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晓萌 《今传媒》2012,(2):62-63
民国元年《暂行报律》只存在了短短数天即被废除,究其原因值得深思。通过研究"暂行报律"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结合清末报律禁锢言论自由以及报界对报律的软抵制,新闻自由的呼声更加高涨,进而引出"暂行报律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报界"绝对新闻自由"思想的影响。《民国暂行报律》的废除,标志着报界争取"绝对新闻自由"的胜利,也在短时间内促进了民初报业的大繁荣。但这种繁荣是一种不持续的、虚假的繁荣,离开了法律的合理约束,报界的自由言论也不会长久,甚至会为以后的厄运埋下祸根。"咸与共和"最终在"癸丑报灾"的残酷现实下幻灭。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4,(20):54-58
民国初年国人对源自西方的新闻自由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暂行报律》遭到包括各派报刊在内的新闻界一致反对,其中蕴含的信息耐人寻味。本文选取《大共和日报》、《申报》、《时报》、《民立报》作为各派报刊的代表,深入考察分析它们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关系,认为报界抵制《暂行报律》不仅仅是为了向临时政府争取新闻自由,而是当时主张妥协的南北各派联合起来以新闻自由之名对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发动的一场舆论攻势。  相似文献   

3.
谭慧敏 《新闻世界》2010,(6):109-110
本文从1912年的"暂行报律"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入手,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探讨:第一,从法律的角度看,《民国暂行报律》到底有没有违法,以及其所反映的当时的法制环境;第二,该事件反映出当时新闻界是如何争取新闻自由的,以及当时新闻界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于《民国暂行报律》的最早颁布时间,目前有1912年3月2日与3月4日两种看法,我们何去何从?记载《民国暂行报律》内容的重要史料(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具体有哪些?学界对《民国暂行报律》风波已有的解读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本文拟对这三个问题发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11)
《报律》是清末政府与报界博弈协商的产物,并非是清廷单方面一意孤行强制推行的结果。《报律》的出台几经易稿,异常曲折,双方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实践。清政府对待报纸的态度,由最初"冲击-反应"式的应急思维,逐渐转变为与报界共同协商,注重法理思维为特征的讨论,打破了以往专制立法过程中单一、专制、缺乏互动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报界对报律的认识逐渐深化,立法思维逐渐具有现代法制的色彩,并在具体的历史互动中实现不自觉地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凤 《今传媒》2012,(12):21-24
本文以《暂行报律》风波为中国新闻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单独给予分析研究。拟在民国初立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新闻法规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关系、报界俱进会和新闻法规的博弈影响等问题。并以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考察民国初年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发展脉络,把新闻法与媒体、媒体组织博弈效应置于民国政权初立的大环境下,不仅有助于我们探析中国新闻法制建设进程本身,也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姚倩 《新闻世界》2013,(1):103-104
本文通过分析民国时发生的“暂行报律”风波的经过,以及在危机公关中政府领导者应具有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意义感知、决策制定、意义构建、终止和学习,阐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暂行报律”风波中的迅速而积极的危机公关之道。  相似文献   

8.
胡凤 《报刊之友》2012,(12):21-24
本文以《暂行报律》风波为中国新闻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单独给予分析研究。拟在民国初立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新闻法规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关系、报界俱进会和新闻法规的博弈影响等问题。并以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考察民国初年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发展脉络,把新闻法与媒体、媒体雏织博弈效应置于民国政权初立的大环境下,不仅有助于我们探析中国新闻法制建设进程本身,也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9.
付琳茜 《新闻世界》2012,(4):150-151
制定报律是清末变法修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898年"报律"一词首次由康有为提出。为叙述方便,本文将清末五部新闻出版法规统称为报律。《申报》作为一份影响力颇大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在清末报律颁布前后(1898-1911)有何反应呢?本文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3):23-29
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重要议事机构,也是立宪国会的雏形。清末新闻立法经历了从专制立法向议院立法的过程,资政院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资政院民选议员,逐条详细审议了报律内容,与顽固专制力量唇枪舌剑,最终使得具有改良色彩的新报律得以通过。但是,和清末新政的其他改革相同,报律修订并未遏制清廷的覆灭步伐。新报律未有效实施,最终成为一纸具文。  相似文献   

11.
印度独立后新闻自由政策的转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族财团控制着印度的报刊,政府与这些财团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政府与财团报刊的冲突。英·甘地时期这种冲突逐渐加剧,在1975年的紧急时期达到顶点,英·甘地政府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压制新闻自由。紧急状态结束后,执政的人民党政府废除了新闻检查制度,恢复了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报刊作为第四等级与其他三个等级抗衡的力量得以充分的彰显。那么,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作为第四等级的报刊应当享有怎样的政治与社会地位?当报刊被赋予这样的地位时,人们期待它能够起什么样的作用并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通过英国报刊史上若干篇重要文献,包括1852年《泰晤士报》的两篇社论、19世纪英国报刊史两部专著,以及1855年《泰晤士报》主笔瑞夫《报刊》一文等,分析了19世纪中期的英国报刊史学家以及报人们是怎样理解第四等级报刊观念的。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杰斐逊是新闻自由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关于报纸的一段名言被新闻界和全世界反复引用。然而,国内学界对这段名言的翻译和引用存在差异甚至混乱。本文结合原始文本对国内权威期刊和学者的引文进行分析,剖析了引文存在的缺陷与误译,提出了自己的修改译文,吁请新闻传播学重视新闻翻译的质量和引用规范。  相似文献   

14.
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是其民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和实践的一致。英、美历史文化背景对杰斐逊实践其新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其新闻思想和实践统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清廷预备立宪对清末报业发展意义极其重要。在此期间报界的言论环境有所改善;体现宪政以法治国的报律出台,报律规定了报界应履行义务的同时也赋予报界发展必要的基本权利;报律作为社会规范,它不仅约束报界本身,也对行政权力干涉报界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谘议局的设立,亦成为限制行政力量对报馆干涉的重要政治因素;清政府将官报作为推行宪政的载体,鼓励创办官报,这无异是推动报业发展的官方动员。  相似文献   

16.
言论出版条款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四新 《国际新闻界》2006,(9):31-34,61
文章以中国宪法与言论出版自由有关的条文内涵为出发点,结合联合国(包括地区性)人权条约确立的表达自由的人权标准和其他国家保护表达自由的司法实践,提出了正确理解言论出版条款和文艺创作条款的路径,解释了宪法相关规定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完善我国现有的言论出版自由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认识绝对的新闻自由可从两种意义层面去考察。本文综合辩证法原理认为,相对性和绝对性是新闻自由的两个属性,准确认识新闻自由相对性要同极端强调相对性而无视绝对性的相对主义诡辩论划清界限,要避免借新闻自由相对性走入精英主义新闻路线。另外,新闻自由的相对性要基于其绝对性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18.
北京奥运新闻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北京奥运及其筹备期间前后的中国新闻对外开放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汶川地震、2008年两会报道和奥运报道境外记者的采访报道情况为个案,认为奥运新闻政策的开放及其对后奥运时期对外新闻政策的影响是中国新闻政策对外放松管制的表征之一,中国新闻政策对外开放的趋势是3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因特网时代与图书馆的剪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图书馆剪报业在面对因特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实现从传统剪报向网上剪报过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个人形象权赋予个人对其形象信息的控制权,而出版自由却要求自由使用他人的形象信息,由此两者产生冲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本文主要论述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例外、转化性标准、主要目的标准、实际恶意标准、合理使用标准"。本文将在批判以上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性标准",即综合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主要目的是非商业性,还是商业性;是否会使公众产生混淆;转化性程度;是否会损害其市场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