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的世界亦是诗的世界。“不读诗无以言”。在现在中学教学中,利用有限的教材,对诗歌教学进行一些改进,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在诗歌的世界中得到美和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才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准备习作材料,学生写的才能是“我”的认识世界的生活,才能在世界中认识“我”的生活。为此。习作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材,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储备。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学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激发学生情感领悟数学美,体验再创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联系生活享受数学美——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相似文献   

4.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就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分析课文、理解句子含义、归纳主旨等内容上,应该逐步拓展到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我以“审美”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以“思考”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乐美,在“思”中感受意境美,引领学生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悟,让课文中的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意境美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5.
语文不仅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更能促进小学生初步认识、接触社会,认识自然的美,促进小学生的日常交流。因此,将实际生活融入语文学习中不仅有助于品味语文之美、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能帮助学生感悟生活。  相似文献   

6.
重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教学实际从“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两方面进行探索。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城门紧闭,足不出户,抱着教材不放,改来改去,只是在一间房子里兜圈子。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打开长期封闭的教学之门,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经过研究,我们课题组的同仁就“生活化语文”这一课题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初探。一、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语文学科的这一性质说明,仅仅靠一本语文书要教好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采英撷萃,缀玉连珠,必须从广阔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观园”中开阔视野,变有限的课内学习为无限的课…  相似文献   

8.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9.
“语教学生活化”是这次语新课改中的亮点之一。到底什么是“语教学的生活化”?简而言之,就是让语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为学生打开语学习之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的热情,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知识,提升语素养。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0.
叶先堂 《文教资料》2013,(19):42-43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时代呼唤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生活情味,挖掘教材的生活底蕴,拓展教材的生活维度,抒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用语文;把教材教活,把课堂盘活,构建“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11.
刘兰梅 《湖南教育》2004,(17):26-26
一、课前蓄势: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学生散文欣赏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积累生活并大量地阅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审美情感。要学会欣赏散文,首先必须学会多“情”善感。教师在平时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大自然,并善于借题发挥,培养学生体验和领悟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如举行春游活动时,教师准备大量写春、写山水、写青春活力的散文让学生熟读,活动中让学生畅谈登山感受,讨论为什么朱自清在《春》中赞美春的活力,为什么我们常将绿色象征希望、将绿叶象征一种奉献精神、将大地象征母亲……这种“观山则…  相似文献   

12.
姚玉凤 《考试周刊》2011,(81):45-45
语文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前准备、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有更深、更美的享受感。  相似文献   

13.
吴波 《黑河教育》2012,(11):16-16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人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之中融入美育,能够净化学生心灵,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蔓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蔓育,教师要有“美”的教学观念和“美”的修养,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教材中的“美”,以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5.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 :美文涵泳。按“说美感———读美文———悟美点———写佳作”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首先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要求把生活中观察感受到的某种美好的人、事、物说给同学们听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然后让学生带着需求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课文内容及主旨 ,感受“白妞”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唱艺术。在此基础上 ,更进一步 ,重点指导学生揣摩领悟作者是如何将无形的声音之美生动形象地再现给读者的 ,让学生在反复的涵泳中 ,心有所获。最后 ,鼓励学生运用所悟之法进行练笔 ,在具体的写作实…  相似文献   

16.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即把生活引入语文课堂,变语文课堂为生活的“天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这里“生活语文”中的“生活”二字,就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结合起来。怎样让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美术”。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十分注重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美术,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趣味和魅力。  相似文献   

18.
铁秀梅 《甘肃教育》2013,(20):79-79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孔祥跃 《现代语文》2004,(7):13-13,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科学、更高远的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湖北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说:“教学中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学生的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生活的课堂和语文的课堂结合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天地,语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课堂,就要尽可能多的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事事洞明皆学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活动在大自…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教学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因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细心观察、独创思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从生活中寻找语文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