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从1996年元月1日起,推出面目全新的“新闻广角”栏目,树起新闻评论性节目这面鲜艳的旗帜。《新闻广角》全是记者自采、自播、自述.是一档敢于旗帜鲜明亮出记者观点的评论节目。回顾三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定好位、做到位。不越位是办好新闻评沦性节目的基本准则和永恒主题。首先,定位要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设计,定位是首要问题,《新闻广角》创办之初,定位为“追踪社会热点,评说大众话题”,我们尽量想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热点”、遴选出“大众话题”,但有时自己也是茫然与失措的.正反两方面体…  相似文献   

2.
1994年2月28日,在南京电视台12频道开播的“社会大广角”新闻栏目,每天黄金时间准点播出。收视率调查表明,“社会大广角”的收视率一直很高。“社会大广角”的成功,和它紧扣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疑点,紧紧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更和栏目坚持理性的特色不可分离。回顾一年来,“社会大广角”栏目所进行的理论宣  相似文献   

3.
“无冕之王”一般是人民群众对新闻记者的一种尊称,是社会对新闻职业的一种赞誉。对此荣誉,记者应该谦虚谨慎,不能自冠其名,然而对一种概念,每人可以有各自的理解。笔者认为,在纯新闻写作思维的境界内,记者可以谦称“无冕之王”、堪称“无冕之王”、敢称“无冕之王”。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跑”是采访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好报道任务,在“跑”的过程中还必须解决往哪里跑以及“跑与看”、“跑与想”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纷繁迷离的现实社会,记者究竟应该“跑”向何方呢?我在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寻到的具体答案有二。一是跑到群众中去。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其前途也在群众。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采访到有意义的新闻。范长江谈到他的采访经验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都有朋友。现在有些记者去访问,有点类似办官差,  相似文献   

5.
杨春梅 《新闻前哨》2010,(12):28-30
纵观近百年社会事件新闻传播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新闻生产者的大众化演进趋势。伴随传播技术的革新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从“文人办报”到“群众参与办报”,从新闻通讯员、新闻报料人再到“公民记者”.新闻生产者大众化的演进趋势日益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及新闻业态。探寻新闻生产者大众化演进趋势,认清公民记者在新传播时代的价值,发挥公民记者传播新闻的积极作用,规范公民记者的新闻传播行为,是新闻传播业健康发展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6.
陈影 《声屏世界》2004,(7):44-44
为使广播新闻节目更具可听性,记者们将目光和话筒投向了广大基层群众,重视采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这些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播音方式播出,往往会拉大广播新闻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新闻从采写到播出产生严重的影响力衰减。但如果让广播记者“说”新闻,直接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用它比喻新闻采访十分恰当。一个记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写出人民群众欢迎的好新闻,青年记者,尤应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植根群众之中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克服“自我意识”,树立群众观念。青年记者绝大多数是刚出大学门,社会阅历肤浅,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自我意识”比较强,群众观念较为淡薄。青年人精力充沛,勇气十足,文化基础较好,  相似文献   

8.
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新闻需要选择。从广义来说,它包括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也包括群众对新闻的选择;从狭义来说,它仅给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这里主要研究的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的目的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不是“有闻必录”,“有事必报”,而必须着眼于受众的需要,着眼于新  相似文献   

9.
三中全会以来,文汇报进行新闻改革。抓了四个问题。一,什么是新闻?新闻的本源是什么?这是针对“四害”横行时新闻的“假、大、空、长、套”提出来的。二,新闻要不要有“共同兴趣”?解决这个问题,是为了使记者从读者普遍关心的事物中开拓新闻题材。三,如何正确理解新闻的指导性?主要从报纸的任务和新闻的社会职能两个方面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使记者认识新闻的指导作用是通过事实来吸引,感染读者的。四,新闻如何做到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生活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围绕着这些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努力。  相似文献   

10.
朱林珍 《视听界》2008,(2):99-99
i.潜心捕捉新闻亮点 行话说,“脚板底下出新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矿藏”,存在着许多新闻亮点。要想捕捉住这些亮点,记者就必须“吃透两头”,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挖掘、寻找新闻素材,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反映他们的呼声和愿望。  相似文献   

11.
报道节日新闻是新闻采写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在医疗卫生行业里更是不言而喻。医疗卫生行业是涉及医院、医护人员、患者、健康保障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因此,医疗卫生新闻也是最“接地气”、信息量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民生新闻。本文以《河南日报》近两年的医疗卫生新闻报道为例,以笔者采访期间真实的感悟与体验为主,阐述党报记者应该如何透过枯燥深奥的行业话题找到社会关注的“热新闻”。报道节日新闻是新闻采写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在医疗卫生行业里更是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策划”在新闻工作者中引起了争议,由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进行认真的讨论是必要的。有人认为新闻策划属媒体管理范畴,是媒介对其新闻活动进行的谋划与设计,有人则认为新闻策划就是策划性新闻,是指“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由记者参加规划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并予以报道的一种行为”。对于后者的看法,新闻界内部分歧较大,因此,本文主要就新闻本源能否策划的问题作一些探讨。目前,由媒介或记者个人“策划”出来的纯属杜撰的假新闻并不多见,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一些媒介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华西都市报》策划并报道的“解救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新闻的困惑与慌乱时统宇本文对闹哄哄的中国社会新闻传播的现状,充满厂难以抑制的悲哀与忧愁。本文认为中国当前社会新闻的困惑与慌乱,是整个中间新闻界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显现出的困惑与慌乱的缩影。尽管“社会广角”、‘”社会1司刊”、‘4;会特写”等等...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向社会公开传播的一种信息,具有开放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开放度不够高,还存在着某些封闭状态,群众想知道的事情难以知道,因此,提高新闻的开放度,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新闻的开放度,就要按照十三大提出的“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的要求,及时报道党政领导机关的活动情况和信息,及时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充分反映群众  相似文献   

15.
所谓“热点”,即一定的时间中,大多数群众特别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笔者认为,根据“热点”所源于的领域不同,大致把“热点”分为政治热点、经济热点、文化热点、社会热点等几大类。这样有利于使“热点”问题细致化,也可使记者在对“热点”的把握上有充分依据或提供方便。 “热点”的宣传报道是新闻媒介较难把握的问题,报道好“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应该追求的较高境界,更是一个新闻部门领导应有  相似文献   

16.
莫以“无冕之王”自居──谈舆论监督中的媒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传媒对社会生活施行的监督,属于广义的社会舆论监督的一部分。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监督。 然而,毋庸讳言,现在,有少数新闻工作者却借用手中的权力,打着新闻舆论监督的旗号,为自己、为小团体谋私利,或者借用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其它方面的目的,给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造成不良影响,以至于人民群众对某些以“无冕之王”自居的记者很是反感和不满,对某些媒体上刊登的“批评报道”也不屑一顾。综合起来看,目前不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有以下几种现象: 以舆论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闻是有党性的,新闻传媒是无产阶级政党教育引导群众的“喉舌”;而新闻专业主义则要求,新闻传媒不为任何政治集团和经济集团服务。有人认为:这是一对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的党性原则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冲突,党性原则会扼杀“新闻自由”,喉舌论有损新闻的“客观公正”;媒体是第四种权力、是社会公器;记者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党性原则是第二位的。这类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解释性新闻的特征与作用解释性新闻这一体裁,我们似乎比较陌生。其实,它已经存在了四十多年。而今,不少人不识其“庐山真面目”,只不过鲜有人研究它,少有人提醒、重视、掌握它罢了。什么是解释性新闻?笔者以为,解释性新闻,就是记者以敏锐的眼光洞察、挖掘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那些为人们所关注而又不解的问题,那些直接影响到当前群众切身利益而又一时尚难解决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地客观地分析,阐释出产生的原因以及经验教训的新闻。因此,解释性新闻有味儿、耐读。“硬”中有“软”,是介于调查报告、新闻述评、问题新闻之  相似文献   

19.
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记者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笔下的新闻就会出彩。有的记者善于用“逆向思维”,因此,他的新闻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有的记者善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他的新闻作品就能举一反三,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最近我发现,使用“延伸思维”去观察社会,可以深化主题,写出主题深刻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20.
“深入”出新招——让记者时时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夯实“安身立命”的根基 钱江晚报近几年来针对新闻队伍中出现的“飘浮”之风,为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先后推出这样两招: 一是“记者上岗”——上好当记者的“第一课”,在深入群众中求“贴心”。“报道要上去,记者要下去”。钱江晚报的记者把“下去”和“贴心”结合起来,把深入群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他们从晚报的报道更具贴近性的要求出发,从1991年3月开始采取了“记者上岗,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