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思维和思想(观念)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之同一过程中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它们经常与意识一起作为同“物质”、“存在”相对的精神现象的同一概念而使用的。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它们是有区别的。具体说来,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反映过程,高级的反映过程。  相似文献   

2.
李向成 《教书育人》2001,(12):12-12
在创新教育研究中,人们常常使用创新意识、精神、思维、能力几个概念,现实中一些人对这几个概念所表达的含义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了对创新教育理论的准确把握,下面本人就这几个概念谈一点认识。 笔者认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四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在创新教育中各自发挥不同作用。一般说来,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导观念,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具有创新观念,没有这种观念,就不会产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更谈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心理方面的特征,是凝聚在人的心理层…  相似文献   

3.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一书中指出 :“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个主体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心意之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 ;属于外界的客体 ,也即是物质一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样我们就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 ,任何一件事物都可归入这两类之一 ,不是主观的、精神的 ,就一定是客观的、物质的。”所以 ,从哲学上讲 ,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称的一个哲学范畴 ,是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 ,是指认识的一切对象 ,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它表示在人类意识之外和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东西。有时客观也…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先人,何时萌发一种自觉的创造意识,即自觉自为地进行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意识?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这种自觉的创造意识,要在人们摆脱“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之后,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前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与此同时,社会分工也发展起来,这种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当分工发展到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就“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①这就是自觉自为的物质和精神创造意识。在中国远古、上古时代,有一个字(也是一个观念),可以作为先人物质、精神的创造意识萌发的标志,这就是“道”;有一部书,完整地反映了先人  相似文献   

5.
世界统一于物质。千差万别、五光十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存在过程。对事物存在过程的认识,则在于对其相对独立的物质整体的认识,恩格斯指出:“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单独的考察它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10页)为科学认识相对独立物质整体提供了科学的导向。如何把意识这一“实在”从世界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单独的考察,笔者曾试拟“初探”、“再探”已分  相似文献   

6.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性和创造才能,包括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几个方面。创造性精神是创造力的激素,是“创造性来潮”的引爆力和内驱力。创造性意识则使创造活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方向性。创造性思维则表现为一种“发散型”和“求异型”的思维形态,即在思维过程中,当原有的思维模式已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能以超常和独特的见解另辟新径。从而使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 在这三者中,创造性精神和创造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陈宝香 《四川教育》2000,(10):33-33
重视“问题解决”,是80年代以来国际上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问题解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问题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都是重要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循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那么不仅整个思维活动不是学生独立完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谁可以否认技术和物质的强大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甚至替代了精神的活动。它们越来越光明、合法地延伸向生活的细枝末节,并且不断地扼杀人们意识之中的美妙成分——“那种完全漠视物质存在的精神姿态不仅空洞,而且脆弱。”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精神是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有意识的方面和无意识的方面及其心理活动。精神指所有的非物质对象,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的结果,包括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一切意识现象,是对外部世界和人的自身的客观反映。精神的具体描述就是人们对实现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换句话说,使人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精神。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精神是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有意识的方面和无意识的方面及其心理活动。精神指所有的非物质对象,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的结果,包括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一切意识现象,是对外部世界和人的自身的客观反映。精神的具体描述就是人们对实现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换句话说,使人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精神。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教育涵盖着人的发展的历程。在这个历程…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所谓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应,是人脑的机能、“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面已”.  相似文献   

12.
当教育跨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世纪时,教师应该在教育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们知道,创新教育其实是一个播种工程。所谓种子,就是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播种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把这种子撒播到学生的心田中去呢?这就有赖于我们辛勤的园丁,在任何适合播种的情境,将这金色的种子播下去。首先,教师要有“慧心”和“慧眼”来充当伯乐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伯乐,就要改变过去惯有的一元教学观念,转换教师“天地君师”的权威心理。能够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并能辨别它们的价值所在,能够宽容地对待“新新人类”的种种离奇古怪的想法。教师本身就应当培养具有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创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变通性、发散性、迁移性等特征。它能用前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及“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对问题的感受能力。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一、运用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能动作用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种能动性,不限于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活动的计划和措施,从而指导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把精神变成物质,从而达到发现世界的目的。意识活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而当代社会实践的一大特点,是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观念创造往往成为实践创…  相似文献   

15.
论价值思维     
本文首倡价值思维之义。论述了价值思维是以“向我性”主客一体化为结构特征的区别于理论思维的人类实践-精神活动。探究了价值思维的物质动力、内在根源、实质与功能,分析了道德价值生成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主观与客观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其含义有着严格而确切的规定,我们不能对它作想当然的解释。主观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亦即意识和精神。客观是指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存在。从哲学意义上说,凡是人们的心理。意识、思想、精神活动,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属于主观范畴。哲学意义上的主观不是单指“某一个人”的思想、认识等等,而是指“人  相似文献   

17.
论价值思维     
本文首倡价值思维之义。论述了价值思维是以“向我性”主客一体化为结构特征的区别于理论思维的人类实践-精神活动。探究了价值思维的物质动力、内在根源、实质与功能,分析了道德价值生成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常识“意识问题”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不仅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就是错误的思想,荒诞的观念,……等也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这里的“意识”、“思想”、“观念”三概念的使用,学生极易混为一谈,这对科学地把握意识的内涵是十分不利的。概括地说,意识与思想的关系是:(一)人的意识与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体表现在:1、意识与思想产生的物质器官都是人脑;2、意识与思想产生的源泉都是客观物质对象;3、意识与思想产生的桥梁都是人类实践活动;4、意识与思想产生的基础都是感知;5、意识与思想都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何谓精神生产?现在学术界众说纷纭:“精神因素说”认为,精神生产就是物质生产中的精神因素;“社会生产论”认为,精神生产就是大脑进行的“社会生产”,“属于物质范畴,属于社会存在范畴”。(《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12期)还有的同志讲,精神生产就是一种物质的生产等等。我认为,精神生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凡是大脑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活动,都是精神生产;狭义的精神生产则是,大脑这种特殊的物质生生产概念,范畴,理论的活动,其产品的内容是非实体的,必须通过物化才能传递。本文所  相似文献   

20.
创新 教师必备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光 《辽宁教育》2004,(5):9-9,11
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以知识为基础,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征。教师的创新素质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创造学原理,解决教育和教育过程中的新问题,提出独特的思想观点和探讨有效教育教学方法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或基本特征。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活动来源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源于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不满足 动脑筋=探索精神。因此培养探索精神首先要养成不满足心理和勤动脑筋的习惯。历来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承活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的学生都能听懂,而且听得有味,因而学生爱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