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维护教育史专业的独立性,以卡伯莱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史学家追求职业取向;以克雷明为代表的新教育史学家以学术取向为导向,倡导教育史和社会史的结合,但两者在宣扬新教的虔诚、民主的向往以及功利主义的奋斗精神三位一体的“美国价值观”是一致的;而克雷明的教育文化阐释模式也大大拓宽了教育史学家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WAS P即"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以及美国传统教育史学代表人物卡伯莱及其代表作《美国公立教育》出发,探讨了卡伯莱教育史观的WAS P文化倾向,以达到进一步加深对以卡伯莱为代表的美国传统教育史学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史学的创立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于18世纪初。在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出现了最早的教育编年史。建国以后,随着美国学校教育及师范教育的发展,教育史家遂将研究重点由欧洲教育史转向美国教育史,并从各州教育史研究发展到综合性的美国教育史研究。1919年卡伯莱(E.Cubberley)《美国公立教育》的问世是美国传统教育史学范型确立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范型在美国教育史研究中一直占主导地位。1960年,贝林(B.Bailyn)发表《美国社会形成中的教育》,抨击了卡伯莱模式,被视为美国“新”教育史学的宣言书,拉开了20世纪后半期美国教育史学变革的序幕。此后,美国教育史学的变革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是以贝林和克雷明(L.Cremin)为代表的温和路线,二是以凯茨(M.Katz)和斯普林(J.Spring)等为代表的激进路线。当代美国教育史学的多元化发展已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4.
克雷明的<美国教育传统>是其三卷本<美国教育史>的结晶,该书是建立在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克雷明在<美国教育传统>中重新界定了美国教育史的研究对象,进而开发出了美国教育史研究的新方法.虽然克雷明的教育生态学理论产生于人们对美国教育制度持普遍怀疑态度的时代,但克雷明仍对美国教育制度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克雷明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教育史学家之一,他提出“相互作用论”的教育史学观,为美国教育史研究同时也为各国教育史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他以“相互作用论”教育史学观为指导,对美国二十世纪前半叶盛行一时的进步教育运动给予了全面而理性的评价。他本人也因其在美国教育史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而成为美国教育史学界一位受到高度评价和赞扬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教育历史:本性迷失的过程--对教育发展的"另类"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通过分析三种对我国教育史研究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史观的分析,指出了进步教育史观的局限性,认为应当转换认识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历史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教育史观的形成是中国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与成熟的标志之一。不能说中国教育史学科已形成了自身的史学理论体系,但反映当时时代的特征,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教育史观,表现出中国教育史学科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8.
受"一点四方"与"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史观影响,少数民族教育史研究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研究,有着促进中国教育全面和整体发展的现实功能,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为深刻的表征,而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将会对构建"多元一体"教育史观,焕发教育史学科活力与促进教育史学科学术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米定斯基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旧教育史观具有简化论、依附论、斗争论、规律论、线性论、工具论等特征,其核心是以简化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教条化为手段,以教育史研究目的的工具化为结果。这种教育史观的消极影响是阻碍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根本原因。批判旧教育史观的目的在于正本清源,科学确立教育史学科重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开创者和教育史学术研究的奠基人。在理论层面,他们着重对学科基本范畴进行厘定,努力构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范式。一方面,受留学经历的影响,他们的学科意识明显增强,更多地关注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学科概念及研究对象的探析,夯实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还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史观,尤其是实证主义教育史观和相对主义教育史观的提出,为探究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在实践层面,他们躬耕教坛,着力完善“中国教育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培养研究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生力量。总之,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留学生群体,立足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追赶时代潮流去把握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趋向,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克雷明是美国著名的温和派教育史家,其代表作是<美国教育史>(3卷本).本文从克雷明的教育史研究的功能、教育史研究的受众和教育史的编撰三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了评述和思考,指出其教育史研究处于两难之中.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碎片化"现象影响了外国教育史学科基本目标的实现。借鉴全球史观的理论与方法,变革外国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叙事单元,树立全球性教育史观;回归教育历史的交流与合作本性,加强教育交流史研究;科学认识世界文化与教育发展的中心及其位移,客观评价不同文化与文明体系对人类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均是有助于实现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基本目标的必要尝试。  相似文献   

13.
克雷明教育史编撰之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动机表明,教育史学家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也从反面证实,我们平常所接受的教育史文本,只是多种可能性中可选择的一种.教育史研究需要抛弃二元对立的视野,更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扩展认识视野,丰富史学内涵,扩大受众数量,甚或修正我们的教育史认识.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课程史研究最早是作为传统教育史的次领域而萌芽的,秉持传统教育史的进步史观、重视史料、编年体叙写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域的转向和修正教育史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史研究开始思考与教育史的关系,并自觉寻求课程历史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后结构思潮和课程研究“理解范式”的影响下,课程史研究走向多元理论解释的路径。应从课程史与课程理论内在关联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基石之一,也是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其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以整体史学观为基本理念,加强课程内容的通识性和特色化建设,适当增加外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与多元文化教育史教学内容,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教育问题史,重视"中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学"课程的联系和沟通。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酒井直树的"世界历史"观的评论,指出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之下,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多元文明史观"具有怎样的内在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在新的"世界历史"观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又将怎样面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革,观念为先.教育史学变革,亦以教育史观的变革为前提.教育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历史实践活动的总观念,反映的是教育历史理解的目光与视野.教育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教育史研究者目光与视野的变革.中国教育史研究一直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实践唯物主义是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唯物史观在当代的新发展.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  相似文献   

18.
由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首创、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发展的文化形态史观,从文化角度阐释历史的兴衰得失,并将文化看作经历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强调打破文化中心说,提出文化多元论和等价观,运用挑战与应战来解释历史的衍生和演进等。这些观点为教育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对于开拓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构建大教育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教育目的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赫尔巴特和杜威是"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当然代表,都有自己的教育目的观,二者在教育史上都发挥着"里程碑"式的作用.文章对他们的教育目的观进行比较,找出有关教育目的的一些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史学科研究范式的反思与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史学科的传统研究范式具有遵循直线式进步教育史观、注重宏观的编年体研究、采用思想—制度模式划分研究内容、学术语言追求客观中立等特征。这些特征规范下的教育史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教育改革的需求,时代要求教育史学科应体现研究的现实性、生动性、全面性和生成性,这就需要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实现研究范式与时俱进的转换。当前,研究范式的转换尚在史料建设、研究主体的素质及学科独立性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