先导是其呈现出的主要特点;该书的价值在于纠正了已有研究成果中的错误,发现了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促进了档案学范式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界定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外档案学的比较,从档案学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三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的主体内容,并对其建设现状进行了评析,希望能对电子环境下的档案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档案学界关于档案学学科体系和档案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其次,分析了宗培岭教授关于中国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构成;第三,论证了档案学学科体系与档案学理论体系的构成。该文认为,档案学学科体系主要由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和技术档案学构成;档案学理论体系应由档案学基础理论和档案学应用理论构成,不应该包括档案学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档案学的实际整体水平直接受档案学理论研究作用,相关人员需通过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解读和思考,确定具体定位和认知.分析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过程,探索档案学发展的特点,对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就中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内涵和意义、中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判断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标准、中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不足的原因以及如何增强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原创性问题谈了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文摘     
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两个基础点:本土化和原创性姚志强在《档案学研究》2006年第5期撰文指出:20世纪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档案学不断学习西方,寻求中国本土化,形成中国原创性理论的历史。所谓本土化,就是在进行档案学理论研究的进程中充分考虑本区域的传统文化、现实的社会形态与文化建设对档案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尹鑫 《山西档案》2023,(3):36-44
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档案学领域的具体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国档案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档案价值论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国际价值、教育价值、产业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重要价值的进一步彰显,可以从传承和阐释好中国现有档案学学术精髓和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新档案学术体系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中国档案学学术的政治话语建设,构建中国道路的档案学学术自觉、学术自知、学术自信、学术自省,进一步发挥学术体系构建的理论效能、历史效能、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档案学会创办《档案学研究》季刊,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总结我国档案事业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吸取世界各国档案学研究成果中一切有益的东西,推动我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实在是很必要、很及时的.为了抛砖引玉,仅对档案学研究发表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一、关于档案学研究的改革与开放问题档案的产生与管理,仅从文字形态这种档案来说,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埃及的纸草文书,叙利亚的泥版文书,中国的甲骨文书,历史都很久远.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  相似文献   

15.
潘连根教授所著《档案学元理论研究》是国内第一部较全面地研究档案学元理论的学术著作.在该书中,作者以档案学元理论为研究对象,对档案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等12个元科学问题进行了探索.该书具有观点新颖、视野开阔、语言通俗等特点,就档案学元理论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有力地扩充和丰富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阐述了提出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理由,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内涵以及对档案学发展的意义,中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疲软的原因。提出了应该从理论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去衡量档案学理论是否具有原创性。  相似文献   

17.
王传宇教授在给胡鸿杰先生的《中国档案学理念与模式》一书的序中对该书评价中指出:“《中国档案学理念与模式》一书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中国档案学理念与模式的研究.论述了档案学在科学领域中的基本位置以及由此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阐释了档案学合理地融入管理类科学的途径与方法,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改变目前中国档案学研究中的盲从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到目前为止,部分高校开设了档案学公选课,一些学者也从理论与实践上对档案学公选课进行了探讨和尝试。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档案学公选课的定位、内容、师资和教材进行了相应探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更多的国外档案学理论成果通过各种渠道得以引进、传播和借鉴。这些来自不同国体、政体、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档案学理论与我国档案学理论的磁撞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档案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学术信息的畅通和许多共同面对的课题也使中外档案学理论找到了更多的契合点。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更是为  相似文献   

20.
1952—1955年,新中国依托苏联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苏联档案学高等教育经验,通过培养档案学课程教员、建立课程教学研究组织、编译苏联专家讲义和苏联教材及著作等方法推动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创建。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教研人员一起不断推进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强调对中国档案学史、机关工作史等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强调课程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强调档案学学科研究与全国档案工作的相互促进。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高级档案专业人才,为我国档案工作提供了系统的档案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成为新中国高校档案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