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小学德育的目的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而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科。那么,在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德育的功能呢? 一、思想品德教学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两个方面。而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在于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信念的确立及掌握正确的道德评价,而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形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发展儿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使教学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发挥品德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教师就必须追踪课堂,延伸课后,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进一步优化品德课堂教学的效能。1.制定道德规范,让教学目标具体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借助于班集体相应制  相似文献   

3.
本调查选取了500名师范专科生,通过对回收的441份有效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学生品德心理发展水平不随年级的增高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发展不平衡,男女学生品德心理发展水平差异不显著,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品德心理发展水平差异也不显著,学生干部的品德心理发展水平较其他学生高,学生党员、团员的品德心理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学生。  相似文献   

4.
科技教育时学生品德的发展在许多方面起着促进作用,既包括对道德认识的促进作用,也包括对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意志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生品德教育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本文试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作一些介绍。一、道德认识。低年级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比较肤浅,容易表面化。他们会把“勇敢”与“冒险”混淆起来,甚至做些不守规则的动作,以示“勇敢”。同时,他们在道德判断上,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课程实施直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品德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占人有“品德如玉”之说,如果把学生的品德比作一块天然的玉石,那么,笔者认为.教师在雕琢这块玉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相似文献   

8.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如果能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将生动的品德认知行为与反映国内外经济、社会生活实际的时事新闻结合起来,就能扩大学生的品德认知视野,夯实学生的品德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部分教师生硬灌输多,学生主动求索少,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强迫学生接受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违心的道德认识,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在内心深处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育者应依据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加强学生道德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此本文从一下几点阐述:①加深道德认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②培养道德情感,训练思维的自觉性;③注重道德评价,训练思维的批判性;④指导道德行为,训练思想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众多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品德有所偏差学生。要转化他们可以从其心理根源入手。品德有所偏差学生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偏差。因此转化他们就需要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及培养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导向、调节和激励等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三方面的功能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和培养道德行为,从而有利于转化品德有所偏差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东南沿海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沿海地区儿童少年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积极向上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早熟”,对于经济发展和物质利益的认识趋于多样性和不平衡性.针对以上现状,教育应认真研究和改进学生品德评价标准,学校应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15.
《小 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品德的结构(上)”、“第三章”品德的结构(下)”是全书的第二部分 ,也是重点部分。这部分教材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一、品德结构的组成系统 ;二、品德教育过程的组成要素及其相关关系 ;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四、国内外有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研究的介绍 ;五、关于品德培养的一些心理学问题 ;六、学生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相关知识。这六方面的知识注重把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理论上对品德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揭示了…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而且,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将德育实践活动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认知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可参与性的环境和创设丰富的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的参与、讨论与体验,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从而有效地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获得人生道德熏陶,提高其判断能力和选择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知情意行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是支配道德行为的核心。道德情感则依附于道德认识 ,对调节道德行为 ,促进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 ,只有当客观事物被人们所认识 ,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 ,而当人们对一定道德行为产生强烈的爱憎、好恶情感之后 ,才能从内心体验中明辨是非 ,提高认识 ,并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 ,小学生尤其是这样。遵循学生品德内化的规律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着力于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  相似文献   

18.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四种成分。道德认识来源于道德实践,其内心的体验就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促使个体产生道德信念,成为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规律,注重道德实践和道德内化,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后进生和部分失足者。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教师分析其表现及成因,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矫正。只要教师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的。一、传递正确的道德信息,培养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否则,就不能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进行自我教育,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在体验中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