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移情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移情来创设语文课堂的情感场,是强化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移情说是西方美学家从审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说,它是形象化地表现情感活动的一种极为常见的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有效挖掘移情点、营造对话心灵场等,点拨移情,营造物我两忘的情感场,就能让教师、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形成一种语文课堂的情感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阐明了中国古典论中“境界说”的特征,探讨了“移情说”对近代西方美学界的影响,将“移情说”与近代中国王 国维的“境界说”两相比较,进而阐释其异同点以及“移情”因素在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在物我同一中物我交感,物的意蕴深浅常和人的情分深浅成正比例。”(《朱光潜全集·文艺心理学》第一卷)这句话启示我们:物我同一、物我交感,是一种美感体验、一种移情作用。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移情"来创设语文课堂的情感场,是强化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移情说是西方美学家从审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说,它是形象化地表现情感活动的一种极为常见的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有效挖掘移情点、营造对话心灵场等,点拨移情,营造"物我两忘"的情感场,就能让教师、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形成一种语文课堂的情感文化。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开展 几千年来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在美学研究的道路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发出:“美是难的”这一最原始最古老的感叹。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说:“美是自然的一种最伟大的秘密”。法国启蒙主义美学家狄德罗说:“在我们称为美的一切存在物所共有的性质中,我们选择哪一种性质来适应以美这一名词为标记的东西呢?……那只能是它一出现,就使一切存在物美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常有或稀少……就使这些存在物有较多或较少的美。而没有这种性质,就使它们不再有美”。看上去狄德罗对寻找美的本质,思路很清晰,似乎成竹在胸,但他在《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中也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的人都同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美学史上,首先对移情现象进行过具体深入研究而形成“移情说”的,是德国的立普斯.“移情说”是心理学的美学派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曾经风靡欧美.当时有人甚至把它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这当然是言过其实了.但是以往我国研讨“移情说”,偏于美论的角度,却走上另一极端.从美论的角度看,“移情说”否认美的客观性,混淆了物与心、对象与主体的原则界限,颠倒了  相似文献   

8.
一、语言敏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说:“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由于他见到旁人能隐约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到的东西。”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艺术论》中也有这样的话:“所谓大师,就是这样一类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里普斯(德,1851—1914)的移情说,按照《近代美学史评述》的作者英国学者李斯托威尔的说法“比起任何其它的理论来,得到更为普遍的承认,它在整个本世纪中,在欧洲大陆的美学思想中,取得了支配的地位。”我国先秦儒家的比德说或许不象移情说那样声名远播,但是作为一种自然美的理论,它对中国人关于自然美观念的影响,却可以说是相当普遍和持久的。  相似文献   

10.
巴金具有很高的外国文学修养。他曾经说过,“在所有中国作家之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在给巴金以影响的外国文学中,除了法国文学外,就要算俄国文学最为突出了。一九七九年五月,他在回答法国《世界报》记者提出的“有哪些外国作家对你来说是重要的?”问题时说,“俄国作家如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一九八○年四月,巴金  相似文献   

11.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指时间、空间而言,它的比喻意义,是指美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审美心理距离。中国和西方的历代美学家、文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在一定层次上对它进行过表述,但直到本世纪初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对它进行明确、详尽、完整的论述,审美距离才作为一个审美原则被人们普遍接受,并运用于具体的理论批评和文艺创作中去。本文拟就《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和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与读者间的审美距离,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谈到柏拉图,人们自然会以“古希腊唯心主义美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冠其名首,而没有人说他是文章学家。而谈到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人们也自然会滔滔不绝地谈到他“美是理念说”、“艺术摹仿理念说”等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闭口不谈其中的文章学思想。本文试就柏拉图《斐德若篇》的文章学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那么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究竟提出了哪些文章学思想呢?  相似文献   

13.
在《绿》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独创性地发现了“绿”的美、“绿”的魅力、“绿”的理性。他用准确朴实而充满绿的色彩和芳馨的语言,画出了“绿”的鲜为人见的美与力,使《绿》和“绿”活在千百万读者的心中。应按怎样的审美层次来欣赏《绿》呢? 一、从审美感觉层次来欣赏梅雨潭“绿”的美。美国美学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绿》全文四段,首尾略写,即点题和复沓,重在二、三段。而重点中的重点又是第三自然段,是欣赏“绿”的关键段。  相似文献   

14.
“移情说”作为审美认知范式,揭示审美心理经验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其中,审美主客体关系这一范畴,对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和语言形式的关系有启示作用。如果把审美范式中的“移情说”引人英语语言教学领域,从审美认知角度探讨“移情说”与焦点式语言形式教学的互动,即“移情”与“注意力分配”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指导焦点式语言形式教学在实践中的操作,真正实现美育教育对智力教育的促进。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骚体诗,以其瑰艳奇丽之美,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成为一种范本。由此,历代评论家对屈骚这一独特文化现象作过种种探讨。本文结合《离骚》、《九歌》等作品,分析了屈骚的瑰奇之美,继之,尝试着以法国美学家泰纳的“三要素”说(种族、环境、时代)为理论依据,揭示了造成屈骚瑰奇之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骚体诗,以其瑰艳奇丽之美,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成为一种范本。由此,历代评论家对屈骚这一独特文化现象作过种种探讨。本文结合《离骚》、《九歌》等作品,分析了屈骚的瑰奇之美,继之,以法国美学家丹纳的“三要素”说为理论支持,揭示了造成屈骚瑰奇之美的几个方面深层原因,也算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越中生女尽如花”(朱彝尊《越江词》),古人诗词中花往往和姣好连在一起。其实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本无所谓美丑,但一旦入了诗人的眼,它们就被“移情”了.会“感时花溅泪”(杜甫《春望》)了。然而,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没有受过相当的要问讲习的训练或是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工夫的人,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移情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依据声旁,由声求义”;“不限形体,于音得义”。本文就《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条例,对“以声为义”说及其得失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法国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早在清代末年就传入了我国。光绪三十年八月(即1904年),陈景韩(署名“冷血”)用文言文从日译本转译了原著的四章,在《新新小说》杂志上连载了九期。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又引进了由小说改编的同名八集电视连续剧。马克思、恩格斯对法国作家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曾有过经典性的论述。尤其是作为小说的题材,在当时代表了小说的新趋势、新流派,被恩格斯誉为“时代的旗帜”。本文拟就作家、作品谈谈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