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招招鲜     
本期第一招: 欲知后事如何“于是二人起身,算还酒钱。方欲走时.忽听得后面有人叫道: ‘雨村兄恭喜了!特来报个喜信的。’雨村忙回头看时,——要知是谁,且听下回分解。”这是《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最后一段。“祖师道: ‘……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毕竟不知向后修些什么道果.且听下回分解。”这是《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山,心性修持大道生”的最后一段。古人写章回小说,每到一章一回的结尾.便有这么两旬: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相似文献   

2.
小说的悬念,也叫“扣子”。据《现代汉语词典》一书关于“扣子”的解释是:它常在“章回小说或说书最紧要、最热闹时突然停顿的地方”。其作用是:“能引起人对下一段情节的关切”。而这在章回小说和说书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模式就是: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然而早在章回小说诞生之前,已为小说家广泛运用,不过不叫“扣子”而称为悬念而运用和设置悬念这一艺术,在唐代小说中已经普遍而出色。  相似文献   

3.
评书往往在情节最波澜起伏、听众最投入的时刻,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戛然而止,一下子就把你的兴趣和注意力抓住,使你产生非听不可的强烈愿望。这种吸引人高度注意的艺术手段,叫悬  相似文献   

4.
用一个案例贯穿一堂课教学的始终,如诗,留下了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歌,留下了韵味,“声已了而音未了”;如散文,留下了遐想,“形散而神不散”;如章回体小说,留下了悬念,“欲知下文,请听下回分解”;如电视连续剧,留下了期待,“每天都有精彩继续”。  相似文献   

5.
曾经有历史教师将历史课比作“说书”.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就应该化腐朽为神奇.像说书先生那样将事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说书中常用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完全可以借鉴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这就是所谓的“悬念”教学。  相似文献   

6.
凡是听过“评话”的人都知道,一场评话总是设计在一个故事情节的高潮中结束。当说到紧扣听众心弦的时候,说书人突然宣布:“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急于了解故事情节的听众,好长时间都在思索着故事将如何发展。当然对评话也就越来越感兴趣了。我们一堂数学课也应该让学生象听“评话”一样,在思维的高潮中结束,使学生课后  相似文献   

7.
古时候,在听说书的时候,每每到故事情节发展到紧要关头,说书人突然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吸引你继续听下去,这样,听众在下次一定会乖乖前来“报到”。这种方法在古代小说里常用,俗称“卖关子”,也称之为“设置悬念”。同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偶尔也卖个关子,设置个悬念,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  相似文献   

8.
巧布空白,诱导兴趣。有位教师课堂上这样提示学生:鲁迅的《社戏》描写了江南水乡看“社戏”的情景。我国地域辽阔,风土人情各异,在北方小镇看“野台子戏”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学生自然跃跃欲“读”。  相似文献   

9.
博客高三     
《中国高校招生》2006,(11):41-42
“我们被地理老师无情地抛弃了……”(一阵假意的痛哭) “抛弃了?为什么呀?”。 “呵呵,别听他瞎扯,听说是换老师了。” “是吗?新老师是谁?” “至今神秘面纱尚未揭晓,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教室里不禁一阵“拳打脚踢”,伴着阵阵欢笑)  相似文献   

10.
所谓制造悬念就是在课堂讲解的关键处特意停下,大有“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之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擅长制造悬念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马士钧 《辽宁教育》2007,(11):50-53
[原汁原味] 师:校内有一门功课,叫“数学”,校外也有一门功课,叫“奥数”,在“数学”前面加上了四个字——“奥林匹克”。你们谁知道“奥林匹克数学”与普通的“数学”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2.
叶欢 《现代语文》2007,(6):126-126
说书人喜欢在一回末了卖个关子,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吸引听众下次再来听。"请"字是敬辞,显得很礼貌,听众听了舒服。现代人很注重人际礼仪,不吝说"请",叫人家坐下说"请坐",让人家讲话说"请说",写文章指明出处或需要参看的地方,也不忘说一句  相似文献   

13.
明清小说中每个章回的首尾常有一些程式化的言语。如“话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这些程式化的言语常用来表示情节的过渡,交代故事的背景,提起下文的悬念等,在中长篇小说中有一定的作用。《金瓶梅词话》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颇具特色的作品,在其文学语言上也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其中之一便是它的众多的程式化言语,或用现代说法,即“套话”。研究“词话”中的“套话”,将有助于弄清词话的特  相似文献   

14.
甲: 大家都叫我“小皇帝”,真没劲!乙: 那叫你什么呢?甲: 现在有歌星、影星,也叫我什么星就好了。乙: 歌星里有“四大天王”、“四小天王”什么的,就叫你“天王星”吧。甲: 这个名字好听。我也给你起个名字,就叫你“冥王星”吧,都是“王”。乙: 我才不做什么“冥王星”呢,难听死了。叫我“海王星”还差不多。甲: 已经有“海王星”了,那是我爸爸。乙: 你爸爸怎么成“海王星”啦?甲: 我爸爸是船长,一年到头驾着海轮飘洋过海,周游世界,岂不是“海王星”吗?乙: 那你妈妈是什么呢?甲: “金星”呀!乙: 我知道了,你妈妈身上戴着金项链、金耳环、金…  相似文献   

15.
王娟 《教书育人》2007,(12):38-38
评书艺术家说评书,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高潮时,就会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吊”听者的“胃口”,诱使人们继续听下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法,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效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一般说来,适宜设置“悬念”的时机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16.
我刚接手八(1)班时,学生名字还叫不全,便请课代表按座位抄了一份名单。记得有一位同学叫“王志运”,可我总是叫他“王志远”。我觉得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志存高远”、“宁静致远”。我也喜欢“志远”这个词。  相似文献   

17.
听惯了“老师”的称呼,到托班乍一听孩子叫自己“阿姨”还真有点儿不自在,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没有老师好听。有几次,我差一点就说了“叫老师!”但看见孩子们那无助的眼神和对“阿姨”深深的依恋时,我想叫“阿姨”也行。静下来细想想,托班孩子来幼儿园,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没有安全感,“阿姨”是他们惟一的靠山,因为孩子们在家基本上习惯了“阿姨”的称呼,到了幼儿园,叫“阿姨”比叫“老师”还亲  相似文献   

18.
“气”字,在我们中国人的话语中几乎无处不在,比如说一个人生气了,叫“怒气冲天”;高兴了叫“喜气洋洋”;如果萎靡不振,叫“泄气了”;如果精神抖擞,叫“神气十足”,等等。最典型的是,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人就是有了这个“气”才活着的。  相似文献   

19.
小朋友大多有自己的小名,在家时长辈叫起来显得非常亲热。外国人也有自己的小名,也是亲朋好友间常用来表示亲热的称呼,叫爱称、昵称、略称。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作者叫巴德·舒尔伯格,而文中作者的妈妈却叫他巴迪,是不是作者写错了  相似文献   

20.
早晨叫儿子起床是最让我们头疼的事情,要叫他起床必须有三次:第一次是“预备叫”,第二次是“正式叫”,第三次是加大音量的“最后通牒叫”。天天如此,很烦。儿子也因此形成了一种依赖。我和妻子商量,一定要把他这个恶习改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