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练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当代太极名家郑曼青教导弟子时亦如是强调。郑曼青的师兄,另一位当代太极名家李雅轩亦强调,练太极拳要大松大软,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虽然很多人主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但为什么练不出功夫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也有层次上理解的问题。讲松柔若不得法,同样很容易走入误区。有许多人讲松柔,但练来练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动作上做文章,有些人虽然常常觉得自己松开了,实际上是懈了,而自己并不知道。太极拳讲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种种层次和不同境界。从我们这个体系的训练方法上去讲,太极拳的松柔首先是要讲松开,然后是松散(读第四声),再往下是松沉、松静、松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些都是太极拳松柔的层次,但这些境界都是口传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讲述清楚,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它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道德修养等优点于一体,备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很多专业著作中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当然也有层次理解的问题。太极拳中的"松"是练习太极拳的关键之一",松"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健康,体质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帮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的"松"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并阐明了松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练习者更好的理解松的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3.
论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的“松”与“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英 《武当》2006,(9):14-15
人们在论述太极拳理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这是因为各派太极拳的最大的特点是讲求松柔。但也不能不谈或疏忽一个“紧”字,疏忽了“紧”,就会不符合太极拳的原理。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对“松与紧”都是非常讲究的,“松”在外表可以看见,“紧”在外不明显,主要是在内的意会。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那怎样才能在玩拳时做到“松与紧”的相连呢?  相似文献   

4.
侯明钦 《精武》2003,(4):42-43
2002年10月12日至30日,祝大彤老师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地处南粤的广东省梅州市,传授吴式八十三式传统内功太极拳。该拳师承全佑——王茂斋——杨禹廷,是吴式太极拳在北方有较大影响的派别。其特点是中正安舒、中规中矩、架高步小、虚实分明,不主动、不妄动、不乱动,以松为灵魂,以神为主宰,强调松柔、松空、松无、神舒体静的太极拳修炼境界,要求周身松柔、松空、松无。  相似文献   

5.
邓德庆 《武当》2012,(8):19-22
一、拳练松柔,坤厚载物松柔,是太极拳的基础,初练拳者莫不求松柔为先。松柔,又是太极拳的灵魂,习拳者莫不为此终极求之,松柔深藏于拳术招招式式之中。我们说拳练松柔,练的是太极拳的宽、厚、凝。这种宽与厚,是太极拳的容纳、沉静、和顺。体现的是一种吞吐万物的气概,是胸有成竹的把握,是不被外界所扰而独有的沉静与定力。又是拳人和谐大自然和顺的一部分。它尽显松柔的淡定从容,并体现出太极人文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的开裆,实际上是指松档,而不是指两腿向外分形成的分裆。分是横力,违扭自然;松是舒松,顺应自然。太极拳以松柔为法,研究遍体的松柔完整,松贯穿周身,裆也应该松,裆松开了,就是开裆,也是圆裆。若故意使意使力求其“开”,求其“圆”,恐非太极拳自然放松之道。 松裆的方法,一是靠思想意识的作用。思想上想着裆胯一带舒松,意之所到,裆即松开。裆胯既要舒展,又要松开,意识上想着向下舒松,便起到了松裆的重要作用。二是靠节节贯串的柔动锻炼。  相似文献   

7.
如何掌握听劲是学习太极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好比写字如何拿笔,笔不会拿,字怎么写?太极拳论说:"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问题是:不会"听劲",如何能"懂劲"呢?何谓太极"听劲"?太极"听劲"就是在老师或对方身体上触摸太极松柔之感,即感受人体因松柔所产生出来的力量。听劲分动态中听劲和静态中听劲,所  相似文献   

8.
李正 《武当》2011,(7):11-12
练太极拳一定要"放松",这是任何一位初学者入门都会听到太极拳老师强调的问题。然而,练习者往往会在这个"松"的要求下,变得更紧张,动作更僵硬,更笨拙。于是,什么是"松"?为什么要"松"?如何才能"松"?就成了太极拳练习者最热门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正>太极拳是什么?太极拳是艺术,是民族魂。太极拳被视为艺术,是其品位所决定的自身价值。太极拳有一种动态艺术的美,是动中有静、动静相间的艺术,是高品位的松柔动态运行艺术。那么为什么是民族魂呢?太极阴阳、虚实、开合、动静、松柔、轻灵,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能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的。  相似文献   

10.
练拳致柔     
盛明华 《武当》2010,(12):18-19
人们常说“轻柔”和“松柔”,总是把轻与松放在柔字前头,道理就在于柔是在松和轻之后练就的。所以,轻与松是致柔的手段,是为致柔服务的。柔才是练太极拳所要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祝大彤 《精武》2007,(11):35-35
树大自然直。练习太极拳也是一样,水到渠成。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讲究自然而然,但是,顺其自然可以,听其自然不可,不按太极拳的客观规律练习,方法不得当,一味听其自然,最后必定是"一根棍"的结局,徒见其心劳日拙而已。从本文看,太极拳练习者在推手过程中想"出技巧"、"出思想"、"出效果",不当一根任人摆布、随意发放的"棍",必须要"松"。可惜的是,侯老先生除了"松多了"一句话,没有更多的启发之言献给读者,只能寄望祝大彤先生将来对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了。  相似文献   

12.
张立岐 《武当》2012,(2):18
一、松柔是太极拳的显著特色松柔是轻灵、飘逸、柔顺、圆融、通透运动形态的集中反映。松柔程度决定太极功夫的深浅。因此,练拳首要是在松柔上下工夫,从精神到形体全部练松入柔,有些人不循拳理,忽视要领,练了很长时间仍松柔不好,身体僵硬,动作拘谨不连贯,像演木偶戏。犯的通病大多是肩肘过紧,肩胛骨缝没有打开,腋下不虚空,肘无下垂,耸肩抬  相似文献   

13.
梁凯明 《武当》2013,(8):20-21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就是内劲的修炼。要想练好扎实的太极拳技击基本功,对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应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一、太极拳内劲的修炼在实战中,任何拳术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等等,但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就是太极拳内劲的修炼过程,也是个换力过程。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过了这个阶段,还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  相似文献   

14.
梅永顺 《武当》2011,(9):13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的拳式名称,虽然与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相同,但是拳式动作却是不尽相同或大同小异,这里介绍的"搂膝拗步"只是其中的一个拳式动作。在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搂膝拗步之拳式动作简单松柔,用意不用力,运行轨迹走的是正面方向。与之相比,我所习练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  相似文献   

15.
穆克利 《精武》2007,(5):52-53
我学练传统太极拳多年。最早学练陈式太极拳,只知道跟在老师的身后练,如何伸曲、折叠都不知道,跟着模仿划道。后来看了不少祝大彤老师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讲“太极脚”、“阴阳变化”、“动静开合”、“松柔、松空、松无”、“八方线”、“上下相随”等。似乎听到过,又觉耳生。  相似文献   

16.
陈雄 《武当》2009,(3):13-14
盘坐是启动人体先天功能的有效练法。对于太极拳来说,盘坐的作用首先是有助于把大松大柔练得更好,练拳时,上肢动作想到盘坐的松柔,下肢动作想到桩功的松沉;其二因为盘坐有心静之法,能养胆足,在推手、散手时,无论何劲何力,都不至于迷乱。盘坐相对于变化多端的拳架动作来说,显得简单,容易做到心静体松,明显提高调心、调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通过太极拳理论的一些原理,以传统与现代的比较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体育太极拳的松柔理念对现代体育乒乓球运动可提供的一些借鉴,是对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可能出现交融与相互借鉴的一个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19.
陈龙骧 《武当》2008,(10):20-21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四两拔千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小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拳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修拳要注意的四大环节 1、过分拘谨,违反了"周身适得其中"的要求。这样练拳,虽然很认真,但是,却容易使神不明,意不灵动,气呆滞,形体不自然。如是练拳,则面部表情严肃,眼神无神,形体僵硬,从而使太极拳之松柔艺术的称谓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