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 本刊讯 由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主编的全国首届中国新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近日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2012年9月23日至24日,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一届五次理事会暨2012年中国新闻学学术年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参会的嘉宾、学者就"新闻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总议题及相关分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主题发言:新闻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 在23日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六位新闻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就新闻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3.
夏长勇  贾雯 《传媒》2015,(11):58-61
从1874年王韬发表第一篇论文算起,我国新闻学研究已经走过140年的发展历程.和这个历史进程相比,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新中国前30年,甚至没有正式出版过一本学术性著作,只有一份公开出版的普及性刊物.改革开放后,新闻学学科建设发展较快,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闻学是主要研究“采、写、编、评”等实务类知识的学科,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显得理论深度与创新性都不够,学术性不强.因此,在1997年之前,新闻传播学一直是二级学科,该专业毕业生或被授予法学学位或被授予文学学位.1982年,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京召开,标志着传播学正式被引入中国.传播学在我国的勃兴以及与新闻学的融合,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学术含量不高的新闻学学科.  相似文献   

4.
《现代传播》2018,(4):F0002-F0002
2018年3月31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部、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吕梁学院等共同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70周年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全国新闻院校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和10余名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及晋绥新闻人后代与会。与会代表们重温毛泽东主席当年的讲话,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探讨深入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共商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5.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徐培汀教授新著《20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最近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52万字,内容有:一、西学东渐:新闻学在中国;二、理论新闻学研究:三、实用新闻学研究;四、边缘新闻学研究:五、历史新闻学研究;六、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七、新闻教育:八、传播学研究:九、港澳的新闻教育、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十、台湾的新闻教育、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十一、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总结与展望。全书材料丰富,观点新颖。  相似文献   

6.
《青年记者》2012,(30):61
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一届五次理事会暨2012年全国新闻学学术年会最近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新闻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主题展开探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等高校  相似文献   

7.
写在前面     
作为年度首刊,本期推出了一系列重量级的学术文章。郑保卫的《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之我见》阐述了我国新闻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并提出了继续维护和巩固新闻学地位的原则和方法。梁晓涛、靳智伟和胡智锋的对话《2006:中国电视忧思录》是继《会诊中国电视》、《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2005:中国电视备忘录》之后本刊的又一年度力作,期待着读者的呼应与反馈。  相似文献   

8.
2018年8月25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新闻传播学科咨询组第四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行。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副秘书长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郑保卫教授根据会议决定,宣布“中国新闻学传播学论坛”成立。多年来,郑教授为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殚精竭虑,做了很多工作。  相似文献   

9.
新闻教育应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至今,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已经走过了九十余年的历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新闻学科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由于新闻学是伴随欧风美雨而来的舶来品,中国新闻教育草创之际,不免因陋就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8个方面回顾了2012年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热点.2012年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围绕变革与规范、总结与反思、深化与发展的主题和改革与创新的主线,思考理论创新、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多元、深入、前瞻”的特点.其未来研究将凸显十八大报告的相关精神,更多关注社会现实和公众需求,创新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的新著《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学与传播学名家论丛中的一本,近日由该社出版发行。全书主体部分共分七大板块,亦即七编。第一编为新闻学学科建设,共收录文章11篇,这些文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阐释了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和学术品质,批驳了一些对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有失偏颇的评价和论调,属于直接捍卫新闻学学科地位的内容。其余六编分别为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6):17-29
2018年对于中国新闻学来说,是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年。因为2018年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研究诞辰百年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新时代的一年。所以,站在今天,回顾中国新闻学的百年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简言之,即既可"承前",又可"启后"。"承前"是指,继承中国新闻学经过几代新闻报人与新闻学人的不懈努力与辛勤耕耘,历经理论孕育期(1834-1917)、奠基与多元发展期(1918-1948)、"苏联化"和政治化时期(1949-1977)、调整重建与发展繁荣期(1978-2017),从无到有,由术入道,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不断发展壮大,所形成的三种贯穿新闻学发展始终的研究传统:业界的实践新闻学研究传统、政治新闻学研究传统、学术新闻学研究传统";启后"是指,有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谱写具有"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新闻学。但中国新闻学要想在新时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模式,为人类文明贡献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则必须从现实中中国新闻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历史上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学脉这两个维度出发,为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找寻新的发展出路、方法,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新闻学院郑保卫副教授撰著的《新闻学导论》一书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此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新闻事业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作者吸收近年来新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借鉴了与新闻学相关的信息科学、  相似文献   

14.
新闻学刊物的发端我国最早有关新闻学研究的刊物是《新闻周刊》,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创办。该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至1920年12月停止活动;在此期间,训练了两批学生,共约70人,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研究团体。他们所创办的《新闻周刊》也是我国有关新闻学研究的第一个刊物。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评价说:“国立北京大学……设立新闻学研究会,是为报业教育之发端”;“曾发行《新闻周刊》,对于一周之  相似文献   

15.
段勃 《编辑之友》2011,(8):122-125
中国新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1834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刊登的《新闻纸略论》是中国报刊中出现的第一篇新闻学专论。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出现专门以新闻学为研究内容的学术团体。紧接着,戈公振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报学社,黄天鹏在北京倡议成立了北京新闻学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4):11-26
中外新闻学最初都是人文学科的旁支,新闻学专业大多起源于文学专业,新闻学缺乏受人尊重的学科地位。经过一百多年的学科建设,新闻学逐渐摆脱了"新闻有学无学"、"新闻是学非学"等问题的困扰,逐渐发展成一门人文与社科交叉的学科。然而,新闻学总体上还是一门理论门槛低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不够聚焦,学术共同体达成的共识性理论不多。进入21世纪新闻传播权的分化使新闻传播逐渐向公共传播转变,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均出现了重大变化。当前新闻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研究范式,努力规划新闻学的理论谱系,重建新闻学在学术场域中的地位。中国学者应该充分发挥"新闻学想象力",不断从民族场域、国家场域转向国际场域、世界场域,努力为全球新闻理论建设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问题意识、研究视角、论证方法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研究原创文章,并从媒介转型、新闻从业者研究、新闻与社会记忆研究、技术视角下的中国新闻业、作为公民与用户的受众、新闻基础理论研究、报刊史与近代政治以及新闻学科建设与反思等八个话题对相关文献加以回顾。研究发现,2019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主要呈现为四个特征:一是围绕新闻行业生态变革的重要研究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亮眼的研究是以新的理论视角观照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实践;二是对中国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受众的不少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学取向,阶层特征、群体分化、角色冲突以及管辖权成为主要的概念切入点;三是新闻理论研究兼顾对经典新闻理念的反思与新兴新闻实践及其理论化现状的引介;四是报刊史研究注重在专门史与近代政治史的脉络和问题框架中组织材料与观点,试图开拓研究视野从而避免内卷化的学术意图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18.
迈向辉煌的中国新闻学——与郜书锴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本刊2009年第3期郜书锴博士<走入黄昏的中国新闻学-30年中国新闻学的回望与反思>一文的回应文章.作者郑保卫教授表示赞同郜博士的一些观点,但不同意该文的整个基调和最后所得出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新闻学经过30年的建设非但没有发展,反而是日薄西山,走入了黄昏"一说,不符合新闻学科发展的实际状况的.作者希望通过此文能够消除该文的一些不利影响,还新闻学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来说,是起步较晚的,但是,自兴起以来,其发展的势头却非常之快.尤其是在20世纪末的近十年间,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鼎盛.而作为一个科学的学科建设来说,对于本学科的思想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发掘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一个新兴的学科就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近年来先后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和<中国传播思想史>两套传播学术史专著,不仅及时总结了近一百年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全面发展状况,而且全方位深入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传播思想的历史演进.可谓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20.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徐培汀教授的专著《20世纪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已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汉奇作序。全书52万字,分述20世纪理论新闻、实用新闻学、边缘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广播电新闻学的产生与研究历程;阐述新闻教育、传播学究的变迁与成果,介绍港、澳、台新闻教育、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与展望走向21纪的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情况。《20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