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释“扶案”──与陈力和同志商榷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陈力和同志《“扶案”别解》《语文月刊》94年5期)一文(以下简称《别解》),认为教材《祭妹文》的“予披富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中的“扶案”一词,人教社的《教参》等书译为“扶着小桌”,或...  相似文献   

2.
也谈“阿”和“宁”的语法性质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7期刊出的宋金兰《谈谈“阿”和“宁”的语法性质》一文(以下简称宋文),对初中语文五册《十五从军征》中“阿”和“宁”的语法分析,大有商榷之处。我认为课文注“阿”为发语词固然不确切...  相似文献   

3.
陈之藩先生是台湾散文名家。他的散文名再《谢天》、《失极的兰花》被选入台湾中学国文课本,《钓胜于生》分别被选入香港和大陆的中学语文课本。据我所知,一个作家的文章能入选三地课本的、且受到如此普遍欢迎的、陈先生是第一个。被余光中先生称为“通人”的陈之藩,“教的不是文学,是电子学。”‘准国外成了科学学者,在国内却是文学名家。”(引自余光中《鬼雨》)但我们对于陈先生其人其文却了解得很少。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两部工具书;一是《台湾新文学辞典》(四月1人民出版社,1989年Ic月出版)并没有设立陈先生的条目;一是《台…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课本第六册,选有白维国先生《曹雪芹与(红楼梦〉》一,内中写道:“由于贾母的溺爱,贾宝玉得以长期在内帏厮混,也是由于贾母的疼爱,失怙无依的林黛玉从扬州来到荣国府,客观上为宝黛爱情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据《咬嚼字》2006年第12期丁学军)关于“失怙无依的林黛玉”云云,丁学军先生已作了驳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是“文化遗产”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比喻的本体文小燕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大宅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比喻“文化遗产”,课本的预习提示也认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徐高峰 《学语文》2005,(5):46-46
《触龙说赵太后》(见高中语文第一册)“念悲其远也”一句,课本注为:“为她远嫁而伤心,念,悲伤也。”按此解释“念”“悲”当为同义词。其他文献对这句话的解释均与课本不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惦念着她而且伤心她远嫁于外。”中华书局出版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解释为:“心里惦念着她,伤心她远嫁于外。”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们教《鲁迅的精神》这篇课文,往往把张定璜和他的《鲁迅先生》说得一无是处。翟秋白说他是“嗡嗡嗡的苍蝇”,课本注释说他的“三个冷静”是“胡说”,他的文章又发表于《现代评论》,还能不彻底否定吗? 最近,从《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册中、读了《鲁迅先生》一文,深深感到我们“想当然”的推论完全不对,即使是“三个冷静”的说法,也未必什么大错。  相似文献   

8.
课本中的鲁迅作品用字解疑四川宜宾县二中周照明中学语文课本中选有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有些字常与一般的写法不同。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啪”写作“拍”,“像”写作“象”,“匾”写作“扁”,“桑葚”写作“桑椹”,“臃肿”写作“拥肿”。这些...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文章“Textbooks Enterthe Digital Era”编译)当年马克·吐温先生曾预测说,传统的课本将彻底消失。这在当时还被认为是夸夸其谈。但现在看来,他的预测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0.
<正> 《说文》:“今,是时也。”杨树达先生《词诠》进一步发挥说:今,时间副词,犹今语“现在”。 于是,注释古籍的几乎没有对“今”字作注的,统编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的“今”字也无注释。似乎“现在”已是文言“今”字的唯一义项了。虽然,《词诠》在“今”字下列有四个义项,裴学海先生《古书虚字集释》列有九个义项。 事实上“今”在古籍中的用法绝不止“现在”一义,据我们考察,“今”的用法颇为复杂。下面以中学课本中的《孟子》二章、《赤壁之战》中的。“今”字为例,结合其他篇目,简要地剖析一下“今”字的用  相似文献   

11.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用“烂醉如泥”来形容人饮酒过量,醉得扶都扶不住,瘫成一团的样子。如《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王庆一日吃得烂醉如泥。”又如《聊斋志异·黄英》云:“曾(姓曾的书生)烂醉如泥,沉醉座间。”那么,何以用“烂醉如泥”来形容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呢?“泥”又是什么呢?明代陈继儒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眉公群碎录》中说:“醉如泥。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则如一堆泥。”又《中华大字典》引《五色线》一书云:“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然。”二书所言相同。原来“泥”是一种虫,…  相似文献   

13.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为‘驱’的假借字来解释,也是缺乏根...  相似文献   

14.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15.
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一诗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首句曾被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胡涂始》一文所引用,这篇文章近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作为教材。最近读了一个学校语文组关于这篇文章的教案,其中把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句话解释  相似文献   

16.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一诗在对“六合”进行注释时:说古时候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是不妥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纪,如一月二月三月等”,“至于以天干配合地支来纪月,则是后起的事”。其实,在1987年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单元知识《学点古代文化常识》中也曾提到过:“古代纪月,常用序数”,只是编者在这次修订时忽略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氓(《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为“忠厚的样子”可也。王力先生《古代汉语》、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同。此本毛传“敦厚之貌”也。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戏笑貌”,林庚、冯沅君先生《中国历代诗歌选》“笑嘻嘻地”,程俊英、蒋见元先生《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嘻笑貌。《韩诗》蚩作嗤”,亦可。朱  相似文献   

18.
在《<呐喊>自序》(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里,鲁迅先生叙写了自己在“五四”前夕的悲哀与寂寞时,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位老朋友金心异”,经过与他的一番辩论后,“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可见,这“金心异”还是鲁迅先生战胜寂寞、开始呐喊的一位契机性的人物。课本在“金心异”下注道:“指钱玄同。封建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林琴南曾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课文《阿房宫赋》,注“歌台暖响,春光融融”为:“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注“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为:“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注这四句话为:“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很明显,课本注释对王力先生的注释既吸收又有所修正。吸收有二:1.将“歌台”与“舞殿”两句分开解释;2.“冷”与“风雨凄凄”是因为“舞袖引起的风”所致。修正有一:将王力先生“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修正为“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笔者以为,王力先生和课本的注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四句话应作“互文”分析并且运用了“通感”手法。  相似文献   

20.
当年“陕军东征”的代表人物之一程海以长篇爱情小说《热爱命运》蜚声文坛,被冠以“言情圣手”的美称。他继《热爱命运》之后推出了《苦难祈祷》。该书被中国青年出版社推荐参加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角逐,系陕西省的三部参评作品之一。新千年伊始,程海先生又推出了长篇新作《人格粉碎》,完成了他的“命运”三部曲。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写作技法上还是思想深度上,程海先生已向前迈出了很大的步伐,显得更加成熟、老练。中央电视台也与程海先生达成了影视剧改编权的协议。短篇小说《三颗枸杞豆》入选香港中学课本和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