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沫若的六部抗战历史剧创作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情境之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尽管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从内容层面上来分析,"斗争"是它们共同的叙事母题.郭沫若把"斗争"作为抗战历史剧的叙事母题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时代背景和他本人的精神气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他创作心理的深层动因.郭沫若是一个革命的有机知识分子,复杂的身份归属和角色认同使得他有意识地去维护革命的意识形态,从而与当时的以国民党为首的反革命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而他创作抗战历史剧的深层心理机制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一生崇儒,他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确立了原儒的基本精神为“动”的精神。从五四到抗战,郭沫若根据时代的需要,围绕儒家“动”的文化精神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其阐释体现了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建构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检索近十年来关于郭沫若与抗战文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回避其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遗憾,更多的论文远远没有达到深入挖掘郭沫若自身精神立场的高度。当然,这些遗憾也与中国抗战文化与抗战文学研究本身的困难有关。  相似文献   

4.
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班主任精心的管理。随着社会对培养学生要求的改变,更迫切地向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亦师、亦友、亦亲人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兼职班主任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师生关系和谐,则学习气氛轻松愉快,学生身心可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是现代中国很富于个性的一位文化名人。在气势磅礴的“五四”反传统的呐喊声中,他的文化心态尤其具有特色。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郭沫若正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心态,回答时代的挑战,才成为时代的骄子的。研究郭沫若留学期间,即“五四”时期的文化心态,无疑会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郭沫若从日本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在抗战期间(1937-1945),郭沫若创作了数量不少的旧体诗词。这些诗词一方面标志着郭沫若作为诗人驾驭新旧两种诗体的能力日渐纯熟。另一方面,抗战时期郭沫若旧诗创作从数量上远远超过新诗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变化和个人身份转变的影响。他的旧体诗词描写抗日战争的苦难,歌颂人性仁爱的光辉,号召同胞们团结起来保卫祖国,是对古代诗人如白居易"诗歌合为事而作"、杜甫"诗史"等优秀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王维亦官亦隐心态从形成过程、原因、表现三方面作一探析,诗人早期充满儒家积极入全世思想。中年以后却选择了渐渐消沉,原因在于时代、家庭、精神三方面因素。其诗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浓郁的禅意,正是他化解或逃避内心矛盾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刚一爆发,郭沫若便毅然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战。国民党某大官在欢迎郭老回国的会上说:“目前的中国就像一列火车,国民党就是这列火车的火车头,蒋委员长就是火车司机。”郭老接过话头说:“问题在于司机称不称职,要是他喝醉了酒,或者他开的方向不对,全列车就跟着遭殃了。”郭老的话使得在座的国民党官员又羞又恼。郭沫若在重庆担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一面从事繁重的文化工作,团结鼓舞进步的文化力量投入抗日救国和争取民主的伟大斗争,一面又以旺盛的精力,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思想史、农民战争史、历史人物和史学理论的研究,为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对抗战时期郭沫若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的成果作一番整理,以期揭示抗战时期郭沫若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的贡献。一、抗战时期郭沫若对历史人物的广泛研究1、对先秦诸子的批判“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一…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自传集记录了其个人成长的经历,又融进了他的批判性思考及切身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缩影。通过郭沫若自传了解当时中国经历的变革,因这些变革给郭沫若造成的重要影响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对时代的反思,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郭沫若的风雨人生和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介绍周作人因其文名而长期被忽略的在编辑出版领域的贡献,对其前期重要的期刊编辑活动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探察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对其文学创作及编辑行为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艾略特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造诣非凡,而且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诚然,艾略特通过大量用典、戏仿、戏剧独白等写作方式,使作品与自己所倡导的"诗人应与传统相一致"的理论相吻合,然而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个人的生活经历,背离了他本人所提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等理论。本文拟通过分析艾略特的代表作《普鲁夫洛克的情歌》以及《荒原》等深入探讨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文学主张的离合。  相似文献   

13.
李军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2):21-23,68
20年代的朱自清在思想与精神世界里有着颓废的倾向,这与他的个性、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颓废的人生状态影响了他对文学的认识。强调文学的想象,文学的技巧,强调文学在人生中的地位与作用。《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个实验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孙犁个性心理及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童年时代的家庭生活经验。他自幼就形成了胆小内向、恋家思旧、情感细腻、注重细节等倾向于女性化的个性心理特征,他早年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相应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欧阳詹与儒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詹是中唐时期著名的闽籍文学家,也是闽地考取进士的第一人,他的生活和创作与儒学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儒学文化深深影响着他的思想、生活与仕途;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他也在生活与仕途的艰难跋涉中,在其一生所致力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时时处处诠释着儒学文化,宣传着儒学文化的经典精神。  相似文献   

16.
经过了青春期的躁动之后,郁达夫逐渐表现出中年文化心态的特点来,并潜在地影响到他的创作。中年文化心态一方面是他个人性情与人生体验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是文化认同心理的表现。随着中年文化心态的形成,他也逐渐向传统文化与审美的方向靠拢,抛弃小说选择游记、诗词正是这样一种合乎性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苏轼一生的主要经历来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过程,以代表性作品分析、探讨作者在人生观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风格。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富有艺术生命力,这与其内在情感和人格魅力有着紧密联系,作品反映出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佛老思想影响下的平和心态、豁达的人生态度等。苏轼作品真实地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界的思考,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超然物外的人文精神,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8.
胡适以科学为人生观的基础,以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来对待自己的文学批评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究其原因,乃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的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独立,敢于质疑文学批评界的定论,并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二,尊重事实,小心求证,孜孜寻求文学活动中的真理。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早年推崇浪漫主义,后来改为提倡古典主义,即新人文主义.正是其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以及他对人性的提倡,使他选择翻译充满人性光辉的<莎士比亚全集>.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一生撰写了大量杂文、文学作品和政治策略性文论(包括拟订语言文字拼音草案等)。其实,这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瞿秋白以写作参与革命行动的政治行为,从而展现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政治品格。瞿秋白文艺探索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政治,文艺是其立足点,而文化则是原点与迷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