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藏传佛教与蒙古地区文化的互相碰撞融合衍生出了具有蒙古地域文化特色的蒙古佛教,蒙古佛教音乐又大致包含了诵经乐、乐舞、乐舞剧及器乐几个部分。蒙古佛教音乐包含了藏、汉、蒙三种文化的不同特色,具有独特的文化多元性,对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其多元性,对其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谢慧敏 《滁州学院学报》2006,8(4):121-122,128
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能打动人的心灵,使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音乐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富有鲜明的社会属性。音乐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精神文化现象,它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蒙古佛教诵经分为藏语、蒙古语两类,蒙古语诵经仪式经历了初创期和完善期,两个阶段以内蒙古梅日更寺第三世活佛罗桑丹毕坚赞为划分点,分别称为“老诵经法”、“新诵经法”。新诵经法经过他创新后达到了完善,在译文格律、经文与韵调的结合、诵经程式方面均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现存梅日更寺蒙古语诵经对蒙古佛教诵经仪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的羌姆是在印度金刚神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以及苯教的祭祀舞蹈,形成的诵经、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寺院大型舞蹈艺术。一方面,它以各神祇作为表演者来宣讲佛教故事,传播宗教教义并祛灾取福;但另一方面,它暗含了对生命中生死的思考,在整个仪式表演的过程中折射出生命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九华山佛教音乐属于汉传佛教音乐,是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传统文化、地方民俗和传统戏曲、传统音乐的影响下,九华山佛教音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地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特征。其法事庄严神秘,其曲调宁静致远、灵空典雅。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提并论。从公元前一世纪到第一世纪,在古印度大陆创造了平等的佛教。此后,佛教已经蔓延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在过去两个汉朝时期从古印度传来。佛教文化也伴随着经文不断引进传播。虽然中国佛教源自古代印度,但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佛教始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起点。本文将对中古佛教的制度与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音乐美学是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说它年轻是因为“音乐美学”这个词首次出现在十八世纪末;说它古老是由于早在我国春秋战国之时,就出现了《乐记》这本音乐理论专著。那么,什么是音乐美学呢?简言之,音乐美学就是“音乐美”的学问。除此之外,研究音乐与外界的关系,如音乐与现实、生活、社会,特别是与人的情感关系,则可称为音乐的美学。要弄清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最好从它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来进行分析。首先,音乐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分支,一个部分。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着重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对艺术的审美关系,它要…  相似文献   

8.
音乐学是艺术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既具有纯科学的一面又具有社会学的一面.自远古先民到当今社会,人类历来都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但作为社会的人,我们既不要把音乐看得高于一切,也不能忽视音乐对社会影响和作用.没有音乐的社会是沉寂荒凉的,没有音乐教育的教育是干瘪而粗糙的.我们要正确理解“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和“非乐”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属性。指出音乐是社会的产物,反映社会的兴衰治乱;音乐家是社会的一员,其思想情感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音乐与社会是互动的,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与另一方的变化相互关联着。举例分析了社会条件为音乐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制约着音乐的发展。认为过分强调音乐的工具性,会背离音乐艺术的本质,陷入文化教条。  相似文献   

10.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全民信奉的宗教,它自传入该地区并逐渐占居统治地位后,至今仍然兴盛不衰。长期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整个西双版纳地区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与公众的道德心性却日益颓废。人心转换,道德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佛教关注人生,把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成佛得解脱的阶梯,一直以来就是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发挥佛教对社会人心转换、道德建设的独特作用,是佛教适应社会、利益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扩大自身影响、弘法的需要。发挥佛教道德教化作用前提是挖掘,其关键是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加强佛教信徒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其为基点感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从其总的方面来说,形成了若干特征.从思想形态来说,其特征一是圆融精神;二是真常佛性论,任其自然的修行法.作为一种宗教,中国佛教的外在形态更具有地域特征,如中国佛教没有大规模教团组织;管理众多寺庙的是僧官系统,僧官制度是国家行政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大规模的寺院经济;中国僧众所承担的世俗义务要大于其作为宗教神职人员而得到的特权;吸收及改造了中国民间文化的成分,如占卜与谶纬对佛谶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铁路作为“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工具”,它在中国的起步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然而,它的出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铁路加快了人口流动,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快了地区间信息传递的速度,扩大了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转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可见,铁路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社会嬗变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社会的精神产品,它的历史历来被当作某种社会现象来看待,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凝聚。社会是文化的驻地和载体,在这个载体中,“真”、“善”、“美”谨慎而有效地守护着自己的文化领地。音乐与各层次间跨文化的对话、冲突、整合形成了整体文化发展的动力,音乐作为文化系统中艺术层次的子层,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脱社会,充当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上帝。历史的变迁常使音乐无可奈何地变化自身。因此,讨论音乐,应从历史的层面上,在一定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和历史的条件下对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对音乐教育作文化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音乐艺术以其特殊的魅力而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它以自身的独特特性服务于社会,通过音乐功效实现其对人类社会的教化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艺术学的视角来看,音乐艺术有提升人类社会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两大方面的功效,它在以审美功能为主导的网络系统中,相互渗透和融合,对于人类精神层次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层面和其社会功能作用层面,探讨音乐艺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和发展影响。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深入于中国文化之中并作为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其影响主要集中并体现在中国的社会教化方面。自魏晋开始,儒佛道三家开始交融互补,并且在政府和民间,佛教都取得了成功。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道德学说中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部分,从而更加符合国人的道德习惯,达到儒佛一致,成功地融入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教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佛教传经者与佛教信徒由于能够严格地遵守清规戒律,钻研义理,博览群书,故此一时成为有着巨大示范作用的道德楷模,得到胜过儒家大师的尊重。随着三教合流,三教相互借鉴,各为统治阶级所用时,佛教道德学说在其华化的过程中,也逐渐被认同,它在大众中的教化作用就会确定下来,从而在更为深远的意识上和更为广的范围内有效地发挥其意识形态力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音乐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接班人的作用愈来愈被人们重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利用艺术作品特有的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等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和社会功能,成为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不可忽视的课题。不管音乐以何种形式呈现,它的内容归根到底是感情,音乐的音响形式是感情的直接载体。它能够把发展变化的感情以及感情的“色调”、强度、力度、幅度及其变化单独或综合地表现出来。所以,在音乐的世界中,音乐的美是多姿多彩的。  相似文献   

18.
音乐美育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美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很大作用.音乐美育可促进人们进行物质生产,促进社会理想教育,助推社会的健康向上,所以在当今时代推广音乐美育有其深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乡会组织大量涌现。徽宁旅沪同乡会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徽宁旅沪同乡会建立的初衷是为旅沪同乡提供服务。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它不仅仅为在沪同乡服务,也对徽州地域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关怀不仅是物质的救济与保障,同时也需要有心理与精神的抚慰。佛教慈善在某种意义上既可以提供物质的救助,也能够提供其立足于慈悲精神的心理关怀。大乘佛教"六度"以"布施"为首,而布施又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及无畏布施,其中财布施主要指物质救助,法布施则指向精神关怀。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少佛教团体深入灾区,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救济和精神抚慰。佛教团体在汶川地震灾难中的举动,既践行了佛教慈悲和布施的理念,也拉近了佛教与社会的距离,很好地实现了佛教的社会关怀功能。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佛教社会关怀功能的实现还存在着诸如缺乏组织性和专业性、缺乏民众认同与充分理解以及存在相关制度层面的阻碍,这些问题如能得到妥善解决,必能使佛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