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书 院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唐代的书院负责校刊书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尚不是教育组织。到了宋代,书院成了讲学的场所,或为公办,或为私办,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 曲阜为推崇孔子而设立的书院,有洙泗书院、尼山书院、春秋书院、石门书院,称为曲阜的“四大书院”。《曲阜县志》记载:“尼山为至圣诞生之地,洙泗乃至圣设教之区,历朝建有书院,并设世官享祀。”《阙里文献考》曰:“书院本为春秋讲学而设”。这四大书院…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它起源于唐而形成于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扬州书院创建较早,自宋代开始,历代均有兴废,而以清代书院最具规模。柳诒征《江苏书院志初稿》称:“江宁布政使所属各府之文化,以扬州称首”,“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这三所书院所以能闻名遐迩,主要得益于“两淮鹾利甲天下”。清代扬州为两淮盐运中心所在,书院划归盐务,“谕商捐修,并定每年经费,更新其制”。所以扬州书院的“廪之给,视他郡为优”。名师硕儒纷纷…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清代东北第一书院”的铁岭银冈书院(前身名“致知格物之堂”),由清代原湖广道御史郝浴创建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它对清代早期铁岭文化的影响具有着开发和发展的意义,有筚路蓝缕之功,对今天的铁岭本土文化仍然有着深刻的渗透。为此,从铁岭近代文化状态、银冈书院的产生和发展、银冈书院教育对铁岭文化的贡献、银冈书院对今天铁岭文化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对繁荣和发展铁岭现代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谈古代书院藏书与书院教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书院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随园随笔》)那时官方设置的书院设学士、直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职,其职责主要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为学术研究机构。除官方设立的书院外,民间也有私人创建的书院,大多为读书治学的地方,渐渐发展成为聚徒讲学。唐代的义门书院“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同治《九江府志》)书院差不多就是如此沿着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下去的。而这样的书院,又多成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例如清代江宁钟山书院的历任山长,有杨绳武、夏之容、钱大昕、姚鼐、程恩泽、任泰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5.
明天启年间所编《白鹿洞志》关于白鹿洞书院主洞“聘而未至”者并不完整,除广东陈献章外,实际上江西信州儒士娄谅及其高足夏尚朴亦是明代白鹿洞书院主洞聘而未至者。陈白沙、娄谅及夏尚朴不领书院教席与他们的学术旨趣有关。  相似文献   

6.
书院与府州县学是我国古代两种主要教育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地方教育体系。但书院与府州县学有所不同,“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书院即古侯国之擘也。居中讲习者,固宜老成宿望,而从游之士亦必立品勤学,争自濯磨,俾相观而善,庶人材成就足备朝廷佐使,不负教育之意”。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各地设置书院的目的是为府州县学中的优秀生员提供进一步深造和入仕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中国古代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自唐至清,书院在中国古代存在时间达千余年之久。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鼎盛时期,其书院数量之多、种类之全、规章制度之严密以及学术成就之突出,均是前代书院所无法比拟的,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书院主要有四种类型: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辞章为主的书院,晚清西学书院。各类型书院均极为重视道德教育,其长期积累的一些有益经验,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书院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中国古代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自唐至清,书院在中国古代存在时间达千余年之久.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鼎盛时期,其书院数量之多、种类之全、规章制度之严密以及学术成就之突出,均是前代书院所无法比拟的,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书院主要有四种类型: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辞章为主的书院,晚清西学书院.各类型书院均极为重视道德教育,其长期积累的一些有益经验,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明代书院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也是重要的藏书之所。从书院藏书的发展轨迹、书院的藏书特点、书院藏书的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对明代书院藏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文献调研与案例分析,提出“图书馆+书院”模式的背景基础为“相续之历史”与“相类之职能”,阐述“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发展现状,即全面覆盖、各具特色、组建联盟、注重宣传等,总结“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实践成效,如推动中华典籍推广、提升服务效能、扩大交流合作等,并提出“图书馆+书院”模式在运行保障与运行方式上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土人宁愿舍弃官学而进入书院学习,是因为书院在当时,实在占有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位置——既是最高学府,又是一块重要的学术圣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书院的发展史得以证明。(-)过去很多人在研究书院发展史时,提到书院兴起原因,往往都要引来人王应贼的说法:“汉初郡国往往有夫子庙而无校官,且不置博士弟子员。其学士尝课试供养与否,闲不见传记。然请儒以明经教于乡,率从之者数百人辄以名其家……则分书院近之矣。前代康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为群居讲习之所,为政者就褒表之。若岳麓、白鹿洞之类是也…  相似文献   

13.
藏书是构成书院的“三大事业”之一,历代书院都比较重视藏书,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在北宋开宝九年(976)创办之初,就有专门的藏书之所,无论是楼阁的建设者,还是书籍的采购者、图书的管理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其中的篇章。岳麓书院详备细致的图书管理制度与其“书不费能藏,贵能读”的藏书宗旨是分不开的,把藏书和读书联系起来,突出读书的重要性,这是对书院藏书注重利用、注重发挥藏书社会教育作用的精辟见解,是书院藏书的特性所在。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4.
蒋国经 《湖南档案》2010,(11):11-14
清末“湘水校经堂”力倡教学内容服务于社会实践而闻名全国,另一所与之完全类似的书院——“沅水校经堂”,因其僻处湘西边远之地的沅州(即今芷江),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最早可追溯到文华公书林。1903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武昌文华书院成立大学部,原有的一所名叫“日知会”的阅书馆不敷使用,书院决定修建图书馆。美籍管理员韦棣华女士升任馆长,主持建馆。1908年书院改名为文华大学时,图书馆已具相当规模。1910年文华新馆落成,立名为“公书林”。本馆至今仍收藏着部分文华公书林藏书。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今吉安即古庐陵、吉州辖区内各县、市书院的情况,反映了“章节义之邦”的人风采。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苏生,后名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南海先生”。生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卒于1927年。光绪癸已举人,乙未进士,授工部主事,为我国近代改良派领袖。尝与弟子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有“康梁”之称。康氏初以上书变法之志不达,乃返广州筑万木草堂讲学蓄书,所藏多属普通之书。戊戌之变,家被抄,其书移广雅书院。《广雅书院藏书目》附列卷首,所云奉督宪发下寄存书目,即其时康氐所藏。  相似文献   

18.
书院与《四书》自宋以来被并列为重要的理学标志。清代书院的形态相对宋明有所变化,其对《四书》之安置也出现了新的嬗变。从讲学到考课,清代书院教士以《四书》义理为宗之旨趣一脉相承。乾嘉之时,《四书》在书院的核心文本地位并未随精英学人的学术重心转向“五经”而动摇。阮元和张之洞先后掀起书院调整《四书》安置的风气变革,并造成了典范性影响。这种尝试的思想学术史意义当然毋庸讳言。但若将视野拓展至整个国家文教系统的经书安置中,不难发现其限度是明显的。整体来看,从乾嘉到同光之际,提倡“五经”或“十三经”,尝试改变书院独尊《四书》地位的效果有限。不管清学演进中学术旨趣如何转移,书院对《四书》的安置始终保持着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19.
书院与府州县学是我国古代两种主要教育形式,他们共同构成了地方教育体系。但书院与府州县学又有所不同,书院是对地方官学中的优秀生员作进一步培养的地方,书院的教师水平和学生质量都远高于府州县学。正如清政府在一篇上谕中所说:“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书院即古候国之学也。居中讲习者,固宜老成宿望,而从游之士亦必立品勤学,争自濯磨,俾相观而善,庶人材成就足备朝廷佐使,不负教育之意。”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各地设置书院的目的是为府州县学中的优秀生员提供进一步深造和入仕的机会。一、清代山东书院概述清代山东书院…  相似文献   

20.
肖英 《兰台世界》2005,(11):59-59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从伯父召趋辽东”来到铁岭,入银冈书院读书六个月。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铁岭时几次提起“我12岁时在铁岭银冈书院读过书”。当时陪同视察的邓颖超同志对铁岭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新田说:“周总理来铁岭前回想起少年时期在铁岭的情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他登的第一座山就是龙首山,他进的第一所学校是银冈书院。他早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