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节译自日本《蒙古学向导》(全国书房 ,1 947年 )第 2章 ,著者考察了归绥的 (今呼浩特市 )大召、小召、席力图召和包头的福征寺等 ,对喇嘛教众神像及在喇嘛教寺庙中的布局特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赠金     
范冲淹9岁时,听说山东长山有座醴泉寺,寺里的长老很有学问,他便一心想到那里去读书。后经过母亲的同意,他终于来到了醴泉寺。不过寺中僧多粥少,生活非常困难。 一天晚上,范仲淹在月光下读书,长老见了,拿出一块面饼悄悄放在石桌上走了。范仲淹专心读书,竟没有发现,起身的时候饼子被衣袖扫落在地上,他弯腰拾起饼放到原处。  相似文献   

3.
李森 《家教指南》2007,(6):33-36
通过对文献记载唐武宗、后周世宗两次法难和青州龙兴寺具体实物造像以及曲阳修德寺、博兴龙华寺、乡义寺集中掩埋多座寺院佛像旁证事例的分析考察,以更加坚实的证据揭示出龙兴寺400余尊佛像确实并非全为该寺一座寺院造像,其中还包括青州其他寺院的佛像在内.  相似文献   

4.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藏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喇嘛教。历史教学中在讲述清朝对西藏的统治时,必然提到清帝对喇嘛教首领的册封,学生对此往往感到突兀,不知喇嘛教从何而来,亦不理解为何清帝要册封达赖和班禅。因此,有必要阐明喇嘛教如何兴起与活佛转世制度是怎样确立的问题,以释教学中出现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门与树     
何捷 《小火炬》2010,(1):52-52
山腰有座庙,山脚有两棵树。两棵树分立路的两边,像一道门,上山的人走到这儿心里就觉得爽起来。有一个信佛的人决定在这儿捐建一座寺门。一个月之后,寺门建成了,骨子里是钢筋、水泥、砖头,  相似文献   

6.
正灵悦寺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是内蒙古现存惟一一座受封镇国公营建的佛教寺庙。灵悦寺全寺有一百多座佛殿经堂,其建筑分为歇山、硬山、楼阁三种,为中国内地式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7.
公元一二四○年,在蒙古贵族方兴未艾的扩张热潮中,元太宗窝阔台之子阔端遣兵进入西藏,从此揭开了蒙藏关系的序幕,西藏的喇嘛教也就同时为蒙古人所认识。有元一代,自萨迦座主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并封为帝师后,蒙古上层统治者始终与喇嘛教保持了密切的联系。西藏喇嘛作为将西藏划入大元帝国版图的僧侣集团,确曾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但是除此而外,他们依仗帝王的宠信,“怙势恣睢,日新月盛,气焰熏灼,延于四  相似文献   

8.
圣佑寺是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圣佑寺建筑宏伟壮观,气氛庄严肃穆,是昭苏县境内蒙古族牧民进行宗教活动、求神祈祷的场所。始建于公元1889年。借用民族学、文献学和宗教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圣佑寺的组织结构、宗教活动、寺产及收入来源、僧众组织情况等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向学界展示在西域多元文化背景下,藏传佛教寺院文化的独特性与包容性。进一步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区,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喇嘛教是佛教的密宗同西藏地方固有的本布(黑教)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教派。十五世纪初,西宁喇嘛宗喀巴到西藏向萨迦派(花教)法王求法时,根据喇嘛教的基本主旨,著作经典,颁行戒律,将喇嘛教应用到游牧封建社会,并改革其原有宗教仪式,创立了喇嘛教的格鲁新教派。当时,西藏地区喇嘛教内部,除了宗喀巴创立的一派之外,还有其它很多教派。它们主要有:宁玛(红教)、噶举(白教)、萨迦和本布等。在这些教派中,除去本布类似原始的萨满教以外,宁玛、萨迦、噶举等盛行于十五世纪以前的喇嘛教及其支派又被统称为旧教,以别于宗喀巴创立的新教。由于元朝皇帝曾向旧教法王们赠赐红帽,它们又被称  相似文献   

10.
乌兰夫在主持内蒙古社会改革中,践行了喇嘛教与社会、民族发展相适应的宗教制度改革思想,包括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庙仓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喇嘛和喇嘛教改造等,使蒙古族人民获得一次社会解放、生产力解放和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叶,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普遍陷入困境。各寺院耕地和牧场开垦殆尽,多数寺庙拥有数量不等的房产。经济来源单一,主要靠出租房产、地产所得收入维持生计,来自政府的和民间的布施收入越来越少。寺院佛殿僧舍破败,无力维修。世俗社会的侵夺和僧侣集团内部的盗卖,使寺院经济陷入更深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是佛教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作为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佛教,其整体上呈现出衰微与变革之势。寺院僧人无法维护其寺产,寺产经常被社会各种势力侵夺,业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民国时期寺产被侵夺的方式大概可分为外部侵夺与内部侵夺两种,以外部侵夺方式为主。民国时期的寺院僧人对寺产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其维权主要是通过佛教组织,并借助法律诉讼工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僧寺藏尼经、女尼潜居僧寺、女尼布施僧寺、相互纳赠与助葬、僧团的集体活动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敦煌僧寺与尼寺之间的往来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乌兰夫关于党领导内蒙古民族实现区域自治思想主要包括: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充当内蒙古民族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内蒙古民族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如何保障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民族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领导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庄——措古隆为例,探寻了民族地区在旅游业开发背景下,基层社区文化所发生的重构。措古隆是香格里拉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庄,它毗邻于滇西北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噶丹·松赞林寺,深受藏族传统宗教文化影响。随着迪庆州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发展,寺院参与旅游业的程度逐渐加深,这对措古隆村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或深或浅的影响。该文通过措古隆村文化变迁的镜像,探寻旅游业发展对民族地区基层社区文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融支持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近年来,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金融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着融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规模小等制约因素。分析了金融支持内蒙古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能源产业的特点,提出了创新金融市场,推动内蒙古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提升内蒙古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区域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产业拥有和保持竞争优势中最重要的竞争力。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与国内其他旅游强省相比,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提升内蒙古旅游业竞争力已势在必行。提升内蒙古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包括:明确发展思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建立旅游产业集群、加大旅游宣传促销。  相似文献   

18.
自有明确献记载以来,东胡、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活动于包括内蒙古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燕、赵、秦等国通过战争迫使游牧民族北迁或将其打败,中原诸国进入今内蒙古,筑长城,置郡,对内蒙古部分地区实行管辖。战国时期,古代不同明不同民族在内蒙古碰撞外汇,历史上的内蒙古地区一直是游牧明和农业明交互影响、彼此吸收、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关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成为旅游研究新的热点领域。不同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重点分析了内蒙古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对内蒙古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晓峰  臧全红 《家教指南》2011,(3):62-69,129,131
莲花寺是陇东地区唐宋时期重要的石窟寺之一,唐代造像以阿弥陀佛为主,龛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宋代造像题材丰富,以涅槃像和罗汉像为主体,兼有阿弥陀、观音、地藏以及部分释、道题材造像,显然受到了陕北地区同期造像的影响,反映出特定历史条件下陕北及陇东地区石窟造像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