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特别是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思想作了新的提炼和概括。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和精神以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坚持用“三个代表”来建设党 ,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真正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力和创造力。一、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其中…  相似文献   

2.
阶级斗争的形式固然是跟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转变的,但是已经形成成为一种力量的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对阶级斗争的形式的发展和转变也有一定影响.如果我们说:历史的基本线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然没有说错,可是不够全面.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位科学巨匠都说:历史的基本线索是阶级斗争.这样的得法,并不是说可以低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要说明阶级斗争仍然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说起.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乌托邦的多向建构和多维消解主要包括庞大媒体平台、党管报刊原则、开放式媒体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消解,重新审视这一历史,加强新闻执政能力建设无疑成为执政党的首要课程。加强新闻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正确处理好媒体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关系,切实地铲除封建思想文化并千方百计解放生产关系,转变传媒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传播内生态科学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商鞅变法,曾遭到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儒家的反复攻击。在深入进行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研究商鞅变法,正确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斗争。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向前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急剧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形成的情况下,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中,毛泽东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只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并采用了在生产关系领域不断变革和在上层建筑领域“继续革命”的方法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是体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体制,相应地邓小平采取了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6.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们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就是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问题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当实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两个一百年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历史任务的提出绝非偶然,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精髓,又结合了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提出的新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意识,是对国内外发展经验的概括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的理论主线是当今我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正确地把握这条主线,并恰当而紧密地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就能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克服与澄清错误认识。比如,我国的改革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有些学生却总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为了摆脱自身的危机。我们的《社建》课就按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这一理论主线的要求,考察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历史进程——首先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然后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以后自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在现阶段,就必须调整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帮助学生比较具体而深入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澄清了所谓改革是摆脱危机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试卷中,特别是在选择题中,经常会遇到对历史根本原因的理解与判断,很多考生常对此感到束手无策。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根本原因是指导致某一历史事物发展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下面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来判断在历史事物发展中,什么是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要找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例1: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的、最基本的动力。因此,认真研究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新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对国企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国企改革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临基层建设年的绝佳时机,基层国有企业如何才能把握机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为。加强"三型"党建工作,既可以加强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同时也是助推生产经营的利器。  相似文献   

12.
侯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9,(5):71-75,9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彻底摧毁国民党旧法体系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苏联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一些急需的科技立法活动。这些立法活动适应了当时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对于打破敌人的严密封锁、壮大革命的力量,产生了积极的法律与社会效应,并为新中国科技法制建设奠定了可资利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后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 ,着重从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上强调监督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吸取了建国以后党在民主监督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 ,强调制度监督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 ,为党和国家的权力监督由“人治型”向“法治型”的过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监督思想在可操作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方式的探索已历经70多年,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中关于政治领导的探索成果,二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为党执政方式的发展带来的变化;但又不乏惨痛的教训,这集中体现在长期以来对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人治与法治、政策与法律的关系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15.
浅谈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就不能不研究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实践和理论。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要求全党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因此,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重要认识和理论,对于我们党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梳理和分析了群众路线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教训,提出党在新时期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时代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其执政方式亦必然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发生转变.在依法治国方略下,执政党应当正确处理好党的政策、行为和法律的关系,与行政、立法、司法机关积极融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要当好中国先进化的领导,就必须坚持以下“五结合”:经济建设与化建设相结合;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化继承与化创新相结合;化建设的科学性要求与大众性要求相结合;“一手抓繁荣”与“一手抓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而成功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正确有效的政党制度。但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就当前而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应抓住两个重点,即基层民主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积极拓宽思路,而开展"两期统筹"工作就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开展"两期统筹",坚持把符合条件的优秀积极分子优先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体现正向的激励导向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也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成熟与考察时间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