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记者”这四个手写字,赫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十一月八日的“中国记者大型专题节目”上。它是《中国记者》的刊名,《中国记者》同仁深感无尚光荣》,《中国记者》是属于中国记者的。  相似文献   

2.
传媒人映像     
《新闻前哨》2009,(12):F0004-F0004
2009年10月25日,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主持“德中同行——发展高层论坛”。他带着《焦点访谈》的干练精辟,带着《高端访问》的机敏睿智,带着他特有的独到见解,遍访国家元首和各国政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记者的风采。他怀揣着新闻的理想,以自己的胆量和智慧,捍卫了中国记者这个神圣的称号。  相似文献   

3.
5月16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报业网共同主办,《中国记者》、《青年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实践》、《今传媒》.君风传媒等期刊、传媒机构联办的“中国传媒经营模式创新研讨会暨60报60年全国巡礼活动座谈会”和“红色报刊校园行——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相似文献   

4.
本报讯(记者张云宽、陈永和)昨(18)日,新世纪中国第一份300万大刊——《特别关注》庆典在楚天传媒大厦举行。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说:“在我国9800余种杂志中,《特别关注》单期发行量名列前茅,书写着中国期刊发展的新奇迹。”  相似文献   

5.
我是《中国记者》的热心读者,每期刊物一到,必先放下手中的杂事,细细阅读。一年多来,《中国记者》使我获益很多,尤其“一得录”、“作品评析”、“我们的同行”、“满目青山夕照明”等栏目,更是必读。但美中不足的是,在阅读中常发现一些错别字,很破坏欣赏、阅读的情绪。下面是1988年第4期上发现的错别字及勘误: (1)帐然若有所失——应为“怅然”(18页右栏第1行)。(2)让全国引为戒鉴——应为“鉴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7.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8.
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纽约时报》的老记者阿尔比恩·罗斯十分强调背景材料的运用,他指出:“任何事件的新闻价值全在于通常被称为背景材料的上下文之中。”背景材料,固然可以放在新闻的腹部和末尾,同样也可以让它在新闻的开头出现——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导语都需要开门见山,“反弹琵琶”、“背面敷粉”也未偿不可。请看下面这两条导语: 一位29岁的美国留学生今晚在这里主演了中国京剧优秀传统剧目《贵妃醉酒》。京剧是一种只有中国演员才演得了的一种戏。主角魁莉莎出生在美国的堪萨斯州,现在南京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9.
一做了6年的财贸记者,积累了一点体验,那就是:财贸记者应当义无反顾地走进市场当中,寻找题材、灵感、激情和成功。市场永远给你机运,市场不会让你失望。翻检自己过去的报道,《苹果市场的反常现象》《保姆市场见闻》《春游平添几多愁——北京“一日五游”目击记》《从“抢手商品”到“跳楼货”——“冷暖风机进口热”始末》《白色的冲击——1988年“盐荒”透视》《来自主战场的报告——“蚕茧大战”的回顾与反思》等等,这些涉及果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旅游市场、进口市场、日用消费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报道,它们受到版面编辑的欢迎、读者的好评、主管部门的重视乃至中央领导的关注,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吗? 环顾数年来新闻界同人们硕果累累的市场报道实绩,《关于物价问题的通信》《“中国经济走势》  相似文献   

10.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8,(13):41
他被同事称为“工作狂”、“理想主义者”。38岁时他获得了中国记者的最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他在工作上不竭奋斗的动力是什么?请看《张亮:常立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11.
老记们哭了,泪流满面——据报载,在“远南”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河北集训基地采访中,《人民日报》等首都十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不止一次泪流满面,那支曾挥洒过无数次情感的笔和着泪水再次挥动。  相似文献   

12.
从北京到莫斯科 1920年,北京《晨报》与上海《时事新报》派三名记者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采访,他们是原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解放与改造》半月刊主编的俞颂华(澹庐)及北京俄文专修馆学生瞿秋白与李仲武。这是十月革命后最早去苏俄采访的中国记者。 1920年10月16日,他们自北京出发,与当时中国驻莫斯科总领事陈广平等同行。到北京车站送行的,有郑振译、耿济之、瞿菊农、郭绍虞等。郑振铎、耿济之并赋诗送别: “你们走了——走向红光里去了! 新世界的生活,我们羡慕,你们受着。”  相似文献   

13.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23,(23):2-3
<正>新华社推出系列纪录片《大道之源》11月7日至9日,新华社推出系列纪录片《大道之源: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每天一集,共三集,分别是《文化根魂》《治理智慧》《文明之光》。中国记协组织开展“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11月16日,中国记协组织开展的“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首场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此活动是全国新闻界共同参与的一项树立新闻理想、展示新闻人风采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三八妇女节,两个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和中国博客圈中的娱乐记者袁蕾的博客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这本来是两位记者开的玩笑,没想到一位路透社记者把这件事情和中国正在紧张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见此消息,如获之宝,随即向全世界发布:“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随后,这篇报道在众多英文站迅速传播,BBC、美国之音等西方主流媒体立刻跟进,至少有200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了此亨。 3月1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署名张从兴的文章,《“中国博客门”耍了西方媒体》,很快引起了中国大陆媒体的广泛关注,报纸和网站纷纷转载。本刊记者就“博客门”亨件对中外媒体产生的影响专访了新加坡《联合早报》驻中国首席特派员叶鹏飞。  相似文献   

15.
日本阪神大地震,当地为死难者举行月祭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记者曾采访中国留学生。这位学生说,幸存者第一眼见到的是抢拍镜头的“闪光灯”;若在中国发生这样的大灾难,幸存者第一眼见到的肯定是亲人解放军。他是否是以“第一眼”对比折射出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姑且不论。但起码点出了在不同岗位上都应有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记  相似文献   

16.
刘根社 《今传媒》2005,(3):61-63
2003年11月,赵世龙入选央视推出的年度“中国八大风云记者”。原《南方周末》主编江艺平用这样一段话评点他:“流浪记者”出身的赵世龙,入选“风云记者”,与其说是公众对他的一种嘉许,不如说是他给公众的一个证明——证明了他是中国最出色的调查型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用脚写的。”这是在全世界新闻同行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至理名言。有一个记者,用他采写的震动了全世界的一本书,为这句至理名言做了最好的诠释。这个记者就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18.
黄博 《今传媒》2006,(3):50-51
“知道什么是孤鬼野魂吗?——就是我们驻站记者呀!”1997年秋天,我进入《中国青年报》成为陕西记者站一名驻站记者时,老记者们这样调侃着传授他们的驻站感受。当时的我很不理解——驻站记者怎么就是孤鬼野魂呢?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越发觉得用这四个字形容驻站记者非常形象、贴切。不过现在再来看,其含义已大不相同,“孤鬼野魂”除了“孤独”以外,更多了一种独立、独行、我思、我魂的境界。在古汉语中,“孤魂野鬼”是前后互文,也可以写成“孤鬼野魂”。写自己的驻站感受,我更偏爱“孤鬼野魂”——孤鬼有野魂。“孤鬼”要做“全鬼”孤魂野鬼,孤…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是我喜爱的读物之一。尤其是“一得录”、“新闻采写讲座”、“地方报台”、“说长道短”等栏目,每期都通读了,受益匪浅。在我周围的同行中,也对《中国记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有美中不足。例如1988年11期第29页《写稿的朋友今何在?》一文的开头“我在一张全国性的报纸工  相似文献   

20.
一做了6年的财贸记者,积累了一点体验,那就是:财贸记者应当义无反顾地走进市场当中,寻找题材、灵感、激情和成功。市场永远给你机运,市场不会让你失望。翻检自己过去的报道,《苹果市场的反常现象》《保姆市场见闻》《春游平添几多愁——北京“一日五游”目击记》《从“抢手商品”到“跳楼货”——“冷暖风机进口热”始末》《白色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