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问者:格非老师您好,首先谢谢您接受我们杂志的采访。据我所知,您是从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开始踏入文坛的,然后迅速成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八十年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对于这种井喷现象,您觉得是不是和当时的创作环境有关?这和您走上创作道路有必然联系吗?  相似文献   

2.
女性作为格非创作的关键词之一,成为解读格非及其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个视角,在他的新作《望春风》中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她们的创造透示了格非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和观念,本文将结合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作品中的重要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揭示格非女性书写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格非作为先锋小说极具代表的实力派作家,早期以先锋小说蜚声文坛,随着现实主义题材《江南三部曲》《望春风》等小说的问世而文囿四方。通览格非的小说历程和小说叙事风格,以《欲望的旗帜》为临界,比较前后期的小说,无论是表达主题、叙事风格,还是小说语言的构造,都带有明显地转向。格非以精英主义立场写作,并在后期小说创作中有意地向传统古典文学靠拢和回归。然而又不拘囿陈规,凸显出中国古典小说的现代性地表达。因此,对精英传统的回归与创新共同构成了格非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和小说肌理。  相似文献   

4.
作家声音     
<正>●格非称一直在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历史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围绕这部作品的创作,格非在授受采访时说:创作《江南三部曲》,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不能不说是年龄方面的增长,导致人的思想产生的自然变化。三十岁以前和三十岁以后,有家庭以前和有家庭以后,乃至每过一个十年,人所思考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孔子所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也跟时代的变革有莫大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理想主义的文学氛围催生了一批先锋小说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格非 ,当代著名青年作家 ,2 0世纪“先锋小说”创作潮流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 ,博士 ,主修叙事学。其创作风格以锐意探索和创新、致力于叙事迷宫的构建著称于文坛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敌人》 ,中短篇小说有《青黄》、《迷舟》、《褐色鸟群》等立秋 :格非老师 ,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读写天地》杂志的委托 ,想就中学生该如何进行阅读和写作这一主要话题对您做个专访。您看可以吗 ?格非 :可以的。立秋 :您在中学期间最喜欢读哪些方面的书 ?对您影响最大的有哪几本 ?请您推荐几本适合中学…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股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创作潮流.《褐色鸟群》是格非早期的实验之作,小说以一种重复叙事的手法构成了一座故事迷宫,以重复和否定的形式,与小说的时间重复、人物出场和故事情节的推倒都出现了矛盾与对立.格非也较为成功地完成了其早期先锋叙事的实验成果.  相似文献   

7.
格非的《望春风》与"江南三部曲"表现出不一样但具有连续性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向前走"寻找可能性的"乌托邦"主题与"回望"建构精神阵地的"重返故乡"主题,形成了一定的精神张力。格非笔下的人物逐渐去符号化,形成了一系列立体丰满的人物绣像。两者均引用了"草蛇灰线"的伏笔手法,使故事引人入胜。另外,从"江南三部曲"到《望春风》,格非对时间与存在的命题有逐渐深入的思考与探讨,显现出其坚持探讨个体生命与存在状态之间的关系,形式探索与精神表达趋向成熟、融合。  相似文献   

8.
《月落荒寺》是格非2019年出版的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有着内在的隐秘联系。若将这两部作品与“江南三部曲”、《隐身衣》等作品连接起来,一条贯穿格非二十多年创作的脉络已然显现。梳理格非写作的发生、变化、定点、转换、现状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格非与世界建立的联系,对世界的阐释,对存在的追思,以及他赋予它们的文学形式。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以“知识分子”的群像进行“自我”塑造,探寻自我存在的边际,通过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思考,去感知、了解、接受、认同并建立真实的自我,这是格非的哲学,也是他滋养在文学中的精神内核。这样缜密且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和布局让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小说分析往往扣住环境、情节、人物来展开,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小说这种体裁并非一个模式,如果统统按固有套路去解析,有时就会有削足适履之嫌,很难发掘作品深厚意蕴。事实上,作者在设置人物时大费匠心,在安排人物关系上也用心良苦,顾及这两点,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才可能了解得更透彻更全面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艺术性、思想性都很高。茅盾曾这样赞叹说:“三个月来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即使对鲁迅小说批评最激烈的成仿吾也承认说:“《故乡》实不可多得的作品。”(《〈呐喊〉的评论》)那么《故乡》究竟好在哪里?一般论者多注意到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而忽视了次要人物宏儿和水生,忽视了作者安排这两个小人物的艺术匠心。我们认为,宏儿和水生这两个小人物,就作品思想容量和艺术结构而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创作意图的流露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正是  相似文献   

10.
想象力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想象力在作品创作中经历了较大变化。不管是虚幻内容在作品中所占的比重,还是架空世界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的真实性,以及创作者对于想象力应用觉得合理的程度,《仲夏夜之梦》和《纳尼亚王国传奇》给我们展现了想象力的嬗变。但是这种嬗变不是想象力本身的变化,而是它在创作中的方式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再一样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在许地山后期作品创作中,宗教精神由外在宣扬变为内在情感体验,并以更隐蔽更有效的形式通过人物行动自发表现出来。本文将从人物命运、人物形象、语境氛围三个方面来分析许地山在《春桃》创作中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许地山后期作品创作中,宗教精神由外在宣扬变为内在情感体验,并以更隐蔽更有效的形式通过人物行动自发表现出来。本文将从人物命运、人物形象、语境氛围三个方面来分析许地山在《春桃》创作中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三)虚中寓实,为人物形象显影氛围是一种虚的东西,但它虚中寓实,表现“实”的某些特质。一些作品常常化实为虚,通过渲染氛围来表现人物。乡土作家汪曾祺在谈创作体验时说过:“不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有时只是一点气氛。但我以为气氛即人物。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汪曾祺小说选·序》)“气氛即人物”确为至言,简洁地说出了氛围表现人物的作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写关羽温酒斩华雄,没有直接去写如何  相似文献   

14.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创作出了《呼啸山庄》这一文学界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本文以伯克的崇高理论来研究艾米莉的写作特色,指出《呼啸山庄》在主题选择、环境氛围、怪诞与梦境、人物行为及叙事方式等方面都带有崇高特点,以便读者能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5.
先锋派小说家格非在其小说中经常透露出一种内在的焦虑与困惑,这一种困惑与突围的矛盾体现在诸多的文本意象中,天井意象即为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在格非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等作品中,天井意象从一个新的角度呈现了格非小说内在的主旨,同时凸显了先锋派作家在精神困境中求突破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6.
《荷花淀》这篇文章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上,都让人感受到语言内在的含蓄及其特有的美感。本文试图从人物对话及作品氛围的塑造上来赏析这种美。  相似文献   

17.
格非是先锋小说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在突破小说传统叙事模式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在短篇小说《青黄》中,格非娴熟驾驭内聚焦叙事方式,为小说设置了一连串的悬念,并利用读对聚焦人物眼光的高度认同,形成全跌宕起伏的结构。在此基础上,他还运用对情节的“解构”、“错时”、“阐释空缺”等叙事技巧开掘作品深层的主题意义,体现了对传统的突破,也显示出其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18.
《湖北日报》报道,受湖北省作家协会之邀,著名作家韩少功、格非来汉参加《山南水北·人面桃花——韩少功、格非作品诵读·无主题对话会》,与武汉读者面对面交流。在对话会上,武汉的大学生、作家、教授们纷纷上台朗诵了韩少功、格非的众多代表作中的片段。格非认  相似文献   

19.
格非是一个十分讲究小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艺术的作家,在他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里,这一点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这部作品中,格非更加关注如何将小说的结构与所表达的思想更好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对《欲望的旗帜》这部作品的结构与思想内涵的分析,试图揭示这部作品“及物”的结构特点与“不及物”的人物状态特点以及上述特点所勾勒的当下人们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20.
韩国古典小说集《金鳌新话》与中国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都是明代瞿佑所著《剪灯新话》这一共同文学源头影响之下产生的两部伟大作品。虽然这两部作品都借鉴了《剪灯新话》的创作形式——借鬼寄托,但它们在创作心理、作品主题思想、人物塑造、作品审美表现等方面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这既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身份阶层文学家创作倾向的不同,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创作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